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聚
十幾平米大的客廳里,見縫插針地擺滿了各色補品、保健品和反季水果。一袋和田棗和一大袋芝麻糊一起,被順手扔在疊得高高的蜂王漿和老年奶粉上?!八屠蠣斪颖=∑反筚悺笔顷惣胰说拇汗?jié)傳統(tǒng)項目,也符合時下風氣:禮物越貴,越顯孝心。
大年三十的陳家,是整個鋼鐵設計院家屬區(qū)最熱鬧的一家,隨著第四代陸續(xù)出生,三室一廳的房子竟然有些擠不下三十多口人。
春節(jié)有太多事需要處理。陳家每個人都太忙,這是每個城市人都會染上的病。不管
是誰,進門寒暄時都會反復強調一句“今年太忙了,都沒時間多回來幾趟看下爸,愧疚得很”。
六個子女基本都升級為祖父母,除了和老人同住的小女兒,生活重心均由年事漸高的老父親轉向各自家的孫兒孫女們。老人更容易體諒孩子的不易。
陳家第三代這輩有10人,雖然都在本地工作,但除了春節(jié),幾乎沒有齊聚一堂的機會。年輕人生存總是不容易一些,老爺子陳旺生說。
孝心禮
要在一天時間里解決堆積了一年的家庭事宜,也有些困難。有發(fā)言權的主要是六個子女,但每個人的意見都代表了背后小家的利益。
和歷年春晚都有個主題一樣,陳家的春節(jié)討論會也有主題。在陳旺生主持的會議上,七個子女曾經(jīng)在“設計院新修的集資房產(chǎn)權最后歸小弟”、“母親的7萬元積蓄留給小外孫當大學學費”、“母親的墓地由大家按各自經(jīng)濟狀況按比例分攤”等事情上達成一致。但這些明顯帶著偏愛且已經(jīng)被老爺子擅自決定好了的決定,私下里引起過許多不滿。老爺子在,大家還有在許多問題上妥協(xié)的余地;老爺子萬一有哪天不在了……各家其實都在背后琢磨過老這種可能性。
這兩年討論的事,卻直接和陳旺生有關。五年前老伴去世,他連唯一可以交流的對象都沒有,老年癡呆癥更厲害了。老伴去世的第二年年初,他就不能下地行走,漸漸連吃飯也需要專人喂食。進入2013年冬后,他開始意識不清,終日昏睡床上,夜半時嚷嚷一身疼痛,最痛時曾要求保姆“讓我死了算了”。
其他幾個子女聽保姆和與老人同住的小女兒說起這些時,最威嚴的長子都紅了眼,一致決定把“怎么照顧好父親”定為馬年春節(jié)主題。
最大的孝
陳家以孝聞名。幾個子女都有不錯的工作,錢從來不是問題。鎮(zhèn)江當?shù)氐膱蠹堅陉愅攀啐g時采訪過他。面對記者的鏡頭,小女兒翻出父親攢滿了一個抽屜的紅包,那是每年春節(jié)和壽辰時子女和孫子們奉上的“孝心禮”,內(nèi)裝的錢少則幾百元多則上萬元,年年如此。 臥室里放置得井井有條的醫(yī)療保健產(chǎn)品也是孝的佐證。聶衛(wèi)平代言的那款制氧機,號稱最適合中國家庭,當年廣告風靡時家里給老人買了兩個,以便隨時替換;老爺子身體走下坡路時,大孫女婿連續(xù)幾年從西藏托人買回最正宗的頭草;還有德國進口的高血壓藥,只有在上海某家三甲醫(yī)院才開得到;從海外代購回來的深海魚油、葡萄籽油等空瓶更是摞了一壁。 只有一個人險些觸犯“不孝”。第三代中排行老六的陳婷,是家里唯一的醫(yī)生,眼看祖父每況愈下,她忍不住在背地里和父親談及了“何為活得有尊嚴”的話題,話沒說完,便被父親要求“不許再說這種話”。
在陳家人看來,維持家庭的完整性和和睦感就是最大的孝。而作為一個家繁榮和睦標準的老父親,為了讓他長命百歲,子女付出多少代價都不心痛。
當分歧出現(xiàn)
保姆的事也是春節(jié)討論議題?!耙灰o保姆包個感謝的紅包?具體包多少?如果對方又提出漲價,要不要應承?需要繳納一筆錢和家政公司簽訂長期合作協(xié)議,以便隨時有備選保姆嗎?”
問題是和保姆一起照顧父親的小女兒列出來的。幾個子女都不年輕了,還有各自的子女、孫輩等小家庭成員需要照顧,都希望能一勞永逸地一次性搞定和老人有關的所有難題。何況,雖然幾家人都在鎮(zhèn)江,唯獨只有春節(jié)可以齊聚,在討論這些事情時每個人都是決議的參與者。無人缺席,就是沒有異議。
但在錢的問題上,少了父親的一錘定音,討論會漸漸有些失控的跡象。比如每月2800元的家政費,之前由做樂器生意的大兒子承擔一半,小女兒出人不出錢,其余四人輪流負責剩下的一半。但去年,老大的合伙人不干了,生意關門,怎么分攤這筆錢,怎么也得有個新章程。再比如,父親現(xiàn)在天天喊痛,又沒法送他去醫(yī)院,是不是要請個私人醫(yī)生?如果是,錢又該怎么分攤?
大小問題,最后都趕在年夜飯后匆忙結束。這是一個從頭到尾都充滿了熱鬧的除夕,但熱鬧來得快,散得更快。按照大家商量的結果,在接下來保姆請假回老家的那幾天,幾個子女將輪流照顧老父親。
再之后,不管是清明五一,還是中秋國慶,都無法再見到全家齊聚的場景。有了“忙碌”這個最好的缺席理由,沒有了“過年”這個最好的回家理由,即便所有人離老爺子的直線距離都在半徑二十公里以內(nèi),也沒有了常回家看看的心思。
歷年春晚里的“回家”
在熱鬧、幸福、思念、進取、團結等主題的春晚里,“回家”是非常顯著的一個:都不回家了,還怎么孝去!
1983年:詩朗誦《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和黃梅戲《夫妻雙雙把家還》。
1984年:香港歌手張敏明表演了歌曲串燒,包括《垅上行》、《外婆的澎湖灣》和
《鄉(xiāng)間的小路》等。
1985年: 越劇《五女拜壽》,家族繁茂和旺是中國人不變的追求。
1986年:歌曲《我要回到家鄉(xiāng)去》。
1987年:動物小品《家庭宴會》,由著名配音演員王明玉、李揚等配音演出。
1988年:歌曲《故鄉(xiāng)情》和《三百六十五里路》。
1989年:再次出現(xiàn)《外婆的澎湖灣》,外婆成為了故鄉(xiāng)
和童年記憶的符號。
1990 年: 歌曲《大雁的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代替小家成為思念
的對象。
1991 年: 歌曲《我熱戀的故鄉(xiāng)》,香港歌手潘美辰則帶來成名作《我想有個家》。
1992年:趙本山把潘美辰的歌變成了小品《我想有個家》。
1993年:前有歌曲《想家的時候》,后有應和的另一首歌:《回家》。
1994年:倪萍和徐永輝主持了紀實節(jié)目《全家?!?。并有歌曲《回家的人》。
1995年:郭達蔡明演出小品《父親》,蔡國慶演唱了《回家》這首應景的歌。
1996年:故鄉(xiāng)再次出現(xiàn),《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1997年:小品《過年》。
1998年:小品《回家》。
1999年:歌曲《?;丶铱纯础窂拇思t遍大江南北,也說明人不愛回家了。
2000年:歌曲《家和萬事興》,另有京劇《四郎探母》,暗示要常回家看看。
2001年:集體創(chuàng)意《過年我當家》,回家從小朋友抓起。另有歌曲《回家》和《全家?!?。 家的概念一遍遍被提及。
2002年:小品《鄰里之間》、歌曲《左鄰右舍》,暗示“回不了家照顧不到爸媽就一定要 搞好鄰里關系方便拜托鄰居”。
2003年:回家的人還是不多,怎么辦?發(fā)起群眾運動,征集愛家的歌曲,最終獲獎的《讓愛住我家》作者全家上臺演出。
2004年:歌曲《天下父母心》,走以情動人路線,呼吁父母不易要多回家盡孝。
2005年:歌曲《鄰里之間》和《回家的人》。
2006年:小品《鄰居》。同樣炒冷飯的節(jié)目還有戲曲《新五女拜壽》、京劇《四郎探母》。
2007年:小品《回家》,歌曲《孝敬父母》,河北民歌《回娘家》似乎反映的
是“春節(jié)回誰家”的爭論。
2008年:缺
2009年:群口相聲《團團圓圓》
2010年:缺
2011年:開場歌舞《回家過年》,明星群亮相,走的是偶像
效應路線。
2012年:以“回家過年”為主題。不但提前準備了“最美全家照”全國征選活動,春晚節(jié)目單上還集中出現(xiàn)了短片《回家過年》、歌曲《好久沒回家》、《叫一聲爸媽》、《?;丶铱纯础贰ⅰ段乙丶摇返?。
2013年:歌曲《家人》。
旅游過年和回家過年,似乎是不可調和的選擇。但首先滿足小家庭的需求,改變對父母盡孝
的方式,是未來最有潛力的過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