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古今圍棋第一人”之稱的天才吳清源,少年時代由中國赴日本留學(xué),原本是兩國間綿延兩千年的文化交流的一樁善事與美談,但時代弄人,吳氏赴日成長和在專業(yè)上建樹的時代,恰逢中日兩千年交往史中最黑暗的一頁,日本軍國主義全面侵華,中華民族浴血抵抗,而吳清源這個中日文化交流的符號,逐漸變得尷尬起來,他內(nèi)心身份認(rèn)同的糾葛,法律層面的國籍往復(fù),以及兩國政治與公眾的情感投射,讓這位單純的天才對居住國與母國的敵對沖突備感迷惘,又對外界強加在他身上的政治意義由開始的無感到無解,終至于無奈。
中國與日本,是吳清源漫長一生身份認(rèn)同的兩個主題。他在中國成長至14歲,印上了揮之不去的文化胎記,又在日本較好的專業(yè)與生活環(huán)境中成才成名;但兩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交惡與戰(zhàn)爭,一度給他造成了持續(xù)的心理緊張,并波及其生活。政治凌駕于一個以棋藝為天職的天才頭上時,確乎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上過日本政府的當(dāng)
1914年6月12日,吳清源出生在福建省閩侯縣的吳家大宅里,不到10歲的他跟隨父親吳毅舉家搬到北京。吳毅癡迷圍棋,在父親的影響下,吳清源很小就展現(xiàn)出縝密的布局功力,“少年天才”的名聲在同鄉(xiāng)中傳開。1926年,日本商人山崎有民目睹12歲的吳清源贏了一名日本職業(yè)初段棋手,于是決定把這位中國圍棋天才送到日本去深造。1928年秋天,吳清源初抵日本,在各界關(guān)照之下,生活迅速地安定了,憑一己之力就養(yǎng)活了全家。
不過,此時中日關(guān)系持續(xù)惡化。吳清源自幼專注而單純,精力全部在圍棋上。但這位中國天才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了“日中和睦”的使命,絕不可能兩耳不聞窗外事。1932年,日本扶植成立偽“滿洲國”,1934年5月,吳清源作為“日滿華圍棋友好訪問團”的一員,回國訪問了近兩月。圍棋披上“文化交流”的外衣,成了“國民外交的重要道具”,目的則是讓中國人承認(rèn)偽滿洲國。吳清源后來承認(rèn),由于對實情毫不了解,他輕信了政府的宣傳。
國家之間的交惡也延伸到棋盤內(nèi)外。1933年,吳清源與秀哉名人對弈之前,日本正好策劃和挑起了所謂“滿洲事件”,讓這盤棋籠罩上“日中對抗”的辛辣氣味。彼時住在日本的華僑不斷地回國,吳清源則感受到了日本社會的“陣陣陰風(fēng)冷雨襲來”。
早年幫助吳清源赴日的日本商人山崎有民動員他加入日本籍,以長久留在日本。吳清源曾經(jīng)猶豫過,“如果這個時候我提出加入日本國籍,一定會遭來中國同胞們的一片辱罵?!鄙狡閰s說:“將來你回到中國,上哪里找圍棋的對手去?再說,在中國是不可能靠圍棋生活的。”這說服了吳清源。1936年,吳清源加入日本籍,并改名為吳泉。吳泉二字姓按照漢文讀音,名采用日文訓(xùn)讀,以示不忘中國。
國籍來去不由自主
十番棋對決,是吳清源圍棋生涯最濃墨重彩的一筆。1939年9月,吳清源和木谷實兩位年輕棋士開始了著名的“鐮倉十局”,吳清源的勝利開創(chuàng)了屬于自己的圍棋時代。其后15年間,他先后9次出戰(zhàn)“十番棋”,對弈當(dāng)時日本棋界的一流強手。吳清源在棋盤上橫掃日本棋手時,正值日本軍國主義日盛,他每贏一盤棋,都要冒生命危險。在巨大的壓力和歧視中,他全勝而歸,除了依靠精湛的棋藝,就是一顆平常心。吳清源說:“對戰(zhàn)時,勝負對我來說無關(guān)緊要。從一開始我想的就是讓自己置身于圍棋的流勢,任其漂流,不管止于何處。”
日本戰(zhàn)敗后,1946年,有四個自稱“中國代表團”的人找到吳清源,強行辦理了吳清源夫婦脫離日本籍的手續(xù)。不久,吳清源接受了“中華民國”的臨時護照,這意味著他重新恢復(fù)了中華民國國籍。此事中,吳清源是完全被動的。后來他也遭到了許多日本人的誤會與指責(zé),“日本一成為戰(zhàn)敗國,他就急急忙忙地恢復(fù)了中國籍。真是個忘恩負義的薄情郎?!?/p>
此事發(fā)生后不久,由讀賣新聞社策劃的吳清源與橋本宇太郎之間的十番棋第一局開始了,他幾乎兩年沒摸圍棋,第一局輸了。中國軍方代表找到吳清源,“如此重大的棋賽卻吊兒郎當(dāng)?shù)剌數(shù)袅?,你簡直是個沒用的家伙?!币活D責(zé)罵后,將吳清源的臨時護照又收了回去。這樣,吳清源夫婦成了無國籍的“國際游民”。直到1949年,國民黨遷到臺灣后,吳清源才到橫濱的“中華民國領(lǐng)事館”拿到正式護照,這一次,是他自己的意愿。
1970年代末,吳清源的三個孩子已經(jīng)長大,但他的國籍影響了子女的婚姻、就業(yè)等問題,因而他再次申請加入日本國籍。1979年,申請獲得批準(zhǔn)。
“骨子里是中國人”
“從現(xiàn)實的角度講,他的成功主要是日本給他的。”原中國棋院院長王汝南說,“但我想他恐怕骨子里還是認(rèn)同自己是中國人?!眳乔逶词菑男∽x四書五經(jīng)長大的,直至晚年仍每日研究《易經(jīng)》。吳清源的女兒吳佳澄說,父親“總是說中國的這些古人怎么說,過去孔夫子怎么說?!眳乔逶吹闹终f,上世紀(jì)八九十年代,許多到日本比賽的中國棋手經(jīng)常拜訪吳清源,分析棋局時,他經(jīng)常說,“咱們”怎么走。
也許是對過往在國籍問題上受人牽制和傷害的往事印象太深,老年的吳清源對此保持著相當(dāng)?shù)木X,再不愿受制于人。2003年,吳清源、林海峰、張栩三代旅日棋手回到臺灣,當(dāng)時的臺北市長馬英九頒給吳清源榮譽市民獎?wù)聲r,90歲的吳清源誤以為會造成“雙重國籍”的問題,竟然拒絕接受,現(xiàn)場一度相當(dāng)尷尬。
生在中國,成長在日本,中日兩國在吳清源的靈魂深處都打下了濃重烙印。但即使對身邊最親近的人,吳清源也很少表露他的家國情懷。幸運的是,吳清源的大半生是在和平時代。晚年吳清源多次往返于日中之間,推動中日友好。多年前,吳清源曾說:“總要活到100歲,事情才能做完?!比缃瘢倌陦鄢絼傔^半年,吳清源走完了自己傳奇的一生。有人說,他沒有離開,只是換一個世界繼續(xù)下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