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夏老師,您好,最近我們單位來了督導組,讓我們對班子成員提意見,馬上就輪到我了,這個該怎么把握呢?(山東:馮宇)
A 中國歷來不缺乏運動,每次運動似乎都少不了要“批人”。前些日子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督導組來到我們單位進行“規(guī)定動作”,將我等幾名“群眾”分別叫進會議室,要求我們對領導提意見。規(guī)定不提意見不能通過,且要真正提意見,至少提得能讓領導“紅紅臉、出出汗”。平心而論,咱單位領導確實清廉可嘉,我總不能為了自己過關而制造冤假錯案吧。因此面對著督導組我如坐針氈,囁嚅好一會兒沒說出幾句話來。督導組見我實在提不出什么意見,也只好讓我過關走人。這倒好,沒提出意見讓領導出出汗,自己卻早已汗流浹背了。
如此看來,如何提意見還真是一件技術活。經過此事后,我就暗暗觀察別人是如何提意見的,然后再加以仔細揣摩,發(fā)現(xiàn)那些愛提意見的人雖被稱為“大炮筒”,但不同的“大炮筒”放出的炮彈威力還真不一樣。
威力最猛的當屬“鋼炮”,炮彈發(fā)射出來時呼呼作響,擊中目標后定會地動山搖。但是,“鋼炮”不能一概而論,它也有許多型號。有的“鋼炮”原本是剛直之人,心底無私,他們每當放炮時,上為江山社稷著想,下為良心正義而來,歷史上的魏征、海瑞、彭德懷就是此中代表。但這類“鋼炮”由于太過耿直,批逆龍鱗時過于直接,缺乏必要的技術與藝術,因而常有“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之虞。倘若遇上被批對象心胸狹窄,那極有可能自身都難保,“鋼炮”最后難免被砸成廢銅爛鐵。有的“鋼炮”卻并非這樣,他們表面打著敢于進諫勇于抗疏的大旗,實際上為的是一己之私利。你若掐斷他的引線不讓他“放炮”吧,你則要背上打壓“忠良”的罵名,而對方卻會因此撈得一世清譽。
最讓人惡心的則是那些“禮炮”,名義上是給領導提意見,但炮彈發(fā)射出去后卻變成了五彩繽紛的焰花。炮聲震天動地,但不傷人一點??此苼韯輿皼暗呐u,最后卻變成了歌功頌德。我曾在一次黨員民主生活會上,就見識過這樣的“禮炮”。某君一臉嚴肅地批評領導:老板您過于追求卓越,像拼命三郞一樣帶著我們往前沖,最后我們各項工作在全省都名列前茅……但是,我們身上壓力也挺大呀,您得給我們放半天假或請我們吃個飯什么的,給我們減減壓。
既然“鋼炮”易傷人及己,而“禮炮”又讓人鄙視,有人就學乖了,在向領導提意見時,就撇開這兩樣武器不用,專放“空炮”。唐朝奸相李林甫最為精通此道,為避免別人說他作為宰相從不提皇帝意見,他常常趁別人進諫后就立即放上一炮,然而卻是扎扎實實的一響“空炮”:陛下您日理萬機,可千萬別不注意保重龍體,否則,就是對天下臣民不負責任呀。唐玄宗剛被不懂事的大臣批得極為不爽,李林甫這一“空炮”及時撫慰了他那顆受傷的心,于是唐玄宗多次由衷感慨到:天下只有李林甫對我最好。
但是,“空炮”放多了,總有一天會被別人識破,這個辦法似乎也不保險。最妙的辦法當是并不大張旗鼓地放炮,而只是隨便開一槍,然后讓子彈飛一會兒,最終讓子彈落到恰當?shù)牡胤?,再引發(fā)一場大爆炸。
歷史上李鴻章就開了這么一槍。同治十三年,直隸總督李鴻章給皇帝上了一個折子,名叫《李光昭欺惘招搖折》。說商人李光昭借修圓明園之名,花五萬多兩銀子買了一堆木料,卻以三十萬兩賣給政府。同治大怒,當即治了李光昭的罪。但事情到此并沒有打住,李鴻章射出的這顆子彈仍在飛。因為包括李鴻章在內的眾多大臣都是反對同治重修圓明園的,恭親王、醇親王及大學士文祥借此機會哭勸同治收回重修圓明園的旨意。同治大怒,下旨將這幾位老臣革職嚴議。慈禧隨后卻下旨收回同治的命令,并開始了全面奪權,同治氣得很快一命嗚呼。李鴻章發(fā)出的這顆子彈威力夠猛了,但他萬萬沒想到最終卻引爆了一顆原子彈,歷史由此拐了一個小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