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數據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可視化新聞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目前,國外一些主流媒體的可視化新聞發(fā)展與國內相比,無論是從觀點理念、技術手段還是制作團隊上都要更加成熟和完善。本文從英國《衛(wèi)報》中可視化新聞的一些特點出發(fā),分析國內可視化新聞報道存在的差距,初步地對新媒介環(huán)境下可視化新聞報道路徑進行探究,以期為這一新的報道樣式持續(xù)發(fā)展留下有益注腳。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可視化新聞《衛(wèi)報》生存之道
本文所定義的可視化新聞既包含了傳統(tǒng)媒體中二維平面圖表可視化新聞,也包括新媒體環(huán)境下,基于數據和可視化技術作支撐的多維網絡可視化新聞。只有把兩個方面都包括進來,才能夠展現可視化新聞的全貌。
一、“三位一體”造就優(yōu)質新聞
《衛(wèi)報》始終以一個急先鋒的形象對可視化新聞和數據新聞進行探索。2009年,《衛(wèi)報》網站開設“數據商店”(data store)版塊、下分“大數據”、“數據新聞”、“數據博客”等細分頻道。同年3月,英國《衛(wèi)報》成為全球第一個成立數字新聞部的報紙。此后,英國衛(wèi)報專業(yè)記者制作出了“2012倫敦奧運會數據圖表”、“你快樂嗎?”、“BBC是如何開支的”、“英國人死亡的原因”、“中國人每年有多長時間度假”等大量高質量的視覺圖表新聞。這些可視化的圖示以簡潔明了的方式,讓讀者快捷、輕松地了解信息?!缎l(wèi)報》也成為了可視化新聞報道的領跑者。
1、公開數據支撐
可視化新聞是信息過載時代的信息過濾器,幾乎所有可視化新聞制作的背后都離不開數據的支撐。對于某些報道來說,編輯手中所掌握的的數據遠遠不能滿足甚至無法完成一篇高質量的新聞報道。英國《衛(wèi)報》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它將制作新聞所使用的數據完全公開,在“數據博客”頁面上,所有數據新聞所使用的原始數據均可以免費下載,供公眾用來作進一步分析。①
公開數據平臺,與其說是一種嘗試,不如說是一種策略,英國《衛(wèi)報》通過原始數據公開化,加強了公眾的參與度,這種互動性帶來的是可視化新聞內容極大豐富。
2、借力新媒體融合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傳統(tǒng)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面對新媒體所獨有的特點和優(yōu)勢,探索與之融合與嫁接的新路子,成為了很多傳統(tǒng)媒體的選擇。
英國《衛(wèi)報》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的發(fā)揮新媒體的特點和優(yōu)勢,即把新興媒體的工具性價值發(fā)揮出來的同時,使其成為信息共享的重要平臺。一方面,利用社交媒體搜集信息。在《衛(wèi)報》一個特色欄目“新聞博客”中,對于突發(fā)事件的報道,采用滾動的方式,將讀者在社交媒體上對事件的文字報道、圖片、視頻甚至通過電子郵件發(fā)來的評論全部整合到一處,成為報紙網絡上不斷更新的報道的一部分。而后,再據此進一步加工成印刷版的定稿內容。另一方面,利用新媒體分析新聞。在某些可視化新聞發(fā)布以后,《衛(wèi)報》會利用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介與數據新聞方面的專家進行互動,②以達到數據新聞價值的再生能力,力圖將數據新聞對新聞事實的講述展現得更加清晰明了。
3、出色的可視化團隊
支撐著《衛(wèi)報》引領可視化新聞報道最前沿的不僅僅是它先進的理念,公開的數據和高度的媒體融合,還得益于它有一個專業(yè)化、全方位的可視化新聞制作團隊。2009年3月,英國《衛(wèi)報》成為全球第一個成立數字新聞部的報紙。數據新聞團隊由5人組成,其中Simon Rogers是數據新聞項目的創(chuàng)立者,編輯“數據博客”和“數據商店”等欄目;John Burn-Murdoch本人既是記者也是數據研究者。其他成員并非全職的數據新聞記者,同時還隸屬于《衛(wèi)報》的不同部門,從事其他新聞采編工作?!缎l(wèi)報》的數字新聞部針對新聞選題搜集分析海量數據,在收集、過濾、分析數據后,通過圖表、地圖或互動效果圖等形式進行數據可視化轉化,從而完成視覺化新聞敘事過程。
二、國內可視化新聞報道瓶頸
目前,國內的多家媒體都開始了可視化新聞探索的歷程。尤其是最近幾年,可視化新聞在和讀者的良性互動中日益受到歡迎。2014年2月,一組關于“習主席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漫畫悄然走紅,這也是一組成功的可視化新聞報道。單從傳播學角度分析,這篇報道從主題設計到數據選用再到視覺呈現都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然而,目前綜合來看,國內可視化新聞報道在報道內容、傳播效果和新聞生產上與國外的可視化新聞報道存在著一定差距。下面從三個方面作一個簡要的分析。
1、停留在平面可視化新聞階段
縱觀國內的傳統(tǒng)媒體,新聞可視化還處于初級階段,雖然目前國內越來越多的報紙看重了新聞圖表這一領域的發(fā)展空間,紛紛增加信息圖表的呈現力度,各自推出圖表專版,也努力使之成為報紙新聞的有益補充,如《錢江晚報》每周推出的“圖視繪”專版、《京華時報》的“京華圖解”專版、《新京報》的“新圖紙”專版,《華商報》的“數之道”專版、《東方今報》的“有圖有真相”專版、《煙臺晚報》的“海國圖志”大型圖表策劃等等都是一種制圖創(chuàng)新的延續(xù)和發(fā)展。但是,這些版面和報道樣式在內容上缺乏深度,同時二維可視化新聞占主體,這是目前國內可視化新聞急需改進的地方。
2、傳統(tǒng)傳受觀念制約
可視化新聞除了傳統(tǒng)的發(fā)布傳遞模式以外,在一些網絡中的可視化新聞報道中,它更加注重受眾參與其中的信息發(fā)布價值。一個可視化新聞報道的呈現,并不是這條新聞的終結,而恰恰是這篇新聞報道新的開始,廣大受眾可以通過自己所掌握的的信息或者是數據直接參與到這篇新聞的重構和完善過程中去,在這一過程中,傳者和受者的關系是兼?zhèn)浜碗S時轉換的,參與新聞制作的過程同時也是深入了解新聞事實的過程。
而在國內的可視化新聞報道中,這種傳者和受眾關系的轉化體現得并不明顯,很多的可視化新聞仍然停留在傳統(tǒng)的傳者對受眾的基本模式中。在這一過程中,無法看到不同受眾思維的軌跡和傳達的態(tài)度,受眾也無法相互進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超出新聞本身的價值并沒有體現出來。
2、缺乏專業(yè)化制作團隊
雖然國內的一些媒體已經構建了自己的可視化新聞團隊,比如新華社專門的圖表制作團隊——圖表新聞編輯室,《南方都市報》于2012年5月建立數讀版面,設計團隊由現職、外約設計師一共8人組成等都是對于專業(yè)團隊構建的有益探索。然而,國內報紙視覺團隊的視覺產品生產與內部團隊設置不匹配,視覺團隊的分工不明,人員配備不齊,尤其缺少數據編輯和電腦制圖編輯這樣的崗位設置。有的報社甚至縮減專業(yè)的視覺工作人員,讓非專業(yè)人員來做視覺專業(yè)的工作。
從國內外的對比中就不難發(fā)現,我國的新聞可視化專業(yè)制作團隊仍然處于一個初步發(fā)展的階段。就單個媒體來看,國內的可視化團隊的人數較少,專業(yè)化技術化程度較低,崗位不夠齊全。從總體來看,國內的媒體可視化團隊較少,有待于完善。這就造成了國內可視化新聞生產和制作缺乏有力的支撐。同時,很多的媒體仍然只是把可視化新聞作為新聞報道的有益補充,并沒有意識到可視化新聞的制作是需要一個團隊來策劃完成的。這些都給國內可視化新聞團隊的發(fā)展壯大造成了困境。
三、可視化新聞生存之道
目前,國內媒介都在有意識無意識積極運用可視化新聞的報道樣式進行新聞報道。凡是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的媒體,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收到了讀者的好評。通過上面對于《衛(wèi)報》可視化新聞的特點探究和國內可視化新聞的現狀分析,現就國內可視化新聞發(fā)展方向和基本路徑做一個簡要的探究。
1、平面向立體轉化
要想使得國內可視化新聞進一步發(fā)展,首先必須更新觀念。從思想上意識到可視化新聞不僅僅是一種新型的報道模式,它必定引領一場新聞報道樣式的革命。目前,國內的媒體尤其是傳統(tǒng)媒體仍然把可視化新聞視作新聞報道的一個有益補充,并狹義的把可視化新聞等同于圖表新聞,表格化新聞。這顯然都在思想根基上存在問題。
新聞可視化改變了以往新聞報道的基本模式,這種傳受者之間隨時轉換的模式必定是一場新聞報道的革命。同時,可視化新聞除了二維平面呈現方式以外,還可以分為2加N維可視化新聞和網絡可視化新聞。這是可視化新聞利用通用的視覺語言,對紛雜的信息進行富有想象力的設計。在這種設計方式中,空間時間化,時間空間化,邏輯節(jié)點化,三者之間互相共生又互相作用,共同體現信息的價值,使得原本平面的新聞立體起來,這才是可視化新聞發(fā)展的高級階段。而國內新聞要想吸引更多的受眾,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從思想觀念上糾正一些錯誤的做法,把單純的平面可視化新聞轉為立體可視化新聞,才是正確的選擇。
2、獨家向眾包轉變
2009 年英國議員花銷的調查性報道(MPs’expenses ),6月,英國國會下議院公布了5500個PDF文檔, 其中包括議會所有646名成員四年間的花銷報賬單?!缎l(wèi)報》為此開展了眾包新聞的嘗試,設立專題將這些數據公布給用戶,邀請用戶幫忙查找賬單中是否有可疑或可議之處。數萬名用戶參與了這一數據新聞的制作,幫《衛(wèi)報》挖出大量新聞。這是眾包新聞的一個典型例子。國內可視化新聞在跨越了平面可視化階段之后直接面臨著對于大數據新聞事件進行可視化處理,在這一過程中,很多時候光靠專業(yè)化的制作團隊是無法實現的,必須依靠受眾的力量來解決。
《衛(wèi)報》為了使更多的受眾參與到可視化新聞報道和制作過程中來,衛(wèi)報網站為用戶提供培訓課程,教授用戶制作數據新聞的方法。③對數據感興趣的用戶可以自己查證新聞中的數據源頭,從中發(fā)現隱藏的新聞,媒體數據團隊和用戶之間搭建了合作平臺,集體協作生產新聞。
在這個信息發(fā)布速度以毫秒計算的時代,在這個事件發(fā)生時當事人就可以現場直播的時代,要想實現傳統(tǒng)報道理念上事件獨家和報道媒體的獨家?guī)缀跏遣豢赡艿?。也就是說,“獨家新聞”在當前媒體環(huán)境下式微,那么“眾包”化的新聞就顯出了它的優(yōu)勢,即通過受眾廣泛參與到新聞制作過程中來,贏得受眾對于新聞本身的關注和進一步詮釋。
3、發(fā)展專業(yè)化團隊
構建專業(yè)化的團隊,這一點重要意義和作用不言自明。一家報紙在將信息轉換成可視化的新聞圖表時,需要有新聞素養(yǎng)、技術素養(yǎng)與藝術素養(yǎng)的人員協力合作。歐美知名報紙通常擁有一個得力的視覺團隊,一個相對完整的視覺團隊大致包括選題策劃、文字攝影攝像記者、數據編輯、美術設計、電腦制圖、版面編輯和網頁設計等層面的人員。
就我國目前而言,在團隊構建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兩點:首先,加強可視化新聞專業(yè)制作團隊人才的培養(yǎng)和教育。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專業(yè)人才并不多,“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只有在加強人才的培養(yǎng)之后才能避免。其次,加大資金和其他方面的投入??梢暬谱骱芏鄷r候是一件費時、費力、費錢的苦差事。因此,資金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必不可少。□
參考文獻
①田加剛,《英國〈衛(wèi)報〉的數據新聞實踐》[J].《青年記者》,2013(7)
②鄭蔚雯、姜青青,《大數據時代,外媒大報如何構建可視化數據新聞團隊?——〈衛(wèi)報〉〈泰晤士報〉〈紐約時報〉實踐操作分析》[J].《中國記者》,2003(11)
③方潔、顏冬,《全球視野下的“數據新聞”:理念與實踐》[J].《國際新聞界》,2013(6)
(作者:均為南京政治學院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