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蓮曲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練習(xí):
1.這首詩的前兩句運(yùn)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采蓮姑娘為什么會“亂入池中看不見”?
2.這首詩非常優(yōu)美,請寫出一段話來描述這首詩的意境。
參考答案:
1.襯托。因為采蓮女的羅裙與蓮葉一樣綠,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蓮花。
2.這首詩寫采蓮女,寫她們在田田的蓮葉,艷麗的蓮花叢中,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人花難辨,花人同美。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若不是聽到歌聲,幾乎看不見她們在采蓮。
【詩歌鑒賞】
王昌齡,字少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biāo)、王江寧。
這首《采蓮曲》描寫了江南女子采蓮時的歡快場面,寫出江南采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歡樂,生動活潑,富于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本詩以巧妙的構(gòu)思,優(yōu)美的意境,深深感染了讀者,贏得了人們廣泛的喜愛。
詩的藝術(shù)特色之一是構(gòu)思巧妙,匠心獨(dú)運(yùn)。詩人想要描繪的是采蓮少女,然而詩人卻沒有對少女們的天姿麗色作濃墨重彩的刻畫渲染,而是讓她們隱于蓮花叢中,于若有若無中升華出一種朦朧恬靜之美。開始兩句,“蓮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便將少女的形象與青蓮紅花相互映照,構(gòu)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在視覺上造成少女與蓮花一起凌波飄搖的印象。蓮葉——羅裙,芙蓉——臉,這既是比喻,又是形象的直接疊印。蓮葉與羅裙在顏色上相同——青翠碧綠,在形象上相通——圓潤飄然;芙蓉即蓮花,少女紅潤的臉龐掩映在鮮艷的蓮花叢中,看上去蓮花仿佛是在向少女們爭相開放,它們相映生輝,自然天成,如水乳交融。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這兩句表達(dá)了這樣一層意思:采蓮少女與蓮花融在了一起,忽然之間不見了少女的蹤影;正待凝神靜氣,卻聽歌聲飄來,原來采蓮女隱在蓮花叢中并未離去。這里以聲寫人,筆法含蓄,使詩歌意韻悠遠(yuǎn),更加耐人尋味。
這首絕句藝術(shù)上的另一個特點(diǎn)是意境明麗優(yōu)美,層層深化,令人浮想聯(lián)翩。詩歌前兩句寫的是少女與蓮花形象上的融合,使我們眼里出現(xiàn)了蓮葉田田、鮮花嬌艷、少女清柔、陽光明媚的動人畫面。少女置身蓮池,蓮葉與羅裙一色,臉面與蓮花相映,風(fēng)吹蓮搖,人花難辨,使我們感到蓮花就是少女的寫照,少女就是蓮花的精靈,既有真切的生活實感,又有濃郁的童話色彩。詩歌的后兩句在意境上緊承前文,同時又有深化。少女已完全融入蓮花之中,不見身姿面容,而歡愉的歌聲隨風(fēng)飄來,令人心馳神往。好一派蓮塘無際、蓮花盛開、歡歌四起的情景!詩人在這里已完全放棄了對少女形象的描繪,使少女青春的歡樂與活力躍然紙上,整個畫面也因此有了詩意般的含蓄。
少女已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像少女一樣充滿靈性,少女像自然一樣素樸和雅致,這就是《采蓮曲》所傳達(dá)出來的美麗的底蘊(y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