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erious attitude could define everything even if one is just chasing for amusement. Wang Shixiang is such a person who obtained great achievements on the amusing collection. Honored as the most famous collector of Beijing, h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insignificant crafts to a higher level. His life was very interesting and fun-fulled.
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當一個人對“玩”認真起來時,他的世界注定精彩紛呈、博大深遠。人贊“京城第一大玩家”的王世襄,使市井的“雕蟲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可以說,他的一生玩得不亦樂乎,玩得雅俗同堂,玩得趣味橫生。
王世襄,號暢安,漢族,祖籍福州,1914年出生于北京。小時候的王世襄,跟著私塾老師學習古漢語、經、史和詩詞。后來,父親送他到北京干面胡同美國人開辦的學校去讀書,使得王世襄學會了一口流利的英語。1938年王世襄畢業(yè)于燕京大學國文系,1941年獲得該校碩士學位。
作為“燕市少年”,王世襄玩的東西五花八門,有蟋蟀、鴿子、大鷹、獾狗、摜交、烹飪、火繪、漆器、竹刻、明式家具等。為了得到愛物,他舍得花錢,舍得搭工夫,甚至長途跋涉、餐風飲露亦在所不辭。王世襄不但能玩,也能寫,大凡他玩過的東西,都留下了文字記載和他研究的心得。除了玩,王世襄在圈內還被稱為“烹調圣手”,為大美食家汪曾祺先生所推崇。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王世襄參加了“文物清理損失委員會”平津地區(qū)辦公室的工作,代表國家追還抗戰(zhàn)時期被劫奪之文物2000余件,其中宋代馬和之《赤壁賦圖卷》等皆為國之珍寶。1952年國家各機關開展大規(guī)模的反貪污、反盜竊、反浪費運動,由于他有追還大量國寶的特殊經歷,被關押了十多個月。
1943年,王世襄南下,到西南營造學社跟著梁思成研究古代建筑。1946年7月他被任命為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1948年5月,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給故宮一個去美國和加拿大考察博物館一年的名額,王世襄奉命前往。一年多后,他拒絕了國外幾所大學讓他去當副教授的邀請,于1949年8月經香港回國,又走進了故宮。
然而,1953年,王世襄卻被文物局解雇,后被中國音樂研究所“收容”,10年間,他上班搞音樂史,下班搞文物研究。厄運似乎總是伴之左右:“三反”運動中被拘留,1957年被劃為“右派”,文化大革命時,被下放湖北咸寧文化部干校。
三年多的干校生活盡管勞動艱苦、生活清貧,但他好玩的天性在這里找到了應有的樂趣,他很快成了養(yǎng)牲口的行家里手。一有閑暇,他就跟當?shù)乩相l(xiāng)學采集野生菇,常漫山遍野采靈芝、挖蘭花,還常常跑到干校所在地向陽湖邊向漁翁求教打漁,“未曙出湖,日上而返”,并不影響一天的勞動。
1973年夏,王世襄終于回到了北京,還帶回不少湖北咸寧的花卉。此時,他把工作的重點放到了《髹飾錄解說》的修訂上面。王世襄認為一生中做得最有意義的事情有兩件,第一件事情是日本投降后為人民收回幾千件國寶,第二件是詮釋解說《髹飾錄》,這是中國現(xiàn)存唯一一本古代漆工專著。
到了晚年,王世襄的研究成果終于獲得了國內外的認可。荷蘭王子約翰?弗里索專程到北京為89歲高齡的王世襄頒發(fā)2003年“克勞斯親王獎最高榮譽獎”。他獲此獎項的意義在于,其創(chuàng)造性研究已經向世界證實:如果沒有王世襄,一部分中國文化還會處在被埋沒的狀態(tài)。
王世襄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對文物研究與鑒定有精深的造詣。他出版的專著有《明式家具珍賞》、《中國古代漆器》、《中國古代音樂書目》、《蟋蟀譜集成》、《髹飾錄解說》、《錦灰堆》等20多部,受到中外學者的高度重視。特別是《明式家具研究》中、英文本的問世,被稱為繼郭沫若的青銅器、沈從文的服裝史之后,中國古代文化研究的“第三個里程碑”。
不論王世襄身處順境還是逆境,妻子袁荃猷始終是他的支持者,是他躲風避雨的幽靜港灣。袁荃猷自幼學琴,彈琴時,王世襄常伴左右近60年,自稱“琴奴”。袁荃猷曾為他雕刻一副作品——大樹圖,將丈夫一生所愛的15項玩好,像果實一般藏于樹冠。這張精美的刻紙作品裝裱后就懸掛在客廳的墻上。2003年袁荃猷病故,王世襄只能睹物思人。
2009年11月28日9時25分,王世襄在北京去世,享年95歲。一代玩家,塵埃落定,只是,他為世人留下的光彩將流芳百世。
2014年,在王世襄誕辰百年時候,或許可以讓大家想起,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曾出過這么一位“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