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不無揪心地說:“現(xiàn)在,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比我們快,如果我們不發(fā)展或發(fā)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較就有問題了。”這個“周邊國家和地區(qū)”里就有韓國。鄧小平這里說的是經(jīng)濟,曾經(jīng)與中國同一起跑線的韓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已經(jīng)領先了一大步,人均GDP是中國的四五倍。其實,在“打老虎”問題上韓國也早了20年,這個方面一比較我們同樣要有緊迫感。韓國是中國的近鄰,歷史上有著特殊的關系,面對東鄰的他山之石,中國當見賢思齊。
反腐是政治的組成部分??错n國反腐,首先要看韓國的政治大局。近代韓國多災多難,二戰(zhàn)結束韓國光復后的政治雜癥叢生。這既有傳統(tǒng)東亞的政治沉疴,又有民主轉型的政治亂象。首任總統(tǒng)李承晚,曾為國家獨立不懈奮斗,但當政后政績平平,玩弄權術、戀棧終身,最終被民眾運動沖擊而流亡國外、客死他鄉(xiāng)。后來者樸正熙,政變起家,鐵血手腕實現(xiàn)了韓國經(jīng)濟起飛,但大搞軍人專政、威權政治,弄得民怨沸騰,后被刺殺而亡未得善終。繼任者全斗煥繼續(xù)搞軍人專制,制造光州事件而背負歷史罵名。韓國在1987年實現(xiàn)了民主化轉折,盧泰愚成為新憲法后的第一位總統(tǒng)。然而,盧泰愚軍人出身,是軍事政變的參與者,是軍人專制的當事人,很難與過去的政治徹底決裂。
金泳三作為民主化后首位文人總統(tǒng),在反腐上實現(xiàn)了大突破。金泳三出生于1927年,畢業(yè)于漢城大學哲學系,24歲從政后歷任多屆國會議員,1992年12月當選為韓國第14屆總統(tǒng)。他上任伊始即提出三大任務:消除腐敗、發(fā)展經(jīng)濟、完善綱紀法規(guī)—消除腐敗是第一要務。他刮起的廉政風暴,主打財產(chǎn)公開法和金融實名制。他執(zhí)政期間,全斗煥、盧泰愚這樣的前總統(tǒng)級 “大老虎”被送上法庭,震動朝野,震驚世界。
金泳三當政的這種包括反腐在內的政治突變,要放到政治發(fā)展的大格局中把握。一國政治的重大變革幾乎離不開三種局面:一是革命性的改朝換代。改朝換代往往意味著最重大的變動,能打破根深蒂固的既有政治格局和既得利益格局。新政權擺脫了既有的束縛,能做出以前政權所不能做、不允許做的重大舉措。這種革命的勢能、革命的慣性,在新的政權建立之時尤為明顯。二是政黨之間的輪替。多黨制國家的政黨輪替帶來重大政治變化的契機。多黨政治就是拉鋸政治,不同或對立的政黨之間,在上臺之后推行自己的主張,調整政局和利益格局。當然,這種變化要比革命性變化小一點,因為總體上還是在憲法和基本政治框架之內行事。三是領導人的變換。領導人尤其是強勢的領導人,往往有自己的思路、自己的風格。領導人的變換,往往帶來新氣象。
金泳三的反腐“打老虎”,充分運用了民主的勢能。想變革是一回事,能不能推動變革是另一回事。在民主轉變時期,一切有利于民主的東西都能較快地推行,一切與民主價值相悖的東西都能較快地革除。此時反腐敗,實際上是以民主的價值替代傳統(tǒng)的價值。1987年民主轉型之后,韓國政局出現(xiàn)了根本性變化。這如同中國解放戰(zhàn)爭三大戰(zhàn)役之后,剩下的問題是秋風掃落葉。民主提供了反腐的道德制高點,民意給民選總統(tǒng)以終極力量,發(fā)掘民主的勢能是反腐的有效方式。沒有民主轉變,當政者出于自身和本集團的利益,在財產(chǎn)公開等關鍵舉措上,往往顧慮重重、顧而言他,以各種條件不成熟來搪塞。而在民主轉變的大勢之下,潮流所向,勢如破竹。金泳三借民主之勢強推反腐措施,各種既得利益者即使心懷不滿,也不敢公開反對,甚至不得不在表面上表示支持。從政治大局看,如果沒有韓國民主的長期蓄勢和轉型,金泳三即使想推行強力的反腐措施,恐也無能為力。從這個角度看,民主的時勢造就了金泳三的壯舉。
金泳三實現(xiàn)了身份的切割。韓國民主轉型后,針對以前總統(tǒng)每每戀棧,憲法規(guī)定總統(tǒng)只能任職一次,不能連任。第一次總統(tǒng)直選中,由于金泳三與金大中互不相讓而分道競選,結果讓退役軍人盧泰愚占了便宜而當選。第二次總統(tǒng)選舉,金泳三曾策略性地聯(lián)合盧泰愚一派,從而超越金大中而當選。但是,金泳三在當選后著手與前軍人政權劃清界限。金泳三更改執(zhí)政黨名稱,將過去的民自黨改名為新韓國黨,以此切斷與前總統(tǒng)盧泰愚的瓜葛。金泳三實行內閣改組,清除政府中與前兩任總統(tǒng)即全斗煥、盧泰愚關系較密切的人士。金泳三能做到這一點,因為在軍人政權時期他就是著名的反對派領袖,沒有歷史包袱。反觀盧泰愚執(zhí)政時期,由于在野黨和國民的強大壓力,也曾迫不得已調查全斗煥的腐敗問題,但由于他和全斗煥是“同一戰(zhàn)壕的戰(zhàn)友”,反腐未進行徹底,只能草草收場。
當代韓國反腐之聲不絕于耳。越是腐敗叢生的國家,往往越是反腐聲音最高的國家。金泳三之前的歷任韓國當政者,都在打反腐敗的旗幟以籠絡民心。然而,說反腐敗是一回事,如何反腐敗是另一回事,反腐敗有多大成效更是另一回事。在高喊反腐口號中大搞腐敗,是韓國威權專制時期的事實。韓國首位軍人總統(tǒng)樸正熙,將軍事政變自稱為“維新革命”,其個人生活相對清廉,對腐敗懷有刻骨仇恨,誓言掃除國家的腐敗與社會邪惡,重振國民道德與民族正氣。他開展了名為“庶政刷新運動”的反腐敗運動,清除了數(shù)萬名公職人員,并且永不復用。樸正熙當政時期有如中國歷史上的朱元璋時期,對腐敗懲治極為嚴厲、極富濃烈的人治色彩。全斗煥上臺之初,表明要開創(chuàng)一個“廉潔政治的時代”,發(fā)起了“社會凈化運動”,并初步制定了一些反腐的法規(guī),有大量的官員因腐敗被捕。民主轉型之后的首位總統(tǒng)盧泰愚,也是轟轟烈烈開展反腐運動,試圖開辟新的氣象。這些總統(tǒng)還強調從道德上抑制腐敗,舉辦了各種培訓班強化公職人員的公職綱紀和為公意識,只不過這些道德教化活動并未取得多少實效。
金泳三推進法治反腐。很明顯,韓國腐敗有著軍人威權政治、政府干預經(jīng)濟,以及東方裙帶傳統(tǒng)的肇因,已經(jīng)嚴重成“韓國病”。對于這種浸透骨子的腐敗,治表和治標從根本而言是無濟于事的。新加坡、香港地區(qū)能夠常保廉政,靠的是嚴密且嚴格的法治。韓國也一直在制度和法制的反腐上探求。全斗煥和盧泰愚當政時期,都提出要實行金融實名制,并為此做了長時間準備,最后都因為各種社會力量的反對而不了了之。金泳三在這些基礎上,強力推出了公職人員財產(chǎn)公開和金融實名制等法律,真正啃了硬骨頭、闖了險灘。1993年5月韓國國會修訂了《公職人員倫理法》,同年8月金泳三總統(tǒng)發(fā)布《緊急財政經(jīng)濟命令16號》宣布實行“金融實名制”,這促使韓國的反腐大局出現(xiàn)了根本性的變化。
法治與民主內在相聯(lián)。韓國的民主轉型中有過激烈的街頭運動,但總體上還是和平的。在最根本上,韓國基本政治制度是二戰(zhàn)后美國支持建立的,具有資本主義民主的基本構架。即使在前期軍人專政時,這些基本制度的框架仍在。韓國在1980年代重新頒布憲法,也是在完善這些制度,使之更為民主化,從而為法治的推行奠基。金泳三的反腐是在法律旗幟之下,而不是超越法律的行為。對包括前總統(tǒng)在內腐敗分子的有罪認定,都是公開和走程序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正是金融實名制的實施,使得兩位前總統(tǒng)全斗煥、盧泰愚的巨額秘密資金被揭露出來。1995年韓國依法把這兩位前總統(tǒng)送上了法庭,進行了轟動全國的世紀大審判。一審判決全斗煥死刑,判決盧泰愚22年有期徒刑,并分別追繳巨額罰款。1996年12月首爾高等法院認為全斗煥、盧泰愚政權和平交接避免了流血,將全斗煥改為無期徒刑,盧泰愚的刑期降為17年。金泳三卸任后,繼任總統(tǒng)金大中于1997年12月對全斗煥、盧泰愚實行了大赦,既是為了政治和解,也有東方的法外開恩之意。
法治反腐具有長效性。金泳三的廉政措施被稱為“不流血的革命”,被譽為韓國政治生活中的“凈身浴”。在金泳三之后,金大中繼續(xù)推行制度反腐,制定了《防止腐敗法案》,進一步擴大了財產(chǎn)登記及公開者的范圍,加強了對財產(chǎn)公開的審查,增強了司法機構的獨立性。后來者繼續(xù)走法治反腐的道路。諸如2001年頒布《反腐敗法》,2005年修訂和頒布《所得稅法》,2008年修改和頒布《國家公職人員法》。韓國反腐之路,人治化色彩越來越淡,法治化色彩越來越濃,反腐敗的成果也越來越鞏固。
金泳三的反腐凸顯“敢”字。財產(chǎn)公開是反腐的核心問題,是反腐進程中的里程碑。在這個問題上敢不敢碰,是檢驗韓國真假反腐的試金石。如果繞開這個問題,其他反腐措施往往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在韓國歷史上,樸正熙政權1964年就提出了公務員財產(chǎn)自愿申報指南,結果是“無人自愿”,因“技術困難”不了了之。全斗煥政權1981年制定的《公務人員倫理法》要求公職人員財產(chǎn)登記,但由于害怕實施后帶來政壇的巨大震蕩,搞了個只登記不公開,結果不言自明。金泳三則強力推行財產(chǎn)公開和金融實名制,并且不留時間余地,令行禁止。這引起了社會震動,既有民眾的熱烈支持,也有既得利益集團的各種反彈。有的指責金泳三以反腐為借口撈取政治資本、排斥政治異己,有的指責金泳三以反腐來遮掩經(jīng)濟發(fā)展不力。金泳三不為所動,上任一年罷免了1300多名高級公務人員,其中包括國會議長、執(zhí)政黨的秘書長、漢城市長等高官。金泳三還將反腐引向頗為敏感的軍界,在肅軍行動中總參謀長、陸??哲妳⒅\長、各軍兵種司令官和各軍軍長均被免職,高級軍官變動亦較大。
金泳三的反腐凸顯“硬”字。打鐵還需自身硬,上行方能下效。金泳三在就任總統(tǒng)后的第一次國務會議上,就表示反腐敗要從自己做起。第二天,金泳三即公開了本人、配偶及子女的財產(chǎn)情況。金泳三的舉措形成巨大的政治輿論壓力,執(zhí)政黨領導人、副部長級以上官員和國會議員群起仿效,連在野黨的領導人也不得不步其后塵,相繼公布財產(chǎn)。金泳三執(zhí)政時大力宣傳勤儉,總統(tǒng)府的伙食只有兩種,湯面和牛肉泡飯。在接待方面,除外賓外總統(tǒng)府待客只用面條。金泳三還表示,在5年任內,決不接受企業(yè)和個人提供的政治資金,不涉足高爾夫球等奢侈性娛樂活動。這使得原先為公務消費所推動的高端娛樂場所頓時蕭條。
金泳三以韓國式的剛烈實現(xiàn)了反腐的擔當。當反腐牽涉前任總統(tǒng)時,金泳三沒有退縮。在“公”,他沒有顧忌審判前總統(tǒng)這樣的“大老虎”對政局的沖擊;在“私”,他沒有給自己留“后路”,因為他也將變成前總統(tǒng)。就國家來說,金泳三實現(xiàn)了反腐的轉折,以財產(chǎn)公開為核心的反腐法律起到長期的基礎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愈顯關鍵;就個人來說,金泳三敢于承受后果,敢于付出代價。需要指出的是,金泳三自己身邊人員和子女因涉及腐敗都受到懲罰。金泳三以身明志,退職后將個人財產(chǎn)實行了“裸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