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various art auctions of this year, Wu Guanzhong repeatedly became the focal point. Although sky-high price of billions did not appear, there were still a wealth of artworks bidden with more than ten million, such as his masterpiece Shi Lin (1996), hit the purchase price of 27 million HKD despite its valuation just ranged from 12 million to 15 million HKD. Digging into the reason, we can see that it was his diligence that empowered his artworks infinite vitality and great value.
在今年的藝術(shù)品春拍中,吳冠中再次成為市場關(guān)注的焦點。雖然億元天價沒有出現(xiàn),但是超過千萬的拍品還是非常多,像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中,吳冠中在1996年創(chuàng)作的《什林》,估價1200萬至1500萬港元,成交價2700萬港元。對許多人來說,了解吳冠中,肯定是從近年來在拍賣市場上屢創(chuàng)佳績的作品中獲得的。
在北京匡時2014春拍“澄道——中國書畫夜場”中,作為本場重點拍品之一的吳冠中《墻上秋色》,以650萬起拍,叫價迅速突破千萬大關(guān),最終以1200萬的價格落槌。此拍品之前估價為750萬至950萬。在《墻上秋色》中,吳冠中突破常態(tài),將天空壓縮到最小限度,顯示山墻之體態(tài)與本質(zhì),更好地表現(xiàn)出江南民居特有的建筑美感。藤好像是在墻上隨意地伸展、奔馳,跌跌撞撞,并沒有受到什么限制,似乎也失去了指揮。墻的有形和藤蔓的無序在這里奏出了華麗的樂章,同時也引領(lǐng)畫家的情緒走入了更深邃的意境中。
吳老作品在短時間內(nèi)大幅升值的例子比比皆是,究其原因,還是吳冠中的勤奮賦予了作品無窮的生命力,使得藏家們對其百看不厭,更愿意一擲千金。吳冠中的藝術(shù)經(jīng)歷了從東方到西方又回到東方,從油畫到水墨,從具象到抽象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有清晰的繪畫風格的轉(zhuǎn)變,這無疑是非常值得投資者關(guān)注的。吳冠中曾經(jīng)提到,最初《墻上秋色》的立意就來自他受到蘇州留園中一面山墻的吸引,特別是山墻和藤蔓之間的糾結(jié)關(guān)系,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蘇州留園有一塊巨大的山墻,墻上布滿了藤線,年代久遠,藤本已粗如臂、腿,層層疊疊,交錯穿插,延伸到高遠處的藤線則細于柳絲,柔于纖草。粗線細線在墻上相交又相離,纏綿悱惻。早春,遍體吐新芽,萬點青、黃布滿了棕色的枝藤;深秋,殘紅錯落地點綴上、下、左、右,都似拍節(jié)的音符,共奏點、線之曲。” 這些高墻藤線間的糾葛深深吸引了吳冠中的注意。在吳冠中看來,那“真是大自然難得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它必然會引領(lǐng)人們的思緒進入一片神奇的意境,得到美的啟示。
50年代,吳冠中作畫以水彩為主,時亦兼作油畫;60年代前期,兼作水彩與油畫,并側(cè)重于油畫;“文革”期間八年擱筆沒有作畫;70年代,以油畫為主,并開始嘗試作水墨;80年代以后,漸以水墨為主,也兼作油畫。他在油彩與墨彩之間往返穿梭,輪番作業(yè)。但就整體而言,八九十年代水墨越來越成為其繪畫的主要媒介,一些大型作品均是在水墨中完成。而且從目前的市場來看,每個階段的價格差異非常明顯,低的幾十萬元一幅,高的則達幾千萬元,對于藏家來說,無疑可以擁有明確的投資方向。
吳冠中曾有個信條:“不滿意的畫絕不能讓它流傳出去,否則會害人?!痹谒磥?,藝術(shù)品沒有質(zhì)量就不是藝術(shù)品,是廢品和垃圾。他的畫如果自己稍微感到不滿意,哪怕已經(jīng)完全畫好裱好,他也會毫不猶豫地親手毀掉?!安粷M意的作品不愿意賣;滿意的作品又舍不得賣?!闭驗槿绱耍袌錾蠀抢系漠嫴欢?,卻每一幅都是可以傳世的精品,屢屢拍出天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