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自名校:兩位知識分子的出家
最近,一條《美女大學生出家》的新聞讓濟南姑娘馬瀅(才真旺姆)從高原的寺院進入了公眾視野。年僅26歲的馬瀅,2004年考入山東省實驗中學的理科班,曾是當時的理科狀元,后固執(zhí)的選擇文科班。2007年,馬瀅考入青島大學文學院。大二時,馬瀅接觸佛法,決定開始修行。畢業(yè)一年后,在2012年馬瀅決定正式剃度,更名“才真旺姆”,在四川甘孜新龍東祉寺開始了修行生活。
與之類似的是2010年,北大才子柳智宇放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全額獎金選擇在北京西山腳下的龍泉寺成為一名修行居士。被媒體轟轟烈烈的炒作為當時的熱門新聞,一度引發(fā)社會大討論,并披露出北大耕讀社曾有三任社長先后出家的新聞。
另一種“救世情懷”
善于學習或者說有所追求是柳智宇和馬瀅的共同特征。
高考結束后,馬瀅想成為一名廣告人。2007年,馬瀅考入青島大學文學院。大二分專業(yè)的時候,馬瀅面前有四個選擇:中文、文秘、新聞和廣告。
“別人考慮的可能是學什么最賺錢。你知道馬瀅想的是什么嗎?不虛妄的說,她想的是學什么專業(yè)才能更好地幫助社會。結合自己的興趣,馬瀅最后選擇了廣告,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意來傳播正面能量?!瘪R瀅的同學回憶說。
柳智宇16歲時成為全國名校華師一附中的學生科學院院長;2006年以滿分成績獲得第47屆國際數學奧賽金牌并被保送攻讀北大。柳智宇的中學老師也同樣有評價:“他與哲學的緣分才算最高。獲過很多次獎的數學對他更像是順帶的事?!?/p>
張欣是柳智宇高中時代的同窗好友。2003年中考前,華師一附中網羅全市初中里的理科尖子,成立理科實驗班。開學那日,柳智宇在花壇圍欄前旁若無人,大聲吟讀。令他身旁的家長們、入學新生們面面相覷,引以為樂。張欣與一幫同學戲謔地一把搶過那人手中的書,待一細看原是《莊子》。
當時的語文課本中有篇1954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阿爾貝特·史懷哲所寫的《我的呼吁》,柳智宇對文中提倡重視生命的倫理觀發(fā)生了強烈興趣。“他專門研究了史懷哲。后又研究了一些西方哲學,比如斯賓諾莎的自然法理論;包括佛學對生命終極關懷的經典。寒假中,他寫下了四五萬字關于尊重生命、認識生命的論文?!备咧邪嘀魅挝挠抡f。
2005年,柳智宇前往俄羅斯參加第31屆數學奧林匹克循環(huán)賽,奪取了中國唯一一枚金牌。歸國后,帶隊教練向文勇抱怨,眼看第二天就要比賽了,柳智宇在頭天晚上居然還在看《莊子》。
文勇平時為學生們灌輸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擔當”,在柳的身上化為一股“救世情懷”。曾有某一階段,柳智宇沉浸糾結在“科學究竟能不能拯救世界?人文精神是否可行?”等一連串自我追問中。
“天地雖大,無一可載我之物;眾生雖廣,無一可立我之人?!蔽挠碌碾娔X里保存著柳智宇高三時的舊作《遠慰風雨夕》。
迷惘也能改變社會?
每每有人問馬瀅為何會出家,她總不知該怎樣回答?!皼]有發(fā)生任何事情,亦不存在什么逃避。原因里,有對人生與輪回之苦的體悟,有為眾生拔苦之渴望,有對宇宙終極實相的探求?!痹賳柖嗔藙t是一句“佛陀說的對?!?/p>
“懷疑和迷惘是他們的共同特征?!痹袑W者評論。
在“北大未名站”討論區(qū)里,一名北大在校生發(fā)帖《紀念柳智宇學長》時提到一個細節(jié),柳智宇曾說,他在大學呆了兩年,發(fā)現自己以及身邊的同學普遍活得很“苦”。
柳智宇曾多次在北大“闡述他的哲學和理想”。不過在北大內部,因為柳智宇申請了麻省理工學院獎學金,也有學生對他的言行提出質疑。發(fā)帖紀念他的學生也提到:“我原以為他會去做NGO(非政府組織)或慈善事業(yè)”。
柳智宇遁入空門后,他曾寫過的一些文章被好事者挖了出來。一篇題為《如何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的文章寫道:“工作了之后又怎樣呢?現代社會節(jié)奏非???,一些行業(yè)的工作量很大,還要應對很多現實的問題,升職、評獎金、工作中的各種關系,更有家庭需要照顧?!?/p>
他迷惘,“但是這一生應該做什么?如何才能實現理想、改善社會?”柳智宇希望用這種迷惘反抗當下的固有的生活,他認為這就是智慧的力量:“我們生活在社會之中,我們的智慧是否足夠明晰,使得當我們認為自己卸下社會的枷鎖時,我們拋棄的不是糧食和水?隨大流是安全的,因為能常與人溝通,如果離群索居,我們怎么保證自己不會墮入到自己的情緒和成見的小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