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逐漸從原來機械、死板的模式中脫離出來,并開始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狀況,雖然各有利弊,但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為未來語文教學的發(fā)展開辟了更廣闊的天地。但無論是哪一種教學方式,都基本上圍繞“少教多學”來展開,重視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在簡單介紹“少教多學”基本概念的基礎(chǔ)上,對其應(yīng)用進行重點論述。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少教多學;基本概念;注意事項
目前,改革教育的鐘聲已經(jīng)敲響,全國各地都在轟轟烈烈地開展課改工作,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課改之后必然有很多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但是課改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學成果收獲甚微,為了使課改深入人心,并堅定地發(fā)展下去,我們將針對課改的核心內(nèi)容即“少教多學”進行簡單的分析,并對其具體應(yīng)用進行詳細說明。
一、“少教多學”的基本概念
從字面上看,我們不難理解“少教多學”的含義就是教師減少課堂上多余的教授,而將大部分新知識交給學生去自主學習,在
探究中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小組合作來解決學習重點和難點。
這種教學方式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課堂中,讓他們感受到學習并不只是單純聽老師講,還需要主動思考、動腦筋,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學會新知識,檢驗自己的不足,并不斷改正,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少教多學”模式是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而獲得的新知,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點,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效率,實現(xiàn)高效課堂。
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根深蒂固,學生很難在課堂上形成一種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在小組合作中也很難明確目標、直奔主題,學生尚未適應(yīng)課改后的課堂氛圍和課堂紀律,致使整個課堂就像一盤散沙;這樣一來,教學活動中很容易出現(xiàn)兩個極端,要么是課堂過分活躍,教師無法掌控;要么是學生過分安靜,教學活動無法正常進行;不管是哪一種,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教學效果,下文中我們提出一些“少教多學”模式的注意事項。
二、“少教多學”模式應(yīng)用的注意事項
1.做好充足的課前準確
“少教多學”模式的開展,貌似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教師的工作壓力,殊不知卻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課堂掌控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在課堂上少走彎路,教師就必須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有清楚的認識,除此之外,教師在進行教學設(shè)計工作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只有充分掌握學情,才能確保教學工作順利開展。
2.給予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
“少教多學”模式的應(yīng)用,需要教師根據(jù)知識點的難易程度,給學生留下充分的自學時間和自主學習的空間,一開始,很多教師很難做到徹底放手,總覺得學生無法獨立進行,就在課堂中不停地提示或講解,這樣完全違背了教學初衷,又回到教學起點;在實施過程中,哪怕一開始學生做得不夠好,但是教師要敢于放手,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并多多鼓勵學生,熬過這個階段,將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3.課堂練習要精選
有了自主學習之后,必須要有檢驗環(huán)節(jié),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全面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學生才能更好地知道自己哪個地方是最薄弱的。根據(jù)筆者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在檢驗過程中將“學號提問法”貫徹落實是很有必要的,由于文章篇幅有限,在此不作詳細闡述。在選擇課堂練習題的時候,要注意兩點問題:一是練習題能夠準確反映出學生的自學成果;二是問題要發(fā)揮對學生的激勵作用。由于小學正處于心理發(fā)展期,在學習中,他們只有不斷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才會繼續(xù)維持學習的樂趣和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設(shè)計課堂問題的時候,需要照顧到學生的心理特點,圍繞教學目標適當給予學生肯定和贊揚。
小學語文教學是學生日后學習、生活的基礎(chǔ)學科,提高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效率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的夢想,新課改的出現(xiàn)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小學語文教學開闊了視野,“少教多學”作為課改的核心理念,如何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重要作用,并實現(xiàn)與語文課堂的完美結(jié)合,成為很多語文教師的心病,這篇文章向我們簡單介紹了“少教多學”教學模式,并論述了“少教多學”在應(yīng)用中的幾個注意點,希望能夠為語文老師的日后教學工作帶來一定幫助。
參考文獻:
[1]顧健,陸亦梅.少教多學以學為主:《水上飛機》教學課例與評析[J].小學教學參考,2012(34).
[2]戴友紅.基于少教多學理念下小學語文自主探究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J].新課程導學,2012(24).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