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一切音樂現象的認識,應該首先從感受出發(fā)。感受音樂學是一門關于音樂和感受之間的關系的新的學科,它的提出,無疑是對音樂學理論的又一豐富。本文從音樂的本質、屬性、特點等幾個方面闡述了感受音樂學基本理論,分析感受之于音樂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感受音樂學是一門關于音樂和感受之間的關系的新的學科。它的提出,無疑是對音樂學理論的又一豐富。
一、劃分一切音樂事物
1、外界的:外界的音樂事物是指人的耳朵能聽到的那一部分音樂事物
(1)人類的:包括聲樂、器樂。
(2)自然界的:在人類出現之前,自然界就存在樂音,或是單個樂音的單次出現,或是單個樂音的重復出現,或是多個樂音的有規(guī)律出現,或是多個樂音的無規(guī)律出現,等等。這些音樂事物有的是動物的鳴叫聲,有的是植物的摩擦聲,有的是非生物的運動聲(比如,溶洞里的特殊滴水聲)。自然界里的音樂事物是客觀存在著的,不隨人類的出現與否而存無。
2、心里的:心里的音樂事物是指發(fā)生在人的心里的那一部分音樂事物
(1)即時的跟著外界走的:這是指當人的耳朵聽到外界的音樂事物時,內心也會出現相同的音樂事物。有時會有主動的靈感的迸發(fā)。
(2)隨時的主動的:這是指在沒有外界的一切音樂條件的情況下,人的心里隨時可以出現音樂事物,并且是主動的。其中,已有的:在心里的隨時的主動的音樂事物中,有一種是已經存在的音樂事物,即已有的音樂事物。新創(chuàng)的:在心里的隨時的主動的音樂事物中,有一種是自己創(chuàng)作出來的未曾出現的音樂事物,即新創(chuàng)的音樂事物。
二、感受支配聽者和作者
1、感受支配聽者
歸根結底,人類音樂是要為人類的耳朵服務的。任何人聽到一個音樂事物,總會判斷和評價這個音樂事物好不好聽,喜歡不喜歡。判斷和評價的依據是什么呢?是感受,是音樂事物帶給人的感受。
2、感受支配作者
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音樂時,對音符和樂句的取舍依據是什么?是起承轉合間的關系嗎?不是,是感受。起承轉合在實質上也是以感受為準繩。
3、構成音樂的第一要素是感受
既然感受支配著聽者和作者,那么,感受就是構成音樂的第一要素。
三、音樂的本質
這里所說的音樂是指音樂事物中的人類音樂。
1、音樂不是聲音
聲音不是音樂,音樂也不是聲音。有的聲音是噪音,有的聲音是樂音。即使是樂音,也不等同于音樂。
2、音形
即音樂的外在形式,指外界的在介質里發(fā)生著的有聲的運動著的音樂的外形。發(fā)生在人的心里的默念的音樂,就是音樂本身,沒有音形。
3、音樂的本質是構成旋律的以感受為取舍的樂音間的關系
一個音的單次出現,不構成音樂。至少是一個音的一次以上出現,才構成音樂。即使是純一度音程的一次出現或無限次出現,也構成音樂。不同音的一次以上出現,就更能構成音樂了。這是由一個以上的樂音構成樂音間的關系決定的。并且,這些構成旋律的樂音間的關系是以人的感受為取舍的,以區(qū)分優(yōu)秀音樂和非優(yōu)秀音樂。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旋律不是樂音或音符,而是一個以上的樂音間的關系。每一個樂音間的關系都會帶給人一種感受和旋律感,多個樂音間的關系會帶給人豐富的感受和旋律感。
4、樂音間的關系的實質是樂音頻率的落差與情感生物波(腦電波、細胞放射波等的綜合)頻率的落差成某種比例
現代醫(yī)學生物學表明,人處于不同的情感狀態(tài),人腦的生物波會相應地處于一定的頻率。音樂感受是人的情感的一種。無論是作為聽者,還是作為作者,當一個人接觸音樂的時候,人腦的情感生物波的頻率落差,會和樂音的頻率落差成某種比例。瞬間的樂音間的頻率落差會造成瞬間的情感生物波的頻率落差,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人和音樂之間的共鳴關系。
5、音樂的等質品是感受
由于音樂的本質是構成旋律的以感受為取舍的樂音間的關系,從人的角度來說,感受就是音樂作品中唯一重要的因素,所以,可以把音樂的等質品看作感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感受也可以算作音樂的等量品。有人認為樂理是樂音作品中唯一重要的因素,這是因為沒有認識到樂理和感受之間的本質關系。宇宙世界中先出現音樂事物,后才有樂理,人類社會先出現人類音樂,后才有樂理。樂理是人類對音樂事物的總結、概括、提煉和上升,這都要以感受作為衡量標準。符合感受的,使之成為樂理。所以,感受才是音樂作品中唯一重要的因素。
四、音樂的屬性和特點
1、客觀屬性和特點
(1)占有時間:一部音樂作品從開始到結束,對于演繹者來說需要時間,對于聽者來說,也需要時間。與一件物品占有固定不變的空間相比,音樂對時間的占有是必然的,也是相對靈活的,即允許有速度上的變化。
(2)單向流淌:音樂作品首先占有時間,時間是單向的,所以,音樂作品也隨時間一起單向流淌,這是其一。其二,音樂作品只能從開始部分演繹到結束部分,而不能從最后一個音符演繹到第一個音符。
(3)完全復體:音樂不管是完整的作品,還是幾個樂音,它都可以被整體復制。
(4)同體異地:被整體復制的音樂,可以完全相同的在不同的地方再現。
(5)永不變質:音樂有別于其他藝術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永不變質,不會腐爛,不會毀壞。這是一種無限性特點。
(6)數量可計:如果把構成音樂作品的音符、時值、節(jié)奏、調性等元素一一分解開來,任何一部音樂作品都可以看作由若干個音樂點組成,并且這些音樂點都是確數。從理論上說,可以用無數個音樂點組成無數部音樂作品。但是,構成音樂的音樂點的數量越大,音樂作品的時間長度就越大。人們對音樂作品的時間長度是有要求的,最長也不能比人的壽命還長。所以,實際上,音樂作品的數量是有限的,可計的。這是一種有限性特點。
(7)協調統一: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音樂旋律的協調統一是必須的,是成為音樂作品的重要條件。而感受又是衡量音樂旋律是否協調統一的真正標準。
(8)前導后出:是指音樂作品的前一句引導出后一句。首先,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前導后出是客觀規(guī)律。前導后出始終遵循著音樂的一切以感受為準繩這一客觀真理。
后兩種特點主要體現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
2、主觀屬性和特點
(1)感受至上:聽者在接觸音樂作品時,感受至上。能帶來好的感受,就喜歡它,不能帶來好的感受,就不喜歡它。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就更是感受至上了。
(2)載傳感受:任何一部音樂作品都承載和傳達著一定的感受。演繹者通過演繹音樂作品,傳達自己的感受;聽者通過演繹者的演繹,了解到演繹者的感受,這是其一。其二,音樂旋律自身都具有一定的情感特征,聽者會產生一定的感受,并且可以傳達出去。音樂旋律自身載傳感受可以分為有聲和無聲兩種形式。比如,在心中默默地背譜,就是無聲的形式。
(3)默流于心:音樂可以是有聲的,也可以是無聲的。音樂可以像悄悄流淌著的地下河一樣,默默地發(fā)生在心里,也可以不回憶音樂聲響,只讓樂音間的關系發(fā)生在心里。
(4)即感即在:當一場音樂會結束時,音樂也隨即消失。音樂只有在樂音關系出現時(樂音肯定已經出現),才存在。音樂是即時的,即感即在。讓樂音間的關系無聲地悄悄地發(fā)生在心里,也存在。
(5)與情并存:音樂產生感受,帶來的感受是人類情感。優(yōu)秀的音樂帶給人的感受與人的七情六欲是一致的,非優(yōu)秀音樂(比如“亂彈琴”)帶給人的感受不符合人的七情六欲,往往讓人反感。所以,優(yōu)秀的音樂與情并存。這個特點讓作者、聽者、演繹者自覺不自覺地遵循著感受至上的原則。
另外,所謂的音樂唯一性原則,即指音樂的唯一重要性是感受。從創(chuàng)作到演繹,從作者到聽者,從音符到樂理,等等,無論何時何地,感受都是直接依據和根本原則。在音樂中,感受是重要的,也是唯一重要的,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這就是音樂的唯一重要性原則。
綜上所述,通過對感受音樂學的基本理論的了解,讀者應該能夠體會到感受之于音樂的重要地位了。所以,對一切音樂現象的認識,應該首先從感受出發(fā)。□
(作者單位:安徽藝術職業(yè)學院)
責編:周蕾
感受音樂學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