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張麗
當前許多英語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計過分側重學生學習過程與體驗,趨于淺化和泛化,缺乏科學性,提問對象又過于集中,不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學習始終處于認知底層,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得不到英語能力的提升。
一、如何評價教學中問題的效度
很多時候,教師在課堂上提問時,根本不關注“有效”,在進行問題預設的時候,并沒有根據教材的特點,也不關注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所提出的問題,要么特別簡單,學生小手如林,要么難度很深,學生無法思考與回答。這樣一來,學生總是跟著教師的思路行走,無法從課堂上帶走應該可以帶走的學習能力。于是,這樣的課堂沉悶、低效,學生討厭課堂,他們的思維也就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二、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1)問題直白,缺乏探究。有的課堂上教師常為提問而提問,脫離學生實際,或空洞浮泛,或主次不分,或針對性不強。有的問題過于直白,像“好不好”“是不是”之類,學生往往無須思考便可回答。教師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的“滿堂問”,學生疲于應付,難以靜心思考,課堂看似熱熱鬧鬧,實則膚淺無比。學生在整堂課都沒有能夠得到思維的鍛煉,長此以往,思想自然淺薄。
(2)問題隨意,缺乏梯度。許多課堂的問題沒有精心設計,只有大概教學思路,缺乏對課堂生成問題的意識。于是課堂上往往出現“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是哪兒”的現象。教師想到什么,問什么,結果東一榔頭,西一錘子,課堂隨意性太大。同時這些問題往往因為沒有預設,問題之間相關性與連貫性不強,以致出現“問題零亂,關注學生不夠,課堂生成不足”等諸多問題。
(3)缺少引導啟發(fā),排斥求異思維。在我們的課堂上,很多的時候,如果學生的回答不具體或者不夠完整的時候,教師只會越俎代庖,直接給學生補充完整,或者干脆請其他的學生幫忙,以為這樣也屬于以生為本。其實,仔細思考這樣的場景,我們不免需要自問:課堂中,真情的激勵和有效的啟發(fā)哪去了?筆者以為,這樣的提問是無法開啟學生的智慧大門的。另外,教師雖然在不斷學習新課程理論,但對標準答案還是情有獨鐘。有時學生的回答跟標準答案稍有不同,教師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請學生回答,好像不跟標準答案一致就誓不罷休似的。這樣,就使課堂教學顯得太死板。
(4)提問對象集中,回答面太小。在課堂提問中,通常情況下,優(yōu)等生得到的機會遠遠大于成績中下生。雖然教師們都知道對學生一視同仁,要給所有學生相同的機會,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總是有意無意地叫到優(yōu)等生。其中的原因很顯然,當課堂上遇見學生很棘手的問題的時候,教師總是寄希望于一些優(yōu)秀的學生,而這些優(yōu)秀的學生一般都能在課堂上幫老師“化險為夷”。而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一方面是因為教師的提問在一定的時候會讓這些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難以回答,他們會因此緊張、焦慮,即便能在教師點名的時候站起來表達,但是,往往都會因緊張或者思考不夠成熟,回答不盡如人意,甚至有的時候與教師所期待的結果大相徑庭。這樣一來,不光對這些學生的心理造成更大的壓力,也在課堂教學中拖延了寶貴的時間。因此,這樣的課堂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了少數優(yōu)秀學生的素養(yǎng)成長空間,其他的學生則成了被課堂遺忘的角落,他們總是在跟著教師和優(yōu)秀生走路,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個性成長空間。
三、如何提高小學英語課堂的有效提問
(1)在課堂導入時關注有效提問。很多教師從走進教室的第一分鐘開始,就期待運用有效提問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狀態(tài)中來。但是如何以提問導入,則是教師需要考究與打磨的事情。筆者以為:在導入的時候,可以根據以前學過的知識設計簡單的問題,以了解與復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然后再根據新的教學內容,設計與新知識密切關聯(lián)的,需要學生充分理解、分析、運用的問題。這樣一來,就在提問的過程中完成了層層深入、由易而難的知識與能力的牽引。
(2)在強化重點與難點時關注有效提問。每個單元都有重難點,而每節(jié)課就是用來處理這些重難點的,所以在教授的過程中,需要強化和解決這些重難點知識。
① 面向全班,先問再叫。我們上課的目的是要所有的學生都能學會知識,所以在問問題的時候,要照顧到班上每個同學的發(fā)展,不要讓學生產生惰性,害怕思考,直接等著別人的答案。
② 清晰明了,充分思考。教師在課前需要充分地備課,充分地備好問題,使問題清晰,并且先發(fā)問,留有一定的思考時間,再叫學生回答。
③及時評價,反饋意見。對于正確的學生,要給予肯定;對于回答錯誤的學生,要給予鼓勵。
總之,只要我們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將問題設計巧妙一些,問在不一樣的角度,問的新穎一點,有效課堂教學就肯定會得以實現。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吳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