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求新求快的領域,IT界從來就不乏新鮮事,在這個剛剛過去的2013年,大大小小的事件每天都在發(fā)生,新產品的發(fā)布、廠商間的并購,但經過一時喧鬧后很少再給人留下印象。然而還有一些事件,它們或給人以啟示,或仍對未來產生影響。在此,我們對過去一年里事關IT,且對今后仍有影響的事件作了梳理。
高通遭國家發(fā)改委反壟斷調查
2013年11月27日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的一則報道吸引了眾人的注意,全球最大的手機芯片生產廠商高通表示,國家發(fā)改委已對其啟動反壟斷調查。作為全球最大的芯片廠商,通過專利授權得益,是高通的主要盈利方式。目前,國內智能手機廠商每出貨一部手機,除支付高通芯片或解決方案價格外,還要按照單機售價額外支付3%-6%的專利授權費用。有業(yè)內人士表示,相比于蘋果、三星等品牌,中國手機廠商的專利使用費相對更高。
如果在行業(yè)中占據領先市場地位,對客戶實行差別性對待,對其中一些客戶收費較高,就涉嫌價格壟斷,雖然高通遭國家發(fā)改委反壟斷調查的進展情況仍未明朗,但在新技術領域運用反壟斷調查手段來消除市場不公,對于推進市場公平、合理與公開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TePA-WAPI標準核心專利
申請得到批準
2013年12月20日,第24屆中美商貿聯委會在北京落幕,批準了中國西電捷通公司提出的無線局域網安全標準TePA-WAPI的核心專利申請,這標志著中美在信息安全標準與核心專利的爭奪戰(zhàn)中,中國取得了一場關鍵性勝利。
TePA又稱三元對等鑒別技術,作為一種“終端與網絡對等鑒別”的技術思想和框架方法,可普遍適用于無線、有線網絡。而WAPI安全協議是三元對等鑒別(TePA)在無線局域網的第一個應用實例,可同時實現“合法用戶訪問合法網絡”以及通信數據保密。作為我國首個在計算機網絡通信領域具有自主創(chuàng)新知識產權的安全接入技術標準,國際標準專利申請過程曾因受到美國阻撓而一波三折,它的通過體現了“信息安全相關方一律平等,而且這種平等是一種對等的平等”這樣一種新秩序觀。在國際間非法偵聽盛行的情形下,自主安全技術才是保障國家信息安全的堅固盾牌。
戴爾私有化
2013年10月30日,曾經是全球最大PC廠商的戴爾宣布,創(chuàng)始人邁克爾·戴爾與私募股權投資公司銀湖資本已完成對公司249億美元的私有化收購交易。這家由邁克爾·戴爾于1984年在大學寢室創(chuàng)辦的公司,以其特有的PC電話直銷模式一路快速發(fā)展,4年之后的1988年成功IPO,并在此后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輝煌,市值一度達到千億美元。在25年之后,戴爾告別納斯達克重又成為一家創(chuàng)業(yè)公司,這也帶給IT產業(yè)以深深的思考。
戴爾的私有化與當前IT生態(tài)所發(fā)生的急驟變化難以分開,一方面移動智能終端的興起對個人PC市場造成了不小沖擊,另一方面企業(yè)數據中心的技術革新步伐也在不斷加速,幾乎每個IT 企業(yè)在面對當前這種IT生態(tài)的快速變幻時,都有或多或少的不適,業(yè)務調整需要果斷而有力,稍稍的遲疑后果都將是難以想象的。戴爾選擇避開資本市場,或許會對公司業(yè)務的轉型,更好應對IT環(huán)境的變化創(chuàng)造出更有利的條件。
棱鏡門
如果要問誰是2013年全球最大的明星,美國中情局前雇員愛德華·斯諾登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2013年6月英國《衛(wèi)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先后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的一個代號為“棱鏡”的秘密項目,將美國政府肆意踐踏人權與國際準則的拙劣行徑公之于眾,而泄密者正是這個29歲,曾擔任過美國中情局技術助理的年輕人。這一事件并沒有因見報而就此止步,在美國這個全球霸主的通緝之下,斯諾登的去向一度撲朔迷離,美國甚至使出了逼停主權國家飛機的罕見手法。
此后思諾登的一次次報料讓包括美國的西方盟友都大跌眼鏡,借用IT技術,美國不僅踐踏著本國的人權,包括很多盟友在內都成為直接受害者。棱鏡門事件讓美國的國家形象受到前所未有的損害,聯合國秘書長甚至拍攝搞笑短劇來諷刺美國政府,奧巴馬迫不得已宣布整改美國監(jiān)控計劃的承諾來安撫世人。這一事件也給人以深深的反思,在如今IT幾乎無處不在的現實世界里,憑借技術和強權的偷窺讓秘密已經無處藏身。這一事件的發(fā)生,對于推動信息安全技術的發(fā)展將起到難以估量的作用。
比特幣的熱炒
從最初人們以物易物,到運用等價物交換物作為物品交換的中介,直至由各國政府統(tǒng)一發(fā)行貨幣,貨幣的產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然而一種并非受控于政府金融部門,并且構建于互聯網間的虛擬貨幣在2013年一度熱炒。比特幣是貨幣誕生以來首個利用開源的P2P軟件結合IT計算力產生,并且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支付使用的非官方貨幣。盡管包括我國在內的眾多國家認定比特幣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但比特幣已被廣泛使用,并與各主要貨幣之間建立了匯兌關系已是不爭的事實。
比特幣的出現不僅給各國的金融管控提出了挑戰(zhàn),同時也在經濟學界引起了巨大的爭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撰文,認為投機比特幣是歷史的倒退。而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薩金特卻認為如果可以在網上流通,而且有穩(wěn)定供應的話,人們完全可以選擇這種貨幣,而不是政府通行的貨幣。無論大家觀點如何,對于一個誕生僅5年卻能引起如此巨大的社會轟動,已經說明不論你愿意與否,現代貨幣的變革之幕已經悄然拉開,只是這一次承載價值的介質將不再是貝殼、金銀,而是網絡與數字。
諾基亞被收購
2013年9月3日,微軟宣布以72億美元收購諾基亞手機業(yè)務,以及大批專利組合的授權。應該說諾基亞將手機業(yè)務出售給微軟并不算出人意料。但令人驚訝的是這筆收購價格如此之低。諾基亞的市值巔峰曾達到1100億歐元,如今卻以不到55億歐元的價格出售設備和服務業(yè)務的確足以讓人震驚。有媒體評論將諾基亞被微軟收購歸咎于史蒂芬·埃洛普個人對微軟的忠誠,但顯然其中帶有更多調侃的意味,在成熟的現代商業(yè)社會中,將一個人的喜好強加于一個企業(yè)身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事實上,這完全是由諾基亞所處境地的尷尬所注定,諾基亞Asha系列功能型手機在面對大量低端Android手機時已經難有競爭力可言,而另一方面,蘋果公司推出的價格較低的新款iPhone對諾基亞高端Lumia手機形成巨大壓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稍一遲疑就可能被市場無情淘汰的時候,選擇與微軟聯手,加速Windows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打造,不論是對諾基亞還是對微軟都將會是一個難得的翻身機會,也許正是這種成功的希望才讓兩家走到了一起。
微信熱
很多人感覺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同學、親友的聚會明顯增多,多年來杳無音訊的同學和朋友突然跨越了時空的阻隔重新歡聚到了一起,這一切的根源只是由于大家使用了一款名叫微信的手機端應用。微信是騰訊于2011年初推出的基于移動互聯的手機端應用,經過不斷的功能擴展和體驗改良,到2013年底它的用戶數已經超過了6億。
微信熱這一現象揭示了目前IT技術的發(fā)展進程,已經由PC互聯網時代步入到移動互聯時代。也正如一位移動互聯應用開發(fā)人士所言,如今的移動互聯就如同電氣化革命的初期,微信就如當時的電燈一樣,起著促進移動互聯生態(tài)建立的作用。微信的流行以及持續(xù)的火爆在潛移默化中為人們步入移動時代做著積極的普及和推進。隨著微信不斷在支付與消費方面的探究,也帶給人們對未來移動互聯時代商業(yè)模式走向以深深的思考。
天貓雙11成交超過350億
11月11日這個本來產自校園趣味文化的另類節(jié)日,如今卻與互聯網經濟掛上了鉤,成了人們網購狂歡的節(jié)日。每年的這個時候,線上商家都會進行大規(guī)模的打折促銷活動,而線上商家也喜歡以這一天的銷售額來展示自己的實力,因此競相的低價引發(fā)了網購者們瘋狂的搶購。2013年雙十一來自阿里的數據顯示,天貓在這一天的交易額達到了350億元,刷新了去年191億元的成交記錄,這一數值已經相當于我國9月份日均消費品零售額688億元的一半。
從雙十一購物節(jié)的電商成交數字,人們更多解讀到的是在互聯網時代,人們對于線上購物這一商業(yè)模式的接受程度。不斷刷新的成交記錄讓人們感知著互聯網經濟發(fā)展的強勁動力。而另一方面也讓人們心生懷疑,傳統(tǒng)營銷模式在互聯網的沖擊下是否真將不復存在?
支付寶打造全新增值服務“余額寶”
2013年6月,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寶推出了一項余額增值服務,該服務旨在讓用戶支付寶賬戶內的余額動起來,通過“余額寶”來直接購買貨幣基金等理財產品,來獲得相對較高的收益,支付寶則因銷售獲得基金公司的銷售服務費。“余額寶”對于用戶最低購買金額沒有限制,1元錢即可起買。
起步于2003年的淘寶網的支付寶服務,如今已經成為國內領先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它從誕生起就深深打上了互聯網的創(chuàng)新烙印。此次“余額寶”服務的推出讓支付寶增加了投資理財的功能,監(jiān)管部門對這一創(chuàng)新之舉也給予了正面回應。可以看到,互聯網企業(yè)從涉足支付,到被允許金融投資,不斷的創(chuàng)新正在突破著舊有的金融行業(yè)壁壘,同時也在倒逼銀行、證券等金融領域不斷創(chuàng)新。應該看到正是以“余額寶”為代表的創(chuàng)新服務的不斷推出,在為互聯網金融持續(xù)注入新的內涵。
3Q大戰(zhàn)
騰訊與奇虎360之間的恩怨由來已久,雙方的也明爭暗斗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然而,自從事經廣東省高院后,奇虎360訴騰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一案的演繹變得更驚心動魄,在一審判決奇虎360敗訴之后,奇虎360提出上訴,2013年11月26日,奇虎360訴騰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一案二審于最高人民法院開庭。這是自2008年《反壟斷法》出臺以來,最高院審理的首例互聯網反壟斷案。
作為這一案件的見證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看來,此案的關鍵實質并不在于當事雙方誰勝誰負,而是在于《反壟斷法》對于互聯網壟斷的界定作用。依據現有反壟斷法對于此案進行判定,一種情況是“傳統(tǒng)法律可以適用于延伸到互聯網”;另一種情況是“如果互聯網確實有新特點,涵蓋不了,也可以立新的法律”。 這意味著,法院接手的將是一個高難度工作:中國不是判例法的國家,但通過這一具體案件,法院要在立法部門之前,對互聯網壟斷的相關市場進行界定(這無異于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