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大師們的智慧人生都離不開書籍的滋養(yǎng)。對于讀書及方法,他們有著自己的態(tài)度與見解。
胡適認為讀書必須精讀和博覽。精讀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把鄣健表氉肿终J識,不可隨便放過。“口到”須句句念出來?!靶牡健笔敲科烤涿孔值囊饬x須用心考究?!笆值健笔菍⒖催^聽到的知識做一些提要說明,然后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記述。理想中的學(xué)者,既能專業(yè)精深,幾乎唯他獨尊;又能旁搜博覽,幾乎無所不知。這樣的人,對社會極有用處,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樂趣。讀書的目標(biāo),胡適認為:“為學(xué)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p>
金庸曾在《藝術(shù)人生》節(jié)目中,講述了一段關(guān)于讀書的看法。主持人問金庸:“您寫了一輩子書,您怎樣評價讀書?”金庸回答:“讀書是人生最大的樂趣?!敝鞒秩擞謫枺骸叭绻惺陼r間讓您重新選擇生活,您怎么選擇?”金庸答:“如果這十年中,一種是讓我坐牢,但給我書看;另一種我有自由,但不讓我讀書,我選擇第一種——在牢中讀書?!苯鹩沟倪@番話,表達了他對書籍無限而執(zhí)著的熱愛。金庸認為,讀書更重要的是得到心理的滿足,從學(xué)習(xí)中得到無窮的樂趣。書是一生最好的朋友,一個人身處逆境的時候,在書中能夠得到安慰。
魯迅少年時候便與書籍結(jié)下了深厚情緣。魯迅平常十分愛護書,看書前總要先洗手。他從不輕易把自己用過的書借給別人,如果有人借書,他寧愿另買一本新書借人。魯迅常年整日地看書,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讀書,從不把時間浪費在閑談上,以至于養(yǎng)病時喝茶時都在讀書。魯迅的讀書方法有“消閑的讀書隨便翻翻”,“自愿的嗜好讀書”等。魯迅讀書講究“三性”,即目的性、靈活性和廣泛性。
梁啟超讀書,第一遍鳥瞰,第二遍解剖,第三遍會通。一般的粗讀,有價值的細讀,格言類的精讀。林語堂覺得一個人讀書必須出其自然,有膽識,有眼光,有毅力,這樣才能夠徹底享受讀書的趣味。而馮友蘭將讀書經(jīng)驗總結(jié)為四點:精其選、解其言、知其意和明其理。
大師們的讀書觀,雖各有說法,但都一脈相通。在博覽群書的基礎(chǔ)上領(lǐng)悟文字的真諦,用自己的智慧辨別真?zhèn)危∑渚A,為己所用。
(摘自《遼寧青年》201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