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摘 要:《我不是潘金蓮》是劉震云的最新力作,帶著他慣有的充滿荒誕感的幽默,又一次讓讀者嘴上笑著、心里哭著讀完了整本小說。圍繞著上訪這個敏感話題,劉震云在文中將李雪蓮的冤屈、各級領(lǐng)導的無奈、史為民的油滑盡情展現(xiàn),讓我們看到了在現(xiàn)今社會制度的束縛下不同的抗爭和反叛。
關(guān)鍵詞:《我不是潘金蓮》 劉震云 反叛
《我不是潘金蓮》是劉震云在憑借《一句頂一萬句》獲得茅盾文學獎后的首部小說,因而引起了廣泛的關(guān)注。在這個小說銷售十萬冊就是好成績的時代,首印就多達50萬冊的《我不是潘金蓮》成了一個奇跡。近年來,跨界當了編劇的劉震云雖然備受質(zhì)疑,卻并沒有停下他作為一個作家觀察生活、描摹生活的腳步。褪去這本書華麗的外衣后,其中所蘊含的人文內(nèi)涵、對社會現(xiàn)象的思考,也引起了學界的關(guān)注和討論。
用劉震云自己的話說:“《一句頂一萬句》寫生活,是為了表達在人群中想找到一句話很難;《我不是潘金蓮》書名還可以叫做《一萬句頂一句》,是慨嘆在人群中想糾正一句話更難?!雹僬Э匆谎蹠妥屓擞X得聳動,是什么樣的女子做了什么樣的事兒才被人說成是潘金蓮?而她自己為什么又覺得不是呢?翻開此書的目錄,讓人不禁失笑,古今中外,哪一部小說會有長達二百六十八頁的序言,而正文只有區(qū)區(qū)十八頁?細細品讀則會發(fā)現(xiàn),這是作者精心設(shè)計的一個驚喜,一次帶著行為藝術(shù)般的文學創(chuàng)作。小說用近三百頁的序言才把發(fā)生在李雪蓮身上略顯荒誕的故事敘述完畢。懷了二胎的她和丈夫假離婚打算生下孩子再復婚,可是生下孩子后,丈夫卻與別人再婚生子了。李雪蓮覺得受了委屈,去法院告狀未果就不斷找前夫理論,前夫不堪其擾,一氣之下把婚前李雪蓮不是處女的事兒抖出來,并說她就是“潘金蓮”。這下,本來是討個說法轉(zhuǎn)變成要還自己一個清白。李雪蓮去找縣長,找市長,最后找到了人民大會堂。狀越告越大,終于使一件離婚案變成了驚動國家的大事,“螞蟻變成了大象,芝麻變成了西瓜”②,相關(guān)經(jīng)手的領(lǐng)導干部被撤了個干凈。劉震云運用了一個并不奇譎卻很有奇效的手法,將李雪蓮的遭遇由小變大、由少成多,由私人事件成為公共事件,由婚變事件成為了政治事件。
小說真正的主角史為民雖然姍姍來遲,卻讓人品咂不盡。原來是縣長的他因李雪蓮被撤職后,經(jīng)營著火爆的“又一村”餐館,因事去北京后買不到回程票,眼看要耽誤和老友臨終前最后一次麻將,情急之下,他在火車站廣場舉著“伸冤”的牌子就跪下了,工作人員立馬幫他安排了臥鋪車票,并安排兩個警察護送他回了家。上訪的受害者最終以另一種形式得益于上訪,荒誕之感躍然紙上。
劉震云作品中透露出的荒誕向來被學者們廣泛肯定,更有學者給出“劉震云的荒誕感,正是魯迅所體驗到的荒誕人生在90年代的延續(xù)……他的透悟與老辣,除了魯迅,目前還沒有幾個作家能與他相比”③的極高評價,在《我不是潘金蓮》中,他再次將這種荒誕發(fā)揚光大。從結(jié)構(gòu)上看,在這樣一個頭重腳輕的故事中,李雪蓮擰巴的一生只能為史為民的出場埋下伏筆,這是劉震云用幽默的手法對小說的結(jié)構(gòu)進行的一次荒誕的反轉(zhuǎn)。這種史無前例的做法,讓人將關(guān)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李雪蓮。從內(nèi)容上看,一樁小小的離婚案不僅驚動了北京的首長,還讓大大小小的領(lǐng)導丟了烏紗帽,字字句句間都透露著荒誕。
在小說中,“潘金蓮”儼然成為了一切不道德的事情的代名詞??v然潘金蓮自古就是淫欲和邪惡的象征,《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洋洋灑灑兩萬字就寫了潘金蓮引誘武松和與西門慶通奸兩件事,而潘金蓮也是因這兩件事而背負了世代的罵名,最后潘金蓮和情夫一起弒夫,更將“淫婦”的惡名做實。潘金蓮的淫蕩有目共睹,她反叛的是世俗對傳統(tǒng)良家婦女的定義,而李雪蓮卻要反叛自己“潘金蓮”的惡名,她拒絕任何人在自己身上貼上道德的標簽,讓世俗還自己一個良家婦女的清白。如果李雪蓮結(jié)婚時不是處女姑且算作占了潘金蓮的淫蕩罪,那么法院院長、縣長、市長等被革撤職領(lǐng)導又何以被冠上“該千刀萬剮的潘金蓮”④的罪名?縱使他們喝了勞動人民的血,又騎在他們身上作威作福,如何也背不起“潘金蓮”的惡名。在這里,潘金蓮代表著廣義上的“壞”,不恪守婦道、不為人民鞠躬盡瘁都被劃入與潘金蓮為伍。而史為民最終用了他的方式來為自己和那些被無辜撤職的干部做了一次徹頭徹尾的反叛,除了赤裸裸的嘲諷,還讓人們對上訪制度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不是潘金蓮》中也出現(xiàn)了不少劉震云小說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官場描寫。在他早先的《頭人》《官場》《單位》等作品中,用刪繁就簡的結(jié)構(gòu)方式和充滿反諷意味的
語言將現(xiàn)代官場的組織形式運作法則暴露無遺,盡管
這里的官場有大有小,人物的官職有高有低,但其組織原則和行為方式卻大同小異?!段也皇桥私鹕彙吠瑯右蚕蜃x者展現(xiàn)了官場“眾生相”。劉震云自稱“這部小說直面生活,直面當下,直面社會,直面政治,但不是一本政治小說,也不是一本女性小說,而是‘底線小說——探一探當下的喜劇生活中幽默和荒誕的底線。我寫的不只是官司,更是官司背后的生活邏輯”。
小說中的官場里,王公道不公道,董憲法不懂憲
法,荀正義罔顧正義,儲清廉不清廉,賈聰明也不聰明,從劉震云給各位領(lǐng)導干部的人物定位中,不禁讓人想起了《紅樓夢》中住在大觀園的賈姓一家,其嘲諷意味躍然紙上。二十年前的王公道是被李雪蓮送禮、攀親戚的二十六歲的審判長,二十年后,當李雪蓮成了縣里。市里“兩會”期間要重點盯防、勸說的人物時,已經(jīng)成為法院院長的王公道竟然像當年的李雪蓮一樣,不僅按照她當年的步驟一點點兒跟她攀上親戚,而且還在夜里盯、早上賭地來給李雪蓮送禮、掃院子。法院院長此時不僅威信全無,而且那奴顏媚骨的討好嘴臉,讓人無法想象這種人在法庭上能做出什么樣“公道”的判決。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不是潘金蓮》中的官員們沒有一個是壞人,李雪蓮的離婚和各級政府沒有絲毫關(guān)系,但導致就是這樣毫不相干的事件導致了官員全部落馬。李雪蓮是冤的,但這些官員更冤。我們甚至對董憲法等一些官員會抱之以同情,因為他們并非不想解決李雪蓮的問題,而是李雪蓮的問題確實無法解決。他們也沒有像古典戲劇里的那些官員那樣殘害忠良、殺人滅口、為非作歹,他們每一個都是有血有肉、有見解、有抱負的人,然而,他們失去了為父母官最重要的幾樣東西:一是不為民著想,只為自己著想。這個官場已經(jīng)成為一個私利場,毫無公理可循;二是失去了基本的價值判斷。雖然李雪蓮有些無理,但她說的都是實情,且就是想要個說法,但卻沒有一個官員愿意從人情的角度去理解她、相信她?正是在這細微處的放松產(chǎn)生了反作力,才使他們的仕途盡毀,“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了?
無論遭受了怎樣的挫折,李雪蓮始終都對社會抱
有一種信任,尤其是對代表正義、權(quán)利的公共體系。然而,最終卻是這個體系殺死了她。在中國社會,有冤一定要找官方來評理,在李雪蓮的心中,政府、法律的權(quán)威可以還她一個公道。可在現(xiàn)實中,官員們“談訪色
變”,生怕李雪蓮的上訪影響到自己的仕途。各級領(lǐng)導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對李雪蓮不是躲便是
推,甚至防,使得她的事情不但得不到及時解決,反而越來越無人問津,甚至是成為一個笑談。于是,李雪蓮為了自個兒的一樁小事,路越走越遠,人越找越多,事越說越氣,狀也越告越大,小雪球滾成大雪球,終使“螞蟻變成了大象,芝麻變成了西瓜”。
李雪蓮的反叛,雖然可以看成是想遵循千百年來沿襲的世俗,但最終,她的行為不僅不能被各級領(lǐng)導接受,連自己的親人、愛人都不屑一顧,理解她的只剩下一頭黃牛。二十年后的李雪蓮與老牛“抱膝長談”,而就在這單項的對話進行中,李雪蓮作為一個被現(xiàn)實摧殘到灰了心的人將氣撒在牛身上,又因為牛的“理解”而號啕大哭,這段心理波動描寫得十分精彩,同時也將李雪蓮樸實無華的農(nóng)村婦女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一個手無寸鐵婦女,一生卻像一個“斗士”一樣,與一批又一批的領(lǐng)導斗智斗勇,卻至死也沒有得到她想要的清白,不能不讓人在荒誕的幽默中讀出一絲悲涼。而史為民的反叛則帶著嘲諷的意味,他認為用二十年來的“含冤負屈”換回一張車票,黨和政府不但不應該懲罰他,反而應該感謝他沒有年年上訪。他的反叛相比李雪蓮也更加純粹和利己。總之,劉震云用這樣一個荒誕的故事留給了我們更多對社會制度的思考?!?/p>
■
① 陳祥燕:《劉震云:我是中國最“繞”的作家》,《南方日報》2012年9月9日,第12版。
②?譼?訛 劉震云:《我不是潘金蓮》,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年第1版,第97頁,第101頁。
③ 郭寶亮:《洞穿人生與歷史的迷霧——劉震云的小說世界》,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頁。
作 者:高 翔,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華文文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