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的矛盾美,即在同一詩里,詩人通過意象的矛盾、語言的矛盾、構思的矛盾,抑或正常與反常的矛盾、邏輯與非邏輯的矛盾、理性與非理性的矛盾、把正反相斥、互為矛盾的兩類意象、兩種意念、兩種感情排列組合在一起,造成一種曲折回環(huán)、順逆相蕩的沖擊力,進而在更高層次上走向相反相成,走向和諧,走向深邃。
關鍵詞:詩歌 矛盾 審美
詩的矛盾美——這是一個古老而又現(xiàn)代的美學命題,也是一個屢見不鮮卻又鮮為人道的詩學現(xiàn)象。
先看兩千多年前的《詩經·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她送我木瓜,我拿佩玉來報答,不是來報答,表示永遠愛著她。)
在我國當前的詩歌作品中,這類矛盾語言、矛盾現(xiàn)象,隨處可見。
這里,我試圖先給詩的矛盾美作一個界說: 所謂矛盾美,即在同一詩里,詩人或明用矛盾修辭,或暗蘊抑揚逆折,通過意象的矛盾、語言的矛盾、構思的矛盾,抑或正常與反常的矛盾、邏輯與非邏輯的矛盾、理性與非理性的矛盾,把正反相斥、互為矛盾的兩類意象、兩種意念、兩種感情排列組合在一起,造成一種曲折回環(huán)、順逆相蕩的沖擊力,進而在更高層次上走向相反相成,走向和諧,走向深邃,使人在詩的矛盾交叉運動中獲得新的美感:或世相的思辨,或人生的哲理,或情感的震懾……
列寧說過,在任何一種命題和細胞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辯證法的萌芽?;驶手嬗睿f事萬物,盡在對立統(tǒng)一中。即一面是矛盾對立,一面是和諧統(tǒng)一。辯證法告訴我們,整齊劃一是一種美,矛盾對立也是一種美。前者美在和諧,后者美在不和諧之和諧。
一、語言的矛盾
語言的矛盾,是構成詩的矛盾美的基本形式和規(guī)律。明人朱承爵說:“作詩凡一篇之中,亦忌用自相矛盾語。”{1}(《存馀堂詩話》)從哲學或抽象思維上講,朱氏的話是不錯的,從藝術美學或形象思維方面看,就不盡然了。詩屬于語言藝術,但同時又是組合的藝術。詩的排列組合,有時是邏輯的、理性的,有時卻是非邏輯的、非理性的。這般情狀表現(xiàn)在對某一物象或情緒上,是忽此忽彼,忽東忽西,忽抑忽揚,或者是亦褒亦貶,抑抑揚揚。但這正如在跳蕩無定、逆順相滌的浪花下,睜著許多雙清醒的眼睛一樣,詩人在邏輯與非邏輯、理性與非理性的矛盾語言之中,常常表現(xiàn)了最邏輯和最理性的東西。河流的機智在于永遠不會成形,因而具有一切形狀。詩人的機智也恰在于此。
西方美學論著中有“矛盾”語之說。當代美國學人勃宗克斯與華倫合著的《現(xiàn)代修辭學》中說:“ 矛盾語法是適宜與詩的,甚至可以說是詩中無法避免的語言。只有科學家們的真理才要求一種絲毫沒有矛盾跡象的語言……”{2}
我國詩美學里也有“理外之理”“無理而妙”之謂。蘇東坡還說:“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眥3}反常,即和常理常事常情常言相悖,但和詩藝詩理詩道相通。在一首詩中,讓語言文字在較短的距離中相反相斥,進而造成一種不和諧的和諧,往往能表現(xiàn)出一種新穎的結構美,能迸發(fā)出一種警人的張力。具體說來,語言的矛盾,大抵可分如下三種。
一是同一詩句的矛盾。這是最常見的一種矛盾組合。這種詩句濃度厚,內蘊深,概括力強。
白居易詩:“此時無聲勝有聲?!奔从妹苷Z創(chuàng)造一種特殊境界。它充分體現(xiàn)了藝術的辯證法,使曲體斡旋,張弛有致。因此,它和畫藝中的“于無畫處皆成妙境”一樣,常為詩人畫家追求的一種至境。
魯迅的名句:“于無聲處聽驚雷。”“無聲”處怎么會有“驚雷”呢?作者正是巧妙地運用了矛盾語,即用“無聲”的靜態(tài)反襯出革命風暴即將來臨的動勢,敞開了作者不可遏制的激動情懷。
艾青《光的贊歌》中“統(tǒng)一中有矛盾/前進中有逆轉/運動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甚至光中有暗/甚至暗中也有光”,真是句句矛盾,然又句句辯證。詩人好像立于人類歷史長河的道口上,俯視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規(guī)律。顯然單一地道來,說不盡這般生活哲理。
莎士比亞在《雅典的泰門》中這樣描寫黃金的魅力:“金子!……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的變成高貴的,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边B珠炮似的矛盾語,可謂鞭辟入里,把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的丑惡弊端暴露得淋漓盡致。
二是上下兩句的矛盾。上下兩句矛盾的詩句,或先揚后抑,或先抑后揚,筆勢急轉直下,實為反照排偶,節(jié)奏感極強。同時因作者采用逆向思維,從反面寫來,故往往給人以意料之外的驚奇感。
如白居易:“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币抡龁?,本自凄慘;竟還愿天寒。感情極不正常。矛盾之中賣炭翁的心理和形象刻畫畢盡而達極致,讀來令人戰(zhàn)栗。
現(xiàn)代詩人沉吟《遺產》的開頭:
無產階級未必一無所有
爺爺就有過鎖鏈
緊緊地系著痛苦
作者不寫無產階級的“無”,而偏反其意寫其“有”,既突兀又合理,既矛盾又統(tǒng)一。
周綱《石棉紅衛(wèi)兵墓》的開頭:
隔著三尺黃土
我聽見你在哭
不是輕浮
確是輕浮
大渡河濤聲如訴……
詩寫紅衛(wèi)兵的死?!安皇恰_是……”先揚后抑,欲擒故縱,構成矛盾,使詩意拓開?!安皇禽p浮”,言紅衛(wèi)兵死得“壯烈”;“確是輕浮”,言紅衛(wèi)兵死得荒唐。這矛盾之中,給人留下多少感慨!
三是前后詩句的矛盾。前后詩句的矛盾,主要表現(xiàn)為前邊的句子(或意象)和后邊的句子(或意象),抑或前節(jié)和后節(jié)的主要詩句相互矛盾。這類情況,語言的矛盾稍遠,故往往張力和彈性更大。
宋代呂本中的《采桑子·別情》,就是利用這種前后的語言矛盾組合而成的:“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這小女子把人和月拉到一塊,就有點小不講理,又忽兒恨君不似江樓月,忽兒恨君卻似江樓月,更屬無事生非,但在這恨君的“似”與“不似”之間,情幾許!愛幾分!活脫脫跳出一癡情女子。果然,矛盾在“似”與“不似”,美亦在“似”與“不似”。
艾青在《一個黑人姑娘歌唱》中也成功地運用這種前后矛盾的語言形式:“一個是那樣黑,/黑得像紫檀木;/一個是那樣白,/白得像棉絮。//一個是多么舒服,/卻在不住地哭;/一個多么可憐,/卻要唱歡樂的歌?!?/p>
一個黑人姑娘給白人看管孩子,她抱她的小主人。小主人在舒服中哭,她在可憐中歌。小主人哭得叫人心煩,她唱得叫人心碎。艾青就是巧用這種矛盾修辭,把資本主義世界人與人之間極端的不合理關系,暴露得鮮明而又淋漓。恩格斯在《致裴·拉薩爾》中說:“我相信,如果把各個人物更加對立的方式彼此區(qū)別得更加鮮明些,劇本的思想內容是不會受到損害的?!彼^“更加對立的方式”,即含有矛盾的意思。運用矛盾對立手法,可以把人物性格區(qū)別得愈加鮮明。劇中寫人如此,詩中寫人亦然。艾青深諳其“矛盾”之道。
二、構思的矛盾
這類矛盾,往往體現(xiàn)在全詩的整體藝術構思之中。單從語言上看,詩中多沒有直接的矛盾出現(xiàn),但從全篇看,后邊對前邊的抒寫有所否定,在意象、意念或情緒上形成矛盾對立。故更見精警。
意象上表現(xiàn)為矛盾對立的。如艾青的《盼望》:
一個海員說,
他最喜歡的是起錨所激起的
那一片潔白的浪花……
一個海員說,
他最高興的是拋錨所發(fā)出的
那一陣鐵鏈的喧嘩……
一個盼望出發(fā)
一個盼望到達
這是一幅美麗的畫面:藍色的天空,藍色的大海,兩個身著藍色軍衣的水兵倚在艦艇的欄桿上,神采奕奕,談笑風生,一個說,一個接…… 然而,這組美麗的圖畫卻是由兩個互為矛盾的物象構成的:起錨的浪花和拋錨的喧嘩。而這兩個物象所象征的意義也是矛盾的:出發(fā)和到達。但這兩幅美麗的畫面(境)也都是美的——不管是出發(fā)(戰(zhàn)斗),還是到達(勝利)。這兩種對立的矛盾恰好又是和諧統(tǒng)一的:人民就是在戰(zhàn)斗中盼望到達勝利的彼岸,勝利后又盼望出發(fā)投入新的戰(zhàn)斗。戰(zhàn)斗,勝利,再戰(zhàn)斗,再勝利——歷史就是這樣大步向前邁進的。
矛盾的物象,通過一番默契,走向統(tǒng)一。這是矛盾機制的成功。
意念上表現(xiàn)為矛盾對立的。如雁翼的《我歌頌寂寞》:“有兩種站臺,設置在人生旅途的兩側——/一個是寂寞,一個是歡樂/人,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生靈/熱鬧中煩惱,去追求寂靜/寂寞里難忍,又尋找熱鬧的生活/(略)當生命進行最后的決算/我才明白,歡樂與熱鬧/原來是沒有收成的荒漠/于是,我歌頌寂寞/它冷冷的外殼里有熱熱的血啊/營養(yǎng)著充實的果美好的花朵/(略)?!眥4}
寞寂、歡樂這兩個矛盾對立的意念,是擺在人這樣一個矛盾的生靈面前的兩個人生站臺,是耐得住寂寞,還是一味尋求所謂歡樂,表現(xiàn)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和處世哲學。然而,生活的辯證法是無情的。它告訴世人:歡樂的綠燈下常常掩映著空虛和寂寞,而寂寞的筆管里則往往流溢著充實和歡樂。故詩人歌頌寂寞。難怪有些文人畫士把“甘于寂寞”作為座右銘懸于臥室。然僅創(chuàng)作如此么?這“寂寞”與“歡樂”之間所蘊藏的矛盾哲理,是很令人深長思之的。
情感上表現(xiàn)為前后矛盾的。 如辛棄疾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可視為塑造矛盾情感的典范:“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p>
這首詞簡直可以說是“矛盾重重”。上片說,少年本不知愁,而偏強說愁,這是一組矛盾;下片說,而今深知愁滋味,卻偏偏欲說還休,這又是一組矛盾。而上下結合起來看,不知愁說愁,知愁不說愁,又構成一組矛盾。這如許矛盾,造成鮮明對比,美感效果極為強烈。
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幾乎通篇運用矛盾修辭法,寫得詩中有詩,理中有理。讀來情韻深長,哲理警人。它所表現(xiàn)的富于矛盾美的哲理力量,就遠遠超過了原詩的內涵。
三、表里的矛盾
這類矛盾形式的審美特征,常常表現(xiàn)為表象和內質的矛盾。讀這類詩歌,你千萬不要被其語言的表面情緒所迷惑,而應多從其語言的背后,或表象情緒的反面去玩味。它的真意往往恰在其反面。
所謂“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則理論地概括了表里矛盾的美學效果。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边@涕淚,就不是一般的傷心之淚,而是喜淚,是驚喜的極致。
“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睖I雨傾盆,也非平常的悲痛之極,而是欣喜若狂所致,是樂極生“悲”。
老詩人張志民有一首《 無題》:
這邊娃兒吱吱叫,
那邊小女叫吱吱。
驚見癡兒無懼色,
原來無知勝有知。
張志民的《無題》,用的就是表里矛盾構思,用反語寫成。這首詩寫在“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年代,詩的立意顯而易見??墒牵髡咔擅畹剡\用了雙關加反語的矛盾寫法,一聲“原來無知勝有知”,就使人啼笑皆非,好生辛酸。這種表里矛盾構思法,是于戲謔中見嚴正,于詼諧中見深沉。
還有一些富于“別趣”的詩,如:本自寫苦情,卻讓人發(fā)笑,含淚地笑。也體現(xiàn)了表里的矛盾美。流沙河的獲獎組詩《故園六詠·中秋》,即屬此類:
紙窗亮,負兒去工場。
赤腳裸身鋸大木,
音韻鏗鏘,節(jié)奏悠揚。
愛他鐵齒有情,
養(yǎng)我一家四口;
恨他鐵齒無情,
啃我壯年時光。
啃完春,啃完夏,
晚歸忽聞桂花香。
屈指今夜中秋節(jié),
叫賢妻快來窗前看月亮。
妻說月色果然好,
明晨又該洗衣裳,
不如早上床!
這首詩堪稱表里矛盾構思的典范之作。其表里逆向矛盾是苦情與風趣,即于詼諧、幽默、俏皮、歡愉之中,透露出哀感和苦情。這種苦情和風趣,看似逆向矛盾的,但唯其逆向矛盾,才正好給“苦”籠罩上一層喜劇氣氛。讀完《中秋》給人的感覺是又想笑,又想哭。詩中寫足了作者處境的“趣”:“音韻鏗鏘,節(jié)奏悠揚”,苦中自有樂趣;“叫賢妻快來窗前看月亮”,中秋賞月,也別有一番情趣;“明晨又該洗衣裳”,露出些許苦情,但“不如早上床”,則又顯得俏皮風趣了。全詩就這樣亦苦亦趣,忽兒強顏為笑,忽兒悲從中來。詩人運用表里矛盾構思,其效果是風趣愈濃,苦情愈甚。因而讀來也更逗人,更誘人,也更感人。當然詩人能于悲苦之中寫出別趣,正表明詩人是一位能超然于物的豁達者。他的詼諧風趣是從悲苦中徹悟人生世相的結果,因而顯得極嚴峻深沉。
這類表里矛盾的美,不如語言的矛盾那樣,明曉地從矛盾對立,走向和諧統(tǒng)一。它們是一種隱蔽的矛盾,因而也產生一種看不見的和諧。但“看不見的和諧比看得見的和諧更好”。這種看不見的和諧是在審美效果即欣賞者的審美感受中完成的。一如《中秋》,詩人說得越輕快,你會覺得越沉重;詩人說得越有趣,你會覺得越酸楚。
{1} 見《歷代詩話》上,何文煥輯,中華書局1982年8月第2次印刷,第791頁。
{2} 轉引自香港青年學者黃維梁編著《火浴的鳳凰》一書。
{3} 見《詩人玉屑》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第1版,第212頁。
{4} 見《讀者文摘》1986年第5期。
作 者:吳啟安,河南信陽職業(yè)技術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編 輯:張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