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菜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便是能用最簡單的食材做出最可口的美食,這是因為客家人生活在條件艱苦的山區(qū),資源有限,只好因陋就簡,因地制宜,加之客家人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擁有高超的烹飪技術(shù)。比如豆腐,客家人就可制成三角豆腐餃、東坡豆腐、煎滿丸、八寶豆腐箱、瓤豆腐、油蔥嫩豆腐、沙鍋老豆腐、鮮蝦燜豆腐、菜心燉豆腐、油炸豆腐角等等,制作技法多樣,烹飪方法多樣,風味特色也多樣。其中三角豆腐餃、東坡豆腐、煎滿丸最為典型。
三角豆腐餃
三角豆腐餃是明清以來客家筵席中的佳肴。此菜制作頗為考究,是用豆腐做皮,瘦肉、香菇、冬筍、蔥白等做餡,精工而成。在豆腐菜肴中別具一格,別有風味。它具有皮嫩餡香,湯鮮味美、營養(yǎng)豐富的特點。
做法如下:精肉剁成肉泥,香菇、蔥白、冬筍剁碎,加入地瓜粉、精鹽,攪拌成餡心。將豆腐切成厚1厘米、長寬各6厘米的方塊,再對角切成4個三角塊。左手掌心墊一塊干凈紗布,放上一塊三角豆腐,底邊向掌心,右手用薄刀在尖端厚度二分之一處割開口,塞入餡心,然后合攏紗布,捏緊豆腐兩斜邊,平放墊布在籠屜上,上鍋猛火蒸5分鐘取出。取扣碗一個,底部先放入一些香菇和切花筍片,再將豆腐餃排放整齊,加入豬油、精鹽和少量雞湯,入鍋蒸熟后取出。吃時將豆腐餃倒扣于大盤內(nèi),滴上麻油,放上蔥花上席。
東坡豆腐
蘇東坡是一個快樂的天才兼美食家,他熱愛生活,公余遨游山水,縱酒賦詩,且講究烹調(diào),善于用普通的食材烹制鮮美是菜肴。這些菜肴隨著他的名氣逐漸傳播開來,人們便用“東坡”為之命名,如“東坡肉”“東坡雞”“東坡豆腐”等,統(tǒng)稱為“東坡菜”。
據(jù)說“東坡菜”是從廣東傳入閩西客家地區(qū)的,清朝惠州知府尹秉綬是汀州府寧化縣人,他回到老家,便將“東坡菜”傳來。
東坡豆腐以質(zhì)嫩味鮮的豆腐為主料,但閩西客家地區(qū)的烹飪方法與廣東惠州略有不同?;葜萑伺腼儢|坡豆腐,是將生油配蔥白熬香,放入豆腐略加煎或炰后起鍋,再加小茴香及佐料,文火燉煮入味。后因操作緩慢,不適宜多桌席口應用,一般改用蔥油大量炰制,加佐料烹煮。
做法如下:將豆腐切成長方塊,撒少許精鹽,在粘上一層面粉,放入八成熟的油鍋總炸呈金黃色,撈出瀝干油。鍋內(nèi)倒入50克豬油,燒熱后放入蔥花、姜蓉、料酒、鮮湯、精鹽、豆腐、白菜心、香菇、冬筍和火腿片,用小火燒燜入味,再轉(zhuǎn)旺火燒干湯汁,出鍋裝盤即成。該菜汁濃味醇、色澤美觀。
煎滿丸
煎滿丸的來歷頗為有趣。傳說古代客家首府——汀州風流嶺有個財主,家養(yǎng)數(shù)籠八哥。因八哥毛色漂亮,又嗜好吃食,財主家的傭人稱之為“烏藥吃”,后又叫成“烏藥子”。由于財主喜愛八哥,每天必購一定數(shù)量的生豆腐來喂養(yǎng)。而在財主家挑水做飯的女仆卻天天吃殘羹剩飯。一次,女仆偷偷地把喂八哥的豆腐加配一些廚房的地瓜粉攪拌成糊狀,舀入鍋內(nèi)煎烤,吃后感覺味美,遂偷偷滴散發(fā)給一些長工們分享。沒料到八哥學人語,伸長脖子拼命叫:“呲喳啦,又一餅!”意思是濕料放入熱油鍋中發(fā)出“呲喳”的響聲,然后煎烤成扁圓形的食物了。起初,財主不知道什么意思,啼叫的次數(shù)多了,才知道喂八哥的豆腐被偷吃了。一天,財主窺見女仆煎烤豆腐,趨前責問,順手也取了一塊品嘗,果然味道鮮美,連聲說好吃,寬恕了女仆,以后每天叫她做這道美食給他吃。消息傳開后,附近群眾均學著烹制,并取名為“煎滿丸”,遂傳至今。
具體做法如下:將豆腐和地瓜粉攪拌均勻,加入適量蔥花、精鹽,文火燒鍋下油,用調(diào)羹將豆腐逐一舀入油鍋,稍煎炸片刻,翻轉(zhuǎn)一面,壓成扁圓形,再稍煎炸,至兩面成黃色時起鍋,瘦肉絲、冬菜放鹽在鍋內(nèi)炒熟,制成料湯,再把煎滿丸放入湯中燉煮,出鍋撒上蔥花、胡椒粉即可。該菜外形扁圓、色澤金黃、鮮嫩可口。
客家俗話云:油鹽躉兌(恰當),絲茅(野草)成菜。祖國醫(yī)學認為,豆腐味甘、咸、性寒、無毒;具有益氣寬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和脾胃、抗癌的功效,但味道比較清淡,而客家人生活在濕冷的山區(qū),喜歡咸、辣、鮮的口味,所以在豆腐中加入瘦肉、豬油、地瓜粉、食鹽、雞湯等佐料,煎炸烹飪,使之成為美味佳肴。
(編輯 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