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是天生的
埋頭照顧寶寶的家長有一天突然發(fā)現(xiàn),除了吃喝拉撒睡這些大事,寶寶似乎開始關(guān)心“自己是不是最漂亮、最聰明”這些事兒了。自戀、臭美,媽媽們一邊欣喜孩子對自我認知有了概念,一邊卻忍不住擔心:他們將來會不會因自戀變自大、自私,甚至任性?
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艾爾克給出了否定答案:“嬰兒感覺全世界都聽從他的召喚,當媽媽對著他微笑,他以為遙控了一個娃娃。在嬰兒自戀的幻覺中,他認為是他的意愿指揮著媽媽滿足他不同的需求?!?/p>
從2歲開始,孩子進入了審美和完美的敏感期,他會要求牛奶一定要倒到杯子的某個位置,更不能灑出來;餅干形狀要完整,一個角都不能碎;畫畫時如果畫錯了一筆,就要換張紙重新畫。這種追求完美的態(tài)度說明孩子的精神世界開始走向豐富和深入。
在兒童心理學家看來,“自戀”是一個中性詞,最怕父母用有色眼光看它;如果要給它分類,也只有“健康的自戀”和“不健康的自戀”之間的差異。審美敏感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jīng)的階段,這時的“自戀”行為屬于正常、健康的行為,能幫助孩子奠定好自信的基礎(chǔ)。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不喜歡,是不會喜歡周圍的人和世界的。
不健康自戀進行時
人人都有自戀基因,這個解釋并不能讓缺少安全感的中國父母徹底放心。習慣謙卑式教育的父母對自戀的定義更傾向于負面的:目無尊長、自我中心、低情商和低抗壓性。
網(wǎng)上曾流傳這樣一個視頻,香港街頭,一名年約7歲的男童在百貨公司門外指著父母劈頭蓋臉地罵,還比手畫腳直斥父母無權(quán)主宰他出門的自由,有路人看不過去上前制止,沒想到男童變本加厲,回罵“關(guān)你屁事”。整個過程被人拍下傳到網(wǎng)上,掀起一股討伐情緒。
更有網(wǎng)友回復:不止是香港啊!我看內(nèi)地更多了,前天到百貨大樓,有個老太太領(lǐng)著個大概4歲多的小孩在溜達,哪知道小孩非要買這買那,稍有不順就大罵他奶奶,還用力扯她衣服,在地上打滾!典型地被寵壞了!
乍一看這是“沒規(guī)矩沒禮貌”的熊孩子,但它反映的是孩子在家被寵溺,導致以自我為中心的非健康自戀心理:這個世界,都該聽我的。
仔細觀察,父母們能發(fā)現(xiàn)不少孩子的非健康自戀行為。
如果不能穿最喜歡的裙子上學,4歲的女兒拒絕起床,因為“這樣就不是班里最漂亮的,老師不會最喜歡我啦”;6歲的小男孩總喜歡在同學面前炫耀自己的新玩具、文具,如果有一天沒有在同學那里收到預期的“羨慕眼光”,他直接遷怒于媽媽“沒有給我買最新最好的書包”。
看似自戀,似乎又有自卑的影子,那這到底是誰在搞鬼?
你毀掉了孩子的自我認同
看似自戀,其實自卑,這是孩子的自我價值觀出現(xiàn)了問題。而問題的起點來自父母,尤其在缺少挫折教育的家庭里,優(yōu)秀的孩子看似大方自信,實則脆弱敏感,在得不到認可和不斷的打擊下,自信不足就會暴露出真實的自卑心理。
張尚麗的兒子學習優(yōu)秀,平時在同學面前像個小領(lǐng)導,是老師得力的小助手。眼看小升初,本打算讓兒子就近上學,但同事紛紛相勸,教育上要舍得投入,一定要讓孩子上重點學校,并列舉出重點學校的諸多優(yōu)勢。張尚麗咬咬牙交了三萬多元的擇校費,讓兒子上了重點初中。
但事與愿違,兒子帶著父母的期待升入重點初中后,班里大部分同學都是憑真本事考進來的,兒子雖然學習成績不錯,可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曾經(jīng)傲氣的孩子變得情緒低落。每次考試成績公布后,總有一段時間情緒低落,心神不寧。最終發(fā)展到極度自卑,自暴自棄。
除了父母的盲目選擇給孩子人生造成的挫折,還有一些行為也會摧毀孩子的正常自戀狀態(tài)。
1.父母為孩子包辦一切。只要成績不要獨立,將孩子的飲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讓他們有上不完的輔導班、興趣班,給孩子的課余時間安排眾多的學習項目。孩子成年后,一方面會表現(xiàn)出強大的控制欲,另一方面在群體中會感覺自己一無是處。
2.忽略孩子的存在?!案改甘裁词乱膊唤o我們講明白?!薄鞍謰屩徽f自己想說的話,而我想說的話,他們不肯聽!” 如果孩子感覺被忽略、不被重視,會對自我價值大打折扣。成年后會刻意包裝自己,用外物填補自我價值,顯示出過度自傲的自卑心理。
3.破壞性批評孩子。孩子沒有認真做完作業(yè)時,父母指責:“你就是一個沒毅力的孩子……”也許他只是一次不認真,而家長的一句話他就變成一個沒毅力的孩子!此外,人前教子殺傷力極大。家長感覺傷了面子,大聲呵斥孩子。當眾批評只能讓孩子暫時懾于權(quán)威,不敢抵抗,更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一無是處。
4.護短。小孩子之間的爭斗,常常引發(fā)家長的矛盾,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爸媽不由分說護著自己,會讓孩子得到錯誤的信號:凡事有爸媽撐著。這種護短的行為,會讓孩子肆無忌憚,在外霸道自傲,而每當在外闖了禍就躲回家里。父母不勝其擾時,要知道是自己埋下了禍根。
自戀有度
怎樣把握自戀的“度”,讓自戀真正變成自信?如何在孩子臭美的初期就避免她走向盲目自大?我們特別邀請了家人親子俱樂部的小佳媽媽為大家分享她的育兒經(jīng)。
佳佳今年6歲,生活在美國加州,活潑開朗,小佳媽媽常會被問起,孩子是如何被教得落落大方的?是否和國內(nèi)外教育觀念差異有關(guān)?其實,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培養(yǎng)起點在父母,關(guān)鍵就在于把握四個條件。
無條件的愛和期待。我從美國朋友那里得知,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美國的父母會對孩子說:寶寶,無論你以后是健康還是病弱、聰明還是愚笨、聽話還是搗蛋、漂亮還是丑陋,爸爸媽媽都會永遠愛你,養(yǎng)育你直至你成為獨立自主的人。這種無條件的愛讓我深受啟發(fā)。
從佳佳剛出生,我特意告訴親人,帶小佳時要和孩子溫柔地交流、微笑、撫觸,讓她感受到自己的重要,并在成長過程中,我也會傾注對孩子的期待和規(guī)劃,這種行為非但不會讓孩子認為是剝奪選擇權(quán),反而讓孩子知道父母的重視,此為首要條件。
保持孩子的獨特。佳佳2歲時,表現(xiàn)出的敏感讓我意識到,需要開始引導孩子認識自己。在生活中,我表揚寶寶通常會避免“孩子真聰明”這種沒有獨特性的表揚,是采用“佳佳畫的小鳥像飛起來了一樣”、“我的佳佳真聰明”,讓孩子感覺到,他們是特別的個體,是有鮮明存在意義的,不是“孩子們”,而是“我”。
成人式的尊重。許多人的童年都曾有這樣的遭遇:沒考好,父母說罵就罵;違反了紀律,老師讓站在教室前面接受大家批判。而我發(fā)現(xiàn)美國的成年人把小孩當作大人一樣尊重:父母進入子女房間要敲門;移動或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有尊重就有了自信。于是,我也參照美國父母的育兒方法,充分地尊重孩子。
信任孩子。我和其他媽媽的不同,可能在于我會把所有和孩子有關(guān)的,快樂、不快樂的事情都和孩子分享。也許有些家長會只呈現(xiàn)陽光給孩子,實際上是不信任孩子的表現(xiàn),這種不信任會帶給孩子不自信。我發(fā)現(xiàn)對于孩子自我價值的構(gòu)建來說,關(guān)鍵之處是:父母是什么樣的人,尤其是父母怎么看待孩子。如果父母覺得孩子不好,那孩子很難覺得自己是個好孩子?!?/p>
如何培養(yǎng)孩子認識美?
孩子正常自戀的前提是,讓孩子正確地認識美。
1.帶孩子參加探索美的活動。聽故事、看電影、參加公益活動……家長無需幫孩子判斷美與丑,只需要讓孩子不斷地觀察、認識、修正即可。比如讀兒童繪本,孩子會在書中認識到善良的人有一副美麗的面孔,而邪惡的人有丑陋的面貌,不知不覺會把外表與心靈審美相結(jié)合。
2.帶孩子體驗美的形成過程。如果孩子認為花是美的,那就帶著孩子觀察花朵的形狀,用畫筆畫出來,用語言表述出來,或者用手工制作出來。參與美的過程,會讓孩子進一步將美投射到自己身上。
3.夸獎孩子的美。有的女孩皮膚比較黑,父母會說:“這是黑里俏?!焙⒆記]有一雙亮晶晶的大眼睛,父母會說:“我的孩子有一種文靜的美?!边@種心態(tài)很好,讓孩子產(chǎn)生這種美滋滋的感覺,父母的要善于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