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不理解孩子,他們不知道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也讀不懂孩子的行為。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特別固執(zhí)、難哄,很麻煩。有個媽媽對我說,她2歲的兒子,最近喜歡搶遙控器。她拿別的東西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可是吃完零食、玩兒完玩具,兒子依然纏著她要遙控器。我告訴她,2歲的孩子產(chǎn)生了一個很重要的認知發(fā)展——目標定向,寶寶會有意識地去做一件事情,有明確的目標,這是一件非常棒的事!
問題解決能力,是孩子三大認知能力之一。而問題解決能力的第一步,就是確定目標——我要解決什么問題。舉個例子,孩子先確定目標——我要拿到桌子上的花;然后,才能制定解決問題的策略——搬凳子,爬上桌子,抓到花。如果搬不動凳子,他還會找爸爸求助。所以,孩子的“糾纏”不是一件壞事,他是在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
孩子需要不斷驗證“我想做的事就一定要實現(xiàn)它”,而爸爸媽媽要幫助孩子,盡可能地去實現(xiàn)。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孩子會留下一個印象:我愿意做這件事,我愿意有理想,我愿意有夢想……但很多家長和老師做的事情是:你不用去想目標,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按照我的目標去執(zhí)行。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心態(tài):孩子經(jīng)常惹麻煩,那就防止孩子惹麻煩。這種避免麻煩的行為,把孩子與成功經(jīng)驗隔離開來。
面對孩子的固執(zhí)和糾纏,我們要給他們提供選擇。有時候,孩子執(zhí)著的目標,確實是很危險的,譬如,把手指插進插線板里。這時候,媽媽要理解孩子的需要,問他:“寶寶,你是對掛得高高的東西感興趣,還是對板上的洞洞感興趣?”如果是對高度感興趣,媽媽可以把孩子抱得高高的,然后扔?xùn)|西玩,讓他感受東西的遠近高低;如果是對深度感興趣,媽媽可以買一塊有很多大孔隙的海綿,讓他隨意插著玩。媽媽不斷地問孩子,再不斷地核實,就是幫助孩子鍛煉他的表達能力。
有些父母因為孩子撒謊而憂心忡忡。我跟大家講個好玩的例子:2歲的孩子感冒了,不能吃涼的東西,但是他特別想吃冰淇淋。于是,他對媽媽說:“媽媽,天熱,你吃個冰淇淋,寶寶有病,不吃?!眿寢尯芨袆樱骸鞍パ?,兒子太關(guān)心我了!”于是,她去買了一個冰淇淋。然后孩子說:“媽媽,讓我舔一下?!眿寢尶磧鹤雍芸蓱z就答應(yīng)了。孩子又說:“媽媽,我可以拿著冰淇淋舔嗎?”結(jié)果怎么樣?孩子接過冰淇淋之后,立刻咬了一大口。
我的寶寶3歲,有一次,從幼兒園帶回一支可愛的蠟筆。我很好奇,問:“這支蠟筆是從哪兒來的呀?”他斬釘截鐵地告訴我:“是圣誕老人給我的!”很明顯,孩子撒謊了,但這個謊言是不是很可愛?
隨著認知的發(fā)展,從1歲半左右開始,孩子就會出現(xiàn)類似的撒謊行為。但是,“撒謊”,對幼兒來說只是一種策略思維發(fā)展的結(jié)果,跟道德沒關(guān)系。直到4歲,孩子才會真正出現(xiàn)我們成人意義上的“撒謊”行為。
其實這也表明,孩子已經(jīng)內(nèi)化了道德和社會需要,他知道立足于一個社會的準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是不對的,才會撒謊。所以,如果看見孩子撒謊,你的第一反應(yīng)是“哎呀,我的孩子不誠實”,還是“太好了,我的孩子道德感已經(jīng)建立起來了”?孩子經(jīng)常糾結(jié)的是:我如何把社會對我的需要,道德對我的需要,與我內(nèi)心的需要相平衡。因此,爸爸媽媽別給孩子貼“不誠實”的道德標簽,而是要幫助孩子實現(xiàn)內(nèi)心的平衡,幫助孩子去掉罪惡感。如果孩子覺得自己的愿望、需要都是罪惡的,他就會覺得自己也是罪惡的,進而否定自己。
目標、夢想、創(chuàng)造力……其實,這些東西孩子天生就有。我們要做的,就是真正地理解孩子,讓他們自然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