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積潔, 畢曉菊
(荊門市中醫(yī)醫(yī)院,湖北 荊門448000)
?
中醫(yī)辨證治療腦血管痙攣性頭痛臨床分析
余積潔, 畢曉菊
(荊門市中醫(yī)醫(yī)院,湖北 荊門448000)
目的:探討中醫(yī)辨證治療腦血管痙攣性頭痛的臨床效果。方法:將82例腦血管痙攣性頭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對癥治療,觀察組采用中醫(yī)辨證治療,1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不良反應。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68%,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78.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yī)辨證治療腦血管痙攣性頭痛效果明顯,能有效改善腦部血供,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腦血管痙攣性頭痛;中醫(yī)辨證;大腦中動脈
腦血管痙攣性頭痛為臨床常見頭痛類型,是由于蛛網膜下腔出血(SAH)后的急性腦血管痙攣和慢性(遲發(fā)性)腦血管痙攣[1]。表現為搏動性疼痛,多為單側,也可表現為雙側疼痛同時發(fā)作或左右交替,多見于兒童、學生或老年人。本病發(fā)病率高、病程長、反復發(fā)作,給臨床的治療帶來一定困難。本研究采用中醫(yī)辨證治療腦血管痙攣性頭痛,獲得了良好臨床療效,現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神經內科治療的82例腦血管痙攣性頭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觀察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21~73歲,平均年齡(52.5±1.5)歲,病程1~11年;對照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23~77歲,平均年齡(54.5±2.5)歲,病程1~12年。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4次腦血管會議制定的標準[2],經腦血流圖檢查確診為腦血管痙攣性頭痛,其中前額頭痛17例,巔頂頭痛24例,兩側頭痛29例,枕部頭痛1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頭痛程度、頭痛部位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西醫(yī)治療方法,藥用鹽酸氟桂利嗪,每晚口服10mg;芬必得1片/次,2次/天,連續(xù)服用1個月。
1.2.2 觀察組 采用中醫(yī)辨證施治。①肝陽上亢型:治宜平肝潛陽,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藥用天麻、石決明、牛膝、杜仲各15g,勾藤、桑寄生、生地、何首烏、枸杞子、旱蓮草各10g;②痰濁瘀阻型:治宜理氣化痰,方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藥用茯苓20g,白術、薏苡仁、橘紅、枳實各15g,半夏、生姜、黃芩、竹茹各10g;③氣虛血瘀型:治宜益氣活血,方用加味四物湯加減,藥用當歸、熟地、白芍、川芎各20g,生地、黨參、黃芪、何首烏各15g,酸棗仁、黃精、甘草各10g;④腦絡瘀阻型:治宜活血化瘀,方用通竅活血湯加減,藥用生地15g、桃仁12g、紅花8g、山楂15g、當歸尾10g、赤芍10g、蜈蚣2條、川芎10g、丹參20g、葛根20g、天麻12g、香附10g、甘草5g;⑤寒凝氣滯型:治宜溫陽行氣,方用川芎茶調散加減,藥用當歸10g、川芎10g、枳實12g、丹參15g、北辛3g、赤芍10g、葛根20g、附片10g、麻黃8g、白芷10g、香附10g、甘草5g、桂枝10g;⑥濕熱瘀阻型:治宜清化濕熱,方用芎芷石膏湯加減,藥用川芎、白芷、石膏各15g,升麻、蒼術、荷葉、黃芩各10g,膽南星、竹茹各10g。 連續(xù)服用1個月后評價療效。
1.3 療效判斷標準
痊愈:頭痛及其相關癥狀完全消失,TCD檢測血流速度恢復正常,停止治療6個月內無復發(fā);顯效:頭痛及其相關癥狀明顯好轉,TCD檢測血流速度基本恢復正常,停止治療6個月內偶有復發(fā);有效:頭痛及其相關癥狀有所改善,TCD檢測血流速度有所好轉,停止治療后仍會復發(fā);無效:頭痛及其相關癥狀無好轉或惡化,TCD檢測血流速度與治療前相比無變化[3]。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68%,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78.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比較 (±s, cm/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無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對照組有3例發(fā)生胃腸道反應,2例皮疹。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西醫(yī)認為,血管舒縮功能紊亂、血管彈性降低造成血管痙攣從而引起腦供血不足而疼痛。
中醫(yī)認為,腦血管痙攣性頭痛屬“頭風”“頭痛”范疇。頭為諸陽之會、髓海所在,五臟六腑清陽之氣皆上于頭,滋養(yǎng)人的大腦。故頭部生理功能的發(fā)揮主要依賴于肝腎精血濡養(yǎng)及脾胃運化水谷精微,使氣血供應充足,維持陰陽平衡。中醫(yī)理論認為本病為本虛標實之證,肝脾腎功能失調,精血虧虛為本,風、痰、寒、熱、瘀為標,常有虛有實,或虛中挾實,錯綜復雜[4]。主要以風邪為主,風邪侵襲腦絡,腦絡失養(yǎng),經氣逆亂,使氣血凝滯,絡道閉阻而致頭痛。本病表現復雜,變化較快,治療應中醫(yī)辨證施治,找其主因,結合整體病理,綜合判斷分析進行治療,“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調節(jié)機體氣血陰陽[5]。本研究中根據病因分為肝陽上亢型、痰濁瘀阻型、氣虛血瘀型、腦絡瘀阻型、寒凝氣滯型、濕熱瘀阻型6種類型,區(qū)別寒熱虛實,實現診療個體化,為本病治療的有效方法,能有效解除腦血管痙攣,改善血流障礙,緩解腦部缺血缺氧,減輕頭暈、頭痛癥狀[6],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68%,優(yōu)于對照組的78.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中醫(yī)辨證治療腦血管痙攣性頭痛療效顯著,能有效提高治愈率,改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李華泉.中醫(yī)中藥辨證施治治療腦血管痙攣性頭痛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9):314-315.
[2] 田富坤.中醫(yī)中藥辨證施治治療腦血管痙攣性頭痛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1,17(15):152-153.
[3] 張守運.中醫(yī)辨證治療腦血管痙攣性頭痛對照觀察[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12,26(12):64-65.
[4] 黃曉華.中醫(yī)中藥辨證施治治療腦血管痙攣性頭痛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09,16(19):165-166.
[5] 劉旭.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功能性腦血管痙攣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23):167-168.
[6] 楊金穎,陳虎虎,肖婷婷,等.中藥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的研究進展[J].中草藥,2012,43(3):607-608,610.
(責任編輯:宋勇剛)
2014-06-17
余積潔(1965-), 女, 湖北省荊門市中醫(yī)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 研究方向中醫(yī)內科。
畢曉菊(1972-),女,湖北省荊門市中醫(yī)醫(yī)院副主任中醫(y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yī)內科。
R246.6
A
1673-2197(2014)19-00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