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th more attention paid to the contemporary artware,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new categories rising in the collection market and becoming new favorites, such as contemporary jades, boccaro teapots, antique porcelains, etc. While the collection of ink stones has not been concerned, thus forming a huge room for increasing in value is regarded as a good time for collectors.
在選購硯臺時,首先要看硯的材料、形質(zhì)、工藝以及銘文。一般來講,除了材料上的差別,硯臺的制作工藝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價值。而對于古硯來講,觀察其形質(zhì)工藝特點也是斷代的重要標準之一,如抄手硯多半產(chǎn)于宋代,而此前是沒有的。另外,有銘文的硯臺價值往往要高于沒有銘文的,即所謂“硯貴有名,其值倍增”,如果是名人留下的銘文就更好了。當然,這也是因硯而異,不好的銘文有時反而是畫蛇添足。
看完之后再用手撫摸,好的硯臺潤滑細膩,甚至有如嬰兒皮膚般。這顯示出原來材質(zhì)本身的差別,端硯、歙硯之所以著名,多半原因在于其石材本身質(zhì)量優(yōu)良。而石質(zhì)又是其實用性能否最佳體現(xiàn)的重要一環(huán)。原料不好,即使雕工再精美,它也失去了作為硯臺研磨本身的功用。
最后,用手托起硯臺,手指輕叩,聽其聲音。但這個聲音卻是因石而異。端石聲以木聲為佳,瓦聲次之,金聲為下;而若是歙石,則聲音清脆如金屬方為佳。
硯臺原本即是研磨之用,雖然外觀占了很多分,但如果實用功能不佳,再好的石頭也不能稱之為硯,這就要試硯。用墨在硯上研磨,靜聽研磨時有無響聲、觀察發(fā)墨的快慢和墨汁有無泡沫、在紙上試寫看墨的濃淡,而“磨之無纖響、無浮沫、無水泡,而墨很濃,經(jīng)三宿不涸者”便是好硯。
目前的拍賣市場上,上好的硯臺一方難求,歸根結底便在于市場平臺尚未搭建成熟,因而造就了這樣一塊巨大的價值洼地,恰是有識之士介入的最好時機。
一般來講,“物以稀為貴”,古硯存世量有限,只要東西對,基本上是只會升值、不會貶值的品種?,F(xiàn)在有一個現(xiàn)象,就是明清硯的價格往往要大于唐宋硯,這一方面是由于明清工藝更加先進,硯臺的形狀、紋飾也較前代精美,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唐宋硯存世更少,對于想成系統(tǒng)收藏的藏家來講就比較缺乏吸引力了。
總體來看,目前市場上古硯的價格較其他文物門類還是偏低的,現(xiàn)在介入收藏,可賞可玩可增值,不失為一著妙棋。
而隨著當代工藝品越來越受到重視,當代玉器、紫砂壺、仿古瓷等門類驟然崛起,成為收藏市場上的新寵。而中國制硯工藝傳承至今,每年仍能出現(xiàn)不少精品,就價格而言卻還很偏低,無論作為一般的實用硯還是單純的工藝擺件,都比較劃算,還能顯示出主人高雅的品位。
選購當代硯,一看材質(zhì),工藝差別不是很大的情況下,端石硯的價值肯定要高過其他種類的石硯;第二當然是看工藝,一些當代制硯大師的作品從純工藝的角度來看已經(jīng)不亞于古人;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當然是既文雅樸厚,又精美而獨特,不流俗才能配得起儒士的情趣。具備了以上要求的當代硯,應該是今后市場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