張 茜 王寶玉
(浙江省杭州市中醫(yī)院,浙江 杭州 310007)
耳穴壓豆聯合穴位注射治療梨狀肌綜合征32例療效觀察
張 茜 王寶玉
(浙江省杭州市中醫(yī)院,浙江 杭州 310007)
梨狀肌綜合征耳穴壓豆穴位注射
梨狀肌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發(fā)病疼痛劇烈,是因髖部劇烈活動,扭閃或因風寒濕邪外襲留滯經脈,使梨狀肌發(fā)生充血水腫肥厚,壓迫坐骨神經所產生的。筆者采用耳穴壓豆聯合穴位注射治療梨狀肌綜合征患者64例。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組64例均為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杭州市中醫(yī)院住院患者,男性36例,女性28例;年齡30~62歲;病程1 d到2個月。診斷標準參照《臨床疼痛治療學》[1]執(zhí)行。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2例,男性19例,女性13例。對照組32例,男性17例,女性15例。兩組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取推拿、拔罐治療。推拿取穴以承扶、環(huán)跳、承山、飛揚、阿是穴為主,運用揉、、推、按、撥、肘壓等手法對所選穴位進行推拿,每穴一般推拿3~5min,每日1次,每次30min,每周5次。推拿后給予拔罐,每日1次,每次8~10min,每周5次。治療組在推拿、拔罐的基礎上給予耳穴壓豆聯合穴位注射,患者臥位休息,耳廓用75%酒精消毒,操作者用棒針在患者一側耳廓上的神門、肝、脾、腎、腰椎穴處點揉,取患者反應最敏感的穴位,將王不留行籽粘在約0.5 cm× 0.5 cm大小的膠布上,用鑷子夾取貼在敏感穴位上,然后加壓按揉該穴位30~50次,使患者感到耳廓脹痛、發(fā)熱、發(fā)紅。耳穴壓豆留置3 d后更換另一側耳廓,期間囑患者自行每日按揉3~5次,每穴每次按揉30~50次。梨狀肌痛點穴位注射,患者取俯臥位患側臀部墊高,用拇指按壓以確定痛點,并作標記,然后局部皮膚消毒,用20mL注射器7號針頭抽取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mL,2%利多卡因5mL、0.9%氯化鈉注射液10mL,右手持注射器,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皮膚在標記點處對皮膚垂直進針,進針深度約5~6 cm,此時停止進針,回抽無血后在每處壓痛點注入藥物8mL,囑患者臥床休息20min后下床站立或行走,部分患者下肢有酸軟感,休息后可恢復。
1.3 療效標準痊愈:患者癥狀和陽性體征消失,行走自如,梨狀肌緊張試驗陰性,局部無壓痛。顯效: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梨狀肌處稍有不適,能從事輕體力活動。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梨狀肌綜合征屬中醫(yī)學“痹證”、“坐臀風”范疇[2],推拿拔罐治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患者的疼痛,刺激耳廓神門、肝、腎、脾、腰椎穴可起到調理臟腑,強筋壯骨、活血通絡、祛瘀止痛的作用?,F代醫(yī)學研究表明耳穴與神經、體液、臟腑,生物電都有極復雜的多途徑、多層次的聯系,耳穴壓豆可產生各種良性刺激,降低患者的應激反應,提高痛閾,致使疼痛減輕[3]。通過穴位注射能夠減輕梨狀肌的炎癥水腫,從而緩解坐骨神經受壓引起的疼痛,該治療方法效果明顯,患者容易接受,值得推廣。
[1]李仲廉.臨床疼痛治療學[M].3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5.
[2]張新定,黃堅.針刺配合推拿治療梨狀肌損傷綜合征36例[J].陜西中醫(yī),2005,26(2):159-160.
[3]田清玉,馬艷秋,張巧榮.耳穴貼壓法分娩鎮(zhèn)痛50例[J].中國針灸,2006,26(3):212.
R246.6
B
1004-745X(2014)01-0173-01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1.094
201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