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討了小學生感性與理性認知的平衡,并基于“感”“理”平衡論述了小學生思維與作文的契合,旨在為提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質量獻計獻策。
關鍵詞:認知特點;寫作思維;作文能力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它不能僅以單純的教學理念來對待,同時還需要教師深入研究小學生的心理,掌握他們的認知規(guī)律和特點,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寫作思維,提升作文能力。對此,本文首先提取了小學生的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兩個概念,提煉了小學生認知事物的特點;其次基于“感”“理”平衡的研究,論述了小學生思維與作文的契合,旨在為提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質量獻計獻策。
一、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剖析
通過研究小學生學習行為和解決實際問題所用的方法,以及對小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意識、興趣等進行綜合分析,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作出了兩個方面的總結。
其一,感性認知。感性意指憑借自己的感覺對事物做出決定或判斷,在學習上,感性認知是學生的一大障礙。然而,僅就小學生來說,感性并非完全是貶義詞,恰恰相反,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小學生的感性認知往往代表了他們的智能傾向。例如,在《二泉映月》一課中,讀題的時候很多學生認為這篇課文是以介紹風景為主,這種感性認識表明了學生潛意識里對“兩眼泉水和一輪明月”夜景的期待,這說明他們的想象里充滿了詩情畫意??傊?,受智力水平影響,小學生的分析能力不足,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是只看表面,這是小學生認知的一大特點。
其二,理性認識。在學習中,小學生的錯誤思路有很多,但這種錯誤思路是記憶調整的,通常在一堂課的課前,學生某一事物還存在感性認識,而課后,感性認識即變成了理性認識。因此,可以說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必然發(fā)展,學習前小學生對某一事物的認知特點是感性認識,而學習后則是理性認識。但這種理性是短暫的,對于新學到的知識,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鞏固,否則,久而久之理性認識則又轉變?yōu)楦行哉J識,從而導致學而無功。
二、把握“感”“理”平衡,培養(yǎng)寫作思維
在教學實踐中,不能讓感性主導理性,嚴格來說兩者之間并非是相互主導,而是一種和諧平衡的關系。缺乏感性認識,學生學到的知識就過于貼近理論,既無法形成記憶表象,又難以解決實際問題;而缺乏理性認識,學生的能力水平則只能停留在初級階段,很難獲得成長所需的養(yǎng)分。因此,要把握“感”與“理”的平衡,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既要注重情感、情趣、情境等感性因素,又要凸顯文理、學理、道理等理性因素,從而推動小學生健康成長。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感”“理”平衡的目的是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寫作思維,方式方法則需要教師從兩個方面下工夫。一是致力于培養(yǎng)和激發(fā)小學生的想象力。眾所周知,寫作不同于寫生,不是將寫作對象放在面前去臨摹,而是作者結合自己的記憶表象,利用記憶勾畫寫作對象的大體框架和外在形態(tài),利用想象力“填充色彩”,使寫作的對象富有藝術性。甚至寫作者從來都沒見過的對象,而是僅憑想象力去描繪。因此,想象力對小學生作文具有重要意義。二是致力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如果說想象力代表了學生的感性,那么語文素養(yǎng)則代表了學生的理性。除了想象力之外,寫作還需要深厚的文學功底,而這種文學功底即是語文素養(yǎng)。
三、引導“思”“作”契合,提升作文能力
綜上所述,寫作思維的養(yǎng)成有賴于想象力的培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那么,小學生的寫作思維又有哪些特點呢?首先,寫作思維并非是一種技能,它僅代表了思路的寬廣性、靈活性、縝密性、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寫作思維僅是一種意識,具備寫作思維,并不代表能夠寫出好的作文。要提升小學生的作文能力,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思”與“作”的契合,即:培養(yǎng)想象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高強度作文訓練。
首先是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想象力的方法有很多,與小學語文課題相結合,需要教師在每一堂課上都體現(xiàn)激發(fā)想象力的情境創(chuàng)設。如《鄭和遠航》一課,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給出的數(shù)據(jù),來描繪“寶船”的形狀;《夢圓飛天》一課,在課堂上教師可引導學生描繪廣闊的太空;《二泉映月》一課,教師可播放《二泉映月》的二胡曲,讓學生在曲聲中默讀課文,等等。
其次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不外乎兩個途徑:一是讀,二是進行閱讀批評。因此,加大學生的閱讀量,引導學生讀與課文相關的素材,或名家散文,或古代詩詞,或中外名著,只有閱讀才能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吸收更多的知識。同時,要讓學生掌握閱讀批評的方法,如標注、點評、找關鍵詞、寫感想,等等。課堂學習即是一種對課文的批評,因此,課堂教學也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批評能力的重要途徑。
最后是進行高強度的作文訓練。作文文體的形式有很多,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廣泛涉獵應用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乃至詩詞等各種文體的寫作;同時借助各種途徑,如寫信、日記、班報、黑板報、宣傳欄等等,加大學生的作文量,配合想象力培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全面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提升作文
能力。
總之,感性、理性、想象力、語文素養(yǎng)、寫作思維,這些都是寫作的基本功。只有讓“感”“理”平衡,把握“思”與“作”契合,建立起完善的作文培養(yǎng)體系,才能切實提升小學生的作文水平。
參考文獻:
[1]馬青.小學生寫作中思維素質訓練之嘗試[J].梅山科技, 2004(4):51-53.
[2]施曉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J].考試周刊,2014(7):47.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