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親子共讀有段時間了,兒子還是喜歡聽我講,自己卻不愿意張口,也不愿意回答,我該怎樣提問?”這是一位3歲男孩媽媽的提問。
“兒子上大班,我們親子共讀有三年多了。我認為和兒子看書的過程,也是和他思想交流的過程,所以很希望兒子能夠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可是他不愛說,有時看篇幅較長的書時,他能不說一個字,僅僅是安安靜靜地聽我講。這是怎么回事?”最近的一次閱讀講座結束后,中中媽媽向我提出了這個疑問。
……
請從答案入手
家長了解自己寶寶身心發(fā)展的程度,知道他們的興趣、體驗、閱讀的范圍,以及語言發(fā)展的程度。因此,家長應該從寶寶能夠回答的答案去設問和展開。比如,在親子共讀《誰的自行車?》時,我們可以這樣做。
這本書很簡單,每兩頁會出現(xiàn)不同的自行車,文字都是“這是誰的自行車”,圖畫中會提供一些線索,讓寶寶去尋找和思考。
家長在引導寶寶參與思考和討論時,可以從第一個問題“這是誰的自行車?”開始。因為寶寶對自行車不陌生,參與感強,會有五花八門的答案。對于寶寶的答案,家長不必簡單地說“對”或“不對”,而是繼續(xù)提問:“這個長長的扁扁的自行車是誰的自行車?”這樣的問題,實際上是在指導寶寶去注意自行車的形狀。還可以繼續(xù)問下去:“這個長長的扁扁的是哪個動物的自行車?”“這個長長的扁扁的是哪個爬行動物的自行車?”“這個長長的扁扁的是哪個可怕的爬行動物的自行車?”如果寶寶年齡偏小,你不妨這樣問:“這個長長的扁扁的自行車是不是鱷魚的自行車?”
這樣提問的目的,不是去考察寶寶的觀察力、思考力和表達力,而是讓他們慢慢適應這種親子共讀的溝通方式,讓他們有表達的信心。特別是最后那樣的是非問句,就是讓寶寶能夠簡單地用“是”或“不是”來回答,進一步增強幼兒的信心。
圖文反復、可預測的圖畫書,會多次出現(xiàn)類似的場景,家長通過前幾次的閱讀體驗,是在幫助寶寶構建“聽看想”——家長讀文字、寶寶看圖畫,然后用大腦去思考的模式。
閱讀討論有步驟
接下來,家長要從調動寶寶觀察力的角度去設問。不過,也可以用答案包含在題目中的選擇問句的方式來引發(fā)討論。比如,“小鼴鼠可以在地面上騎車,能在地底下騎車嗎?”這樣引導的好處是能夠結合寶寶對鼴鼠的認知,起到強化或告知的作用,也能鼓勵幼兒通過看圖畫找到答案。
隨后,家長可以針對圖畫書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來討論。這是從用單個詞回答過渡到用短語回答的關鍵點。隨著寶寶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家長要鼓勵幼兒用完整的句子或者動作來回答,當然也不要強求。比如,“這個大大的自行車上有個水桶,能用來做什么呢?”
等寶寶逐步適應這樣的對話和初級的討論后,可以進行開放性的討論。例如,“毛毛蟲的自行車看起來沒有車把手,沒有腳踏板,也沒有座位?”
最后,家長可以將討論引導到科學、人文、情感方面的探討。聽起來很高深,其實操作起來很容易。比如,可以這樣問:“大家都有自行車,小蝸牛怎么辦呢?”這時家長可以停下來,聽聽寶寶的想法,然后再翻頁看圖,“原來小姐姐騎車帶著小蝸牛呢?!鳖愃频慕Y論,經過設問討論看圖后可以得出,會讓寶寶充滿愉悅之情。
這五個循序漸進的討論步驟,慢慢讓寶寶熟悉和認同對閱讀的討論。有了一定的積累之后,家長可以多選擇一些故事性強的繪本,從以下八個問題入手,與幼兒展開討論,包括: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有哪些主人公、主人公想要得到什么、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難題、主人公怎樣解決了難題、之后發(fā)生了什么、最終怎樣解決難題達成目標、故事結尾主人公有何感想等。
閱讀討論有技巧
在親子共讀中,家長要善于觀察寶寶的反應,及時捕捉到他們對于繪本內容(聽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圖畫)中的驚奇、困惑、高興等情緒和語言表述,從中快速地映射到共讀中的關鍵節(jié)點,加以重復講述、詢問和提問,常能引發(fā)一些有意思的對話與討論。
不過,在這里要提醒家長的是,我們希望通過閱讀和寶寶開展對話與討論,但不要期望他們說出你預設的答案,而且應該適度的放空自己,將自己拉近到幼兒的思維水平,利用已知的寶寶的興趣點、共有的體驗,從興趣著手讓寶寶喜歡和大人之間的對話和討論。
更重要的是,在跟寶寶的對話和討論中,別期望每一次對話都會有深刻的思辨與意義,要享受和寶寶聊書的感受。在聊書中,親子之間已經有了一個情感、認知和思考的交叉點,而且會讓寶寶了解到家長很珍惜和他們的對話,并且愿意聽他們說話。而某一天,你發(fā)現(xiàn)寶寶的思想變得愈發(fā)深刻和有意義,那是對親子共讀討論的額外獎賞。
從這些繪本開始
有些圖畫書天生就適合討論。
家長不妨找一些書名就是問句、情節(jié)反復的繪本來開始。書名是問句,避免了由父母去提問的生硬。故事情節(jié)反復,更是幫助寶寶用眼睛去尋找答案。比如,《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誰藏起來了》《先有雞》等。
可預測圖畫書的繪本也同樣適合。比如,《母雞蘿絲去散步》就是一個通過可預測的圖來猜測故事進展的書。初讀時,在朗讀短短的44個字的同時,引導寶寶細細地讀圖就好。當寶寶發(fā)現(xiàn)了圖中的伏筆時,就可以與他們進行可預測結果的討論。
另外,在故事開始之前,家長也可以與寶寶開始討論。比如,告訴寶寶為什么要買這本書。如果是寶寶自己選的,可以問問他,為什么選了這本書。
(作者系新閱讀研究所研究員,兒童閱讀愛閱團發(fā)起人,著有《陪幼兒走過學前六年——爸爸的陪伴無可替代》等書。)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朱璐 zhulu83@126.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