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慧晴
編者的話:校園地學是加強地質科普知識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刊遴選部分省內中學學子的來稿,與讀者一起分享校園中的地質情懷。
如果我不曾到過這里,那么我所想象中的礦山是灰暗的,沒有色彩,濃煙鐵架、揚塵四起、機器轟鳴,甚至是滿目瘡痍,還有那陰暗狹窄的巷道,滿面塵土的礦工……這是我腦中所有關于礦山的印象,略顯沉重。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有幸參觀了湖南郴州柿竹園國家礦山公園,我發(fā)現自己對礦山的理解是如此淺薄。眼前的景象與我腦中的想象天壤之別,這里是秀美而潔凈的,三面環(huán)山,滿眼都是綠色,天空沒有我所以為的陰霾,空氣中沒有任何工業(yè)的氣息。放眼望去,園內錯落有致的建筑,現代化的辦公場所,安靜怡人的生活小區(qū)。這樣的花園式的環(huán)境讓我有些心生羨慕,絲毫覓不到路遙先生筆下描述的烏黑遍地、棚戶鱗次櫛比的礦山景象。
我們跟隨工作人員的引導,帶著無數未解的疑惑,細細地去參觀和品味這個神奇的地方。曾聽說如果把湖南這個有色金屬之鄉(xiāng)比作皇冠的話,那柿竹園必定是這頂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起初我不大明白為什么會對這個隱蔽在山水之間的地方冠以如此崇高的評價,通過了解得知這里的確是天地精華的“聚寶盆”,區(qū)內礦產資源豐富,礦物品種達143種之多,礦石資源量達3.6億噸,金屬儲量161.69萬噸。其中鎢、鉍、錫、鉬儲量位居世界前列,是遠近聞名的多金屬礦床地,被中外地質專家譽為“世界有色金屬博物館”。
我不禁感嘆大自然神奇的創(chuàng)造力,這么豐富的寶藏是怎樣形成和發(fā)掘的呢?我?guī)е鵁o數的疑問和好奇參觀了柿竹園云英巖-矽卡巖型鎢錫鉬鉍多金屬礦床遺跡、各種成礦巖石和礦業(yè)生產活動遺跡。原來四億年前的這里還浸沒在汪洋之中,由于地質運動使得地殼抬升,海水退卻,地殼發(fā)生斷裂,深部的花崗巖漿沿斷裂多次向淺部侵入。花崗質巖漿不斷分異演化,使鎢、錫等成礦元素得以富集并在多次侵入活動過程中成巖成礦。于是柿竹園鎢、錫、鉬、鉍多金屬礦床經過了數億年漫長的地質演化與巖漿的千錘百煉終于孕育誕生了。
據考證,早在四百多年前,這里便開始采礦冶煉,至今還保存著野雞尾古采礦遺址群、明清時期的采礦遺跡——“德國窿”古礦硐等。經過數輩人的努力和智慧,礦山的規(guī)模從小到大,在不斷改革中得到了快速發(fā)展,成長為國內外矚目的集采礦、選礦、冶煉和綜合回收于一體的大型資源型企業(yè)?,F在的柿竹園,充滿朝氣,蓬勃發(fā)展,已經成為湖南六大有色金屬基地之一。
當我們坐上礦山小火車在猶如迷宮一般的巷道穿梭時,這些蜿蜒曲折的巷道如隱伏在礦山的一條巨龍縱橫交錯,與鑲嵌其中的作業(yè)采場、充填采場、天井、斜坡道、鉆孔、軌道等構成了完整的現代采礦系統,為人類攝取自然的饋贈給予了便利。巷道中雖然沿線都有燈光,但仍感昏暗沒有盡頭??删驮谶@昏暗的小天地間卻藏著無數奇妙的景象——珊瑚蟲化石群、巖層的褶皺、穿插交錯的巖脈等各種奇特的地質現象,我終于了解了礦石開采的過程,認識了豎井、斜井、采掘用的風鉆等,也懂得了每一個為柿竹園發(fā)展付出汗水的井下工作人員的艱辛。
在礦山的巷道內穿梭很容易就讓人們忘記了時間和外面的世界,當我從巷口看到天空和白云的時候,由衷地體會到了對陽光的渴望。出巷道一路往南就能看到湖南省內最高、最為宏偉壯觀的尾礦庫——柴山尾礦庫,這里是用以堆存礦山進行礦石選別后排出尾礦的場所,遠遠望去就像一座平靜沒有波瀾的湖,潔白的壩體與庫中尾砂交相映襯,平整的尾砂面與周圍高低起伏的山巒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極具藝術美感。
我們一路參觀游覽,一路回味感慨。我生平第一次了解到礦物的形成過程,親眼目睹了礦山的開采和冶煉,第一次見到這么多形態(tài)各異的礦石標本,帶給了我無數的觸動和感慨,也激發(fā)了我對探索地球無窮奧秘的極大興趣!
(作者學校:湖南省地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