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貧窮山坳教給我的平衡思想,溫暖而包容,如冬天的爐火,熾熱而明亮。
——題記
外婆居住的小山村,偏僻得讓人發(fā)怵。一百多人聚集在三兩座山合圍的盆地上,遠遠看去,房子豆腐塊兒般平衡地排列著,倒也熱鬧。
外婆的房子背對西方,南北方向各有幾戶人家,主人都是些上了年紀的老太太。一到農(nóng)閑,幾個老姐妹便坐在院子一角,一起擺龍門陣,平和而溫馨。西面也有一戶人家,是極其破敗的土房子,與外婆家的水泥瓦房相比,寒磣而失衡。若不是門口掛著農(nóng)具和塑料布之類的雜物,會讓人以為這是一所被拋棄多年的空房子。里面也住著一個小老太太,六七十歲了,挽個小發(fā)髻,佝僂著瘦小的身子,如同一只蒼灰的蝦米。她偶爾也出來曬曬太陽,卻很少參加“龍門陣大軍”。
我不喜歡她,是的,非常不喜歡,因為她是一個“偷倌兒”。她身材矮小,行動卻異常敏捷,當然,這只體現(xiàn)在她做賊的時候。而被偷者,就是外婆和另外四戶人家。門口堆著的玉米棒子,曬著的谷子,掛著的年貨,幾把破爛的鋤頭……總之,無論大小多少,統(tǒng)統(tǒng)雁過拔毛。一次,我親眼見她迅速地撲向王四婆家的小公雞,狠狠地同它搏斗了一番,最后成功地將它抓獲,用灰藍色的圍腰裹著,迅速地跑回了自家房門。那雞尾上纖長艷麗的羽毛,隨著她的動作一抖一抖的,消失在小小的房門中。
不僅如此,她還十分小心眼。一次,有個算命先生路過,說外婆房頂上那瓦片堆成的裝飾很好,是好兆頭。誰想第二天早上,我們就聽見“嘩啦”一聲響,瓦片裝飾碎落一地,而舉著竹竿的她,“哧溜”一下回了屋……
外婆她們卻像完全沒發(fā)現(xiàn)似的,依舊樂呵呵的,“瓦片事件”也被外婆以“耗子理論”粉飾太平,不了了之。我氣不過,說:“要好好教訓一下她才是!”外婆的幾個姐妹趕緊拉住我說:“不行呀,她老了,人又傲,咱們只能以這樣的方式關照她?!蓖馄庞盅a充道:“況且她兒子不孝順,老伴又死了……”“那又怎樣!太過分了?!蔽覒崙嵅黄剑馄艆s說:“這樣一來,她心里就平衡了。人老了,心可受不了什么事!”
我原以為她們之中會有人站出來反對,但仿佛約好了似的,大家都要我莫多嘴。于是,院子里形成了一種奇怪的平衡局面:挨偷的全不在意,偷的倒也“心安理得”。
多年以后我才明白,那種微妙的平衡源于幾個老人的關心和愛護,正如臘月里閃著火苗熱乎乎的爐火,恒久地傳遞著光和熱,明亮熱烈,溫暖如斯。
點評
本文巧置懸念,在寫外婆與她的幾個老姐妹安靜祥和的生活時突然轉(zhuǎn)變角度寫另一個老太太是“偷倌兒”“小心眼”,讓人不禁對外婆與她幾個老姐妹對這個老太太的寬容有些不理解;然后作者另設了一個懸念,即自己要去教訓那個老太太,最后才揭開謎底——老太太可憐的身世以及外婆和其他幾個老太太的人生智慧與慈悲心之間的平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