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一個人善于動腦,善于思考,就會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這就是問題意識。問題意識不僅體現(xiàn)了個體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維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詩中寫道:“發(fā)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他用生動簡練的語言概括了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探究活動的起點。在科學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不是簡單地通過教師的講授可以實現(xiàn)的,而是需要通過學生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不斷地提出問題,并且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才能有所提高。那么,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呢?以下就談談我在這方面的一些嘗試。
一、親近——敢問
首先,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教師應關心每一個學生,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心理特點,與每一個學生交朋友,讓學生感到老師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從而“親其師而信其道”。在課堂教學中,我總是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想方設法營造積極、寬松的學習氛圍,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以真誠的微笑、親切的撫摸去影響學生;以耐心的傾聽、肯定的稱贊去鼓勵學生暢談,由此融洽師生情感,給學生百分百的安全感。
其次,在學生積極提問時,我不管他們提的問題正確與否,質量高低如何,我都給予熱情的鼓勵和真誠的表揚,盡可能地讓其解釋清楚,讓學生獲得從“困惑”到“釋然”的成功享受,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人人都有表現(xiàn)自己才華的機會。這樣,學生有“疑”就敢“問”了。比如在學習“空氣占據(jù)空間嗎?”這一課時,對于“關于空氣,我知道些什么?”這個問題,有一位同學說:“我認為空氣是有味道的。早晨起來時,空氣是甜甜的;而傍晚時,空氣卻是苦的?!边@個問題,表面上看似乎與科學事實相違背,但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對此,我并沒有一句“很好,請坐?!狈笱芰耸拢窍瓤隙怂矣谫|疑的科學態(tài)度,然后引導他進一步提出問題:為什么同樣的空氣卻有不同的味道?這樣,既鼓勵了他,又激發(fā)了他繼續(xù)探究的欲望。
二、導航——善問
“敢問”僅僅是“善問”的初級階段,“善問”才是關鍵,也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提問”的思路和方向。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做好這個“導航者”,使學生學會“善問”
1.到生活中找“問題”
生活中的科學問題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只要稍作留意,便會滾滾而來。有些可能立時有解;有些可能一時無解,但記下來,日后也許會來個“柳暗花明”。比如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研究書包里的學問:各種書籍所用的紙是怎樣制出來的?各種紙張各有什么特點?橡皮是什么制成的?橡皮為什么能去污?……
2.到實驗中找“問題”
科學活動中做實驗,并不僅僅是為了“驗證”什么,更重要的是為了讓學生“發(fā)現(xiàn)”什么。因此,我在每次實驗之前或之后,都要讓學生想一想:這個實驗可以怎樣設計?實驗時有哪些地方要注意?實驗觀察是否認真?你是否有什么發(fā)現(xiàn)?除了這種實驗之外,還有別的方法嗎?……在研究“吸熱和散熱”這一課時,學生在實驗之前提出了很多注意點,并在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在陽光下做這個實驗的局限性較大,如果太陽的光照不強烈的話,那么探究活動就很難開展。這時,學生就產(chǎn)生疑問:除了在太陽下研究外,還可以在哪里研究?經(jīng)過一番討論,設計出了在燈泡下、利用酒精燈、利用取暖器等進行實驗的方案。
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乃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起點??茖W作為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一門重要課程,我們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滿足學生發(fā)展的基礎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給他們營造良好的問題情境,引導他們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成效,對學生也最有價值。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