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距離5月的民進黨主席改選還有一段時間,但民進黨內(nèi)儼然出現(xiàn)了“兩個太陽、一個月亮”的競爭格局,加上形勢瞬息萬變,民進黨主席選舉已經(jīng)是風起云涌,硝煙濃濃。
蘇、蔡、謝呈鼎立之勢
連日來,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蔡英文先后通過不同途徑表達了參選黨主席意愿,現(xiàn)任主席蘇貞昌也動作頻頻,黨主席改選氛圍驟然緊張,儼然呈現(xiàn)“三分天下”的態(tài)勢。
1月28日,謝長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對于黨主席選舉,“沒有參選問題,只有退選問題”,首度表明參選意愿。29日,謝長廷出席民進黨中常會,在被媒體問到是不是確定參選黨主席時,只回答了一個字“對”,進一步明確參選態(tài)度。這次謝長廷高調(diào)參選黨主席,主打的是民進黨兩岸政策調(diào)整牌。謝長廷認為,民進黨若要執(zhí)政就必須調(diào)整兩岸政策,而自己提出的“憲法各表”是最佳方案。為此,謝長廷一再表示,自己參選是為了推廣理念,“若當選會以黨主席身份訪問大陸”。對于蘇貞昌和蔡英文,謝長廷對前者采取炮轟、對后者進行拉攏。謝長廷屢次對蔡英文釋出善意,稱蔡英文的人生規(guī)劃是“2016”,不該進入黨內(nèi)選舉打到頭破血流,然后再去打決賽,民進黨要執(zhí)政就必須懂得分工,絕不能“一個人既要當孔明又要當張飛”。
現(xiàn)任黨主席蘇貞昌則延續(xù)著他的一貫姿態(tài),勤跑基層爭取黨員支持,充分利用黨主席平臺,在“七合一”選舉提名上,有意傾向黨內(nèi)最大派系新潮流系,暗助新系占盡優(yōu)勢;對游系也使勁拉攏,并積極助力游錫堃參選新北市長,以換取對其個人競選連任黨主席的支持。對于“臺獨”黨綱,蘇貞昌則緊抱不放,塑造悲情形象。蘇貞昌個性保守,不僅不對民進黨兩岸政策調(diào)整進行絲毫反省,還高唱“主權”論調(diào)。為避免“兩岸熱”沖擊自身,蘇貞昌還利用親蘇學者董立文炮制出“大陸滅蘇計劃”,以獲取“獨派”基本教義派同情。對于高調(diào)參選的謝長廷以及潛在對手蔡英文,蘇貞昌則采取了“杠謝、防蔡”的策略。2月27日,針對謝長廷質疑臺北市長提名進程太慢,蘇貞昌回嗆道,謝長廷參選臺北市長那年,提名時間比現(xiàn)在還晚。雖然腹背受敵,但蘇貞昌將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對蔡英文的防范上。無論是拉攏派系,還是勤跑基層,只要是蔡英文走過的地方、訪問過的人,蘇貞昌幾乎都要跟進拜訪,所謂“蘇的眼里只有蔡”,可謂恰如其分。
從一開始,蔡英文就對是否參選黨主席含糊其辭,吊足了支持者胃口,讓支持者“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2月8日的《蘋果日報》報道,蔡英文將于近期宣布參選黨主席。對此,雖然蔡英文本人不置可否,但她的幕僚予以證實,稱蔡英文擔憂因公民團體出走導致民進黨持續(xù)弱化,并為號召自主性黨員盡快繳交黨費以確保投票權資格,已下定決心于2月底之前宣布參選。2月23日,蔡英文在出席小英之友會時發(fā)表一篇猶如“黨主席宣言”的演說,宣示“已準備好黨的發(fā)展方向”。然而,遲至3月,仍不見蔡英文正式宣布參選,只說“時間到了就會告訴你”,可是態(tài)度日趨低調(diào)。3月2日,親蔡人士表示,雖然蔡英文參選黨主席這件事從農(nóng)歷年前至今從未變化,但為降低對決氛圍,將“選而不競”,直接領表登記參選。面對競爭對手,蔡英文采取“暗批蘇、不拱謝”的策略。3月2日,蔡英文到高雄參加座談時提到,“民進黨如今出現(xiàn)私有化情形,目前最大挑戰(zhàn)就是把民進黨還給社會”,這實際上暗批蘇貞昌領導無方。但對于謝長廷的一再示好,蔡英文始終漠然相對,只淡淡地回應一句“謝謝關心”。
不同布局背后的玄機
謝、蔡、蘇對待參選黨主席的不同態(tài)度反映出各自所處的不同情勢,也折射出三人不同的利益考量。
在蘇、蔡“兩個太陽”面前,謝長廷自詡“月亮”,意指若兩強相爭,即使參選,也無勝選實力,但“借光”卻是不錯的選擇。謝長廷通過釋出“若當選不排除以黨主席身份訪問大陸”的“畫外音”,告知蔡英文“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暗示如果當選黨主席,包括為“大選”抬轎以及“縮短最后一里路”等“會受傷的事情”都可以由自己來承擔。即便蔡英文執(zhí)意參選,謝長廷也可以“通過把黨主席擂臺變成理念發(fā)言臺,借著三個月的高度曝光,批判民進黨兩岸政策固步自封”,這樣既推銷了自己的大陸政策主張,又塑造“替蔡打蘇”的架勢,“創(chuàng)造與蔡談判的籌碼,排除新潮流系反對他主導民進黨兩岸事務的力量”。
而在蘇貞昌方面,一方面,穩(wěn)扎穩(wěn)打,先參加黨主席選舉而后2016年“大選”的順序最符合蘇貞昌的戰(zhàn)略布局。為此,“拖”字訣成為蘇貞昌面對民進黨兩岸政策調(diào)整、“七合一”選舉提名進程等難題最青睞的選擇。所以,在蘇貞昌爭取連任的道路上,看不到革新議題,看到的只是傳統(tǒng)派系政治的嫻熟運作。另一方面,在充分利用黨主席平臺的同時,蘇貞昌在應對蔡、謝挑戰(zhàn)時也得仔細拿捏分寸。在面對謝長廷的批判時,蘇貞昌既要予以反擊,以避免被戴上“高帽子”,也不能就事論事鬧個不停,不然就無形中拉抬了謝長廷,降低了自身的格局。在面對蔡英文的諷刺時,蘇貞昌不能無視問題,但又不能親自辯護,以免落入越辯越黑的境地,只有通過嫡系部隊予以澄清,但比起主動進攻來當然有差距。
而在蔡英文方面,有選舉民調(diào)顯示,蔡英文獲得了六成泛綠陣營的支持,現(xiàn)任黨主席蘇貞昌約占二成,謝長廷不到一成。按理說,蔡英文完全具備“整碗捧去”的實力,只需注重保持優(yōu)勢地位即可。然而,蔡英文對參選表現(xiàn)出的前后不一及小心翼翼,卻折射出復雜的現(xiàn)實壓力。
首先,蔡英文民氣雖高,但還需要在以黨員投票為主的黨主席選舉中轉化為具體選票。由于黨內(nèi)根基相對薄弱,而競爭對手蘇貞昌又憑借黨主席平臺使勁拉攏黨內(nèi)最大派系新潮流系,蔡英文雖然屢次獲得謝長廷示好,但也不愿明確表態(tài)與其合作,以防止在謝、新兩大系之間顧此失彼。
其次,據(jù)民進黨組織部統(tǒng)計,黨主席選舉具有投票權的黨員約16萬,而1月底統(tǒng)計僅6萬黨員繳完黨費,這代表非派系的自主性黨員對黨或存在不滿。依據(jù)民進黨黨章規(guī)定,黨員必須在2月24日前補繳黨費才有黨主席投票權。蔡英文若要占據(jù)主動,必須在此之前炒熱選情,確保有更多的黨員出來投票,對此,蔡英文很難說有足夠的把握。
再次,蔡英文近日轉趨低調(diào),甚至重新掂量參選的代價,在很大程度上也與日前熱絡的兩岸氛圍密切相關。由于已經(jīng)表態(tài)的蘇貞昌、謝長廷二人在兩岸關系上呈現(xiàn)出鮮明的不同,蔡英文如果參選,其兩岸政策必須接受外界檢驗,很難蒙混過關。在“張王會”、“習連會”以及系列兩岸互動即將進行的情況下,蔡英文若當選黨主席,就無法不對相關問題表態(tài),而這種“過早表態(tài)”無論是積極還是保守,都會為其謀取2016年黨內(nèi)參選資格帶來風險。
最后,蔡英文批蘇卻不用力,參選卻不競選,既回避對重大事件的表態(tài)風險,也可起到拉高自身格局的作用,為因應黨主席選舉后可能加劇的派系矛盾留些回旋余地。
不排除蔡英文棄選的可能
島內(nèi)政治情勢風云變幻,很難說得清楚未來民進黨主席之爭會不會出現(xiàn)重大的戲劇性變化,但從謝、蘇、蔡三人的布局來看,民進黨內(nèi)的“三國演義”已成格局,三人間合縱連橫的延長賽短期內(nèi)不會結束。
具體而言,謝長廷意在尋求政治舞臺。雖然謝長廷當上黨主席的概率極低,但無論結果如何,謝長廷借此機會占據(jù)政治高度、延續(xù)政治溫度的目標都不難實現(xiàn)。
蘇貞昌堅持保守,看似穩(wěn)定,卻不得人心。以其炮制的“滅蘇計劃”為例,外界反應適得其反。就算蘇貞昌能獲得“獨派”基本教義派的支持,由于已經(jīng)喪失中間選民的信任,即便將來連任黨主席,也很難再迎戰(zhàn)2016年“大選”。
蔡英文的目標是直取“2016”,不用非得盯著黨主席的位置不可。由于“七合一”選舉、兩岸政策調(diào)整等政治責任都可能讓她中途夭折,蔡英文很可能會對是否參選進行重新評估,未來不排除出現(xiàn)蔡英文棄選,謝、蘇二人競逐黨主席的局面。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