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梅師分院為例,圍繞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闡述了教學現(xiàn)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最后通過引入實訓教學的方式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計算機基礎;實訓教學;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TP309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一門大學生必修的基礎課,其內容是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概念以及相關的計算機文化內涵。[1]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yǎng)非計算機學生掌握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技術與方法。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全球信息化急速發(fā)展,整個社會對于大學生的計算機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地位就顯得尤為重要。
針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許多計算機教育工作者都做了研究。劉利枚等人[2]從分級授課、測試分級和考核評價等三個方面介紹了分層教學改革的情況。賴益強等人[3]從課程體系建設、教學內容調整和考核體系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1+X”的教學模式。趙輝煌等人[4]通過分析課程特點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種錯誤任務驅動教學法,并介紹了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應用。本文將以自己的工作單位嘉應學院梅州師范分院為例,探究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引入實訓教學的必要性以及可操作性。
1 嘉應學院梅州師范分院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現(xiàn)狀
嘉應學院梅州師范分院(下文簡稱梅師分院)是一所培養(yǎng)“一技多能”初等教育師資人才的大專層次高職院校,目前學校幾乎所有的專業(yè)均開設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課程采取的教學模式為“2+4+2”,即整個課程體系分為3個學期:①大一第一個學期一周2個學時,講授計算機基礎知識和中文Windows7操作系統(tǒng);②第二個學期一周4個學時,講授Word 2010文字處理和Excel 2010電子表格處理;③大二第一個學期一周2個學時,講授PowerPoint 2010演示文稿制作以及計算機網絡知識和Internet。
1.1 教學時間安排與計算機水平考試時間不一致
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水平考試是測試高等學校在校學生計算機應用知識與能力的全國統(tǒng)一標準的權威考試,根據廣東省教育廳的統(tǒng)一安排,每年舉辦兩次,即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一次。梅師分院允許大一的學生在第二學期報考計算機水平考試,在這里就會出現(xiàn)教學時間安排與計算機水平考試時間不一致的問題。
根據學校教學內容的安排,大一學生在考試前只是完成了計算機基礎知識、中文Windows7操作系統(tǒng)、Word2010文字處理和Excel2010電子表格處理知識的學習,并未學習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制作、計算機網絡知識和Internet的知識。而根據《計算機應用》考試大綱的要求,這兩部分的知識都作為考試內容,考題分數所占的比重達到了近25%。這就會導致很多學生如果僅僅按照學校的教學安排進行備考,將會有很多知識盲點,難以一次性通過該考試,或者即使通過了該考試也很難獲得高分。
1.2 學生后期學習動力不足,積極性減弱
學校大一學生在參加完第二學期末的計算機水平考試之后,同一個班級會出現(xiàn)兩部分學生團體,一部分未能通過該考試,另一部分基礎較好、操作較熟練的學生順利通過了考試。對于通過了該考試的學生團體,在進入大二第一學期繼續(xù)學習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時候,會出現(xiàn)學習動力不足、積極性明顯減弱的現(xiàn)象。這種不好的因素也直接影響了另外一部分學生團體,最終影響整個班級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甚至導致課堂教學完全失效。
該類現(xiàn)象也會給任課教師帶來教學困難,針對兩部分學生團體,如果只是按照一套教學計劃進行教學,就會出現(xiàn)諸如上面講述的現(xiàn)象。而如果定制兩套教學計劃,教師的精力又難以合理分配,在指導學生操作的時候,對于學生層出不窮的問題會應接不暇。
1.3 教學內容單一,難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學校在制定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時候,基本是參照了《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水平考試I級——<計算機應用>考試大綱》。在該考綱中,對于計算機基礎知識和計算機網絡知識的要求,如表1所示。該要求直接導致教學內容單一,僅僅要求了解一些基本知識和基本概念,而對于計算機組裝以及基本組網并未做要求,難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在計算機組裝和組網方面的實踐應用能力。
表1 考綱要求
序號考試大綱要求
1了解計算機系統(tǒng)的基本概念,具有使用微型計算機的基礎知識
2了解計算機網絡及因特網(Internet)的基本概念
3熟練掌握因特網(Internet)的基本操作和使用
2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引入實訓教學的對策
2.1 改進教學時間安排,銜接計算機水平考試
為了避免教學時間安排與計算機水平考試時間的不一致問題,可以考慮改進教學時間安排,進一步銜接計算機水平考試。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如果合理安排每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完全可以在大一第一學期講述完計算機基礎知識、中文Windows7操作系統(tǒng)和Word2010文字處理,在大二第二學期講述完Excel2010電子表格處理、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制作以及計算機網絡知識和Internet。如果按照這樣的教學時間進行教學,就能夠保證學生在參加計算機水平考試前,已經掌握了考綱要求的所有知識點,從而極大地提高計算機水平考試的一次性通過率,同時便于全校的計算機教師進行統(tǒng)一教學。
2.2 完善課程體系,填充教學內容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是否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已經成為一名大學生基本素質的衡量標準之一。各用人單位也進一步提高了對于大學生的要求,希望大學畢業(yè)生不僅掌握更豐富的計算機基礎知識,而且具有更強的計算機實踐操作應用能力。學校原有的課程體系已經很難滿足這一要求,將會直接導致學生的計算機水平與社會實際需求有差距。為了解決該問題,就需要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引入計算機實訓教學。
按照2.1中教學時間的安排,大一階段兩個學期的教學內容可以參照《計算機應用》考試大綱來組織。如果繼續(xù)沿用“2+4+2”的模式,可以在課程教學最后一個學期中引入計算機實訓教學,具體的教學內容如表2所示。通過該實訓教學,學生在學完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之后,不僅掌握了計算機基本知識以及常用辦公軟件的操作方法,能夠順利通過計算機水平考試,而且能夠獨立地拆裝電腦、安裝操作系統(tǒng)、完成基本網絡結構的布局,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就業(yè)競爭力。
表2 計算機實訓教學內容安排
序號計算機實訓內容目標
1計算機拆卸能夠拆卸一臺完整的計算機系統(tǒng)中的硬件設備
2認識計算機硬件設備能夠識別出各硬件設備,并且能夠看懂設備標簽中的主要參數
3硬件設備的組裝能夠自己組裝一臺計算機
4安裝操作系統(tǒng)懂得硬盤分區(qū)和格式化,能夠順利安裝一套操作系統(tǒng)
5網絡認識熟悉雙絞線的線序和種類,熟悉交換機、路由器、無線網卡等網絡設備的外形、特征以及用途
6雙絞線的制作掌握網絡連接線的制作方法
7信息模塊安裝掌握信息模塊的制作方法與步驟
2.3 建立計算機實訓室,完善計算機實訓教學
如果按照以上的計算機實訓內容進行教學,首要的問題就是建立一個計算機實訓室,該實訓室的布局可以參照圖1進行。實訓室可以劃分為3個實驗區(qū)域,分別是計算機硬件設備展示區(qū)、計算機組裝實驗區(qū)和計算機網絡實驗區(qū)。目前許多高校每經過一段時間就會對計算機設備進行更新,而淘汰下來的計算機設備幾乎都作為廢品處理。對于很多淘汰下來的計算機設備,其實都可以正常運行。因此,完全可以將這部分設備作為實訓室的實驗設備,供學生完成計算機拆裝實驗和組網實驗,從而極大地降低實訓室建立的成本。
圖1 計算機實訓室布局圖
3 結束語
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引入實訓教學,不僅可以提高計算機教育教學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本文在此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究工作,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實踐證明,實訓教學的引入對提高嘉應學院梅州師范分院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質量和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也可供其他兄弟院校參考。
參考文獻:
[1]劉洋.師范院校《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思考[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1(05):209-209.
[2]劉利枚,石彪,羅新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分層教學[J].計算機教育,2011(03):34-37.
[3]賴益強,戴長秀,曾顯峰.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1+X”模式教學改革探討[J].計算機教育,2012(05):85-87.
[4]趙輝煌,魏書堤,孫雅琪.錯誤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應用[J].計算機教育,2013(01):33-36.
作者簡介:劉國榮(1986-),男,江西上饒人,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智能算法和制造業(yè)信息化。
作者單位:嘉應學院梅州師范分院,廣東梅州 514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