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紅
端午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民間有吃粽子、劃龍舟之俗,也有掛菖蒲、艾葉,系百索之俗。所謂系百索,即以五色絲系臂,現(xiàn)在民間已少有人為之。事實上,這一民俗在中國歷史上是源遠流長的。例如,唐代萬楚于端午日觀看歌舞表演,中有一妓令其心醉神迷,直欲出于生而入于死,《五日觀妓》詩曰:“誰道五絲能續(xù)命,卻令今日死君家。”所謂“五絲能續(xù)命”,應該是當時廣泛流行的一個說法。唐宋以來,臂系五色絲以祈福的詩詞頗多,如南唐五代徐鉉《和李秀才端午日見寄》:“報之長命縷,祝慶在圖南。”五代花蕊夫人《宮詞》:“美人捧入南薰殿,玉腕斜封彩縷長?!彼未嗑浮抖宋缛帐隆罚骸翱正S無事同兒戲,學系朱絲辟五兵?!彼翁K軾《浣溪沙》:“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彼吸S裳《喜遷鶯·端午泛湖》:“斗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彼沃x逸《端午絕句二首》之一:“病臂懶纏長命縷,破衣羞帶赤靈符?!背囔`符即佩于胸前以避災驅邪的符篆,晉葛洪《抱樸子內篇·雜應》:“或問辟五兵之道……或以五月五日作赤靈符,著心前?!彼沃x薖《端午即事》:“懶檢三閭傳,爭纏五彩絲。”宋楊無咎《齊天樂·端午》:“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宋朱淑真《端午》:“縱有靈符共采絲,心情不似舊家時?!彼螐堥啊赌钆珛伞ぶ匚绱味V文韻》:“贏得兒童,紅絲纏臂,佳話年年說?!鼻鍏莻I(yè)《浪淘沙·端午》:“纏臂彩絲繩,妙手心靈?!?/p>
唐宋以來的習俗,多以五色絲纏臂(或以紅絲),以達到避災驅邪的效果。又有以五色絲裹粽的習俗,如宋歐陽修《漁家傲》:“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宋李綱《重午》:“角黍但能娛幼稚,彩絲那得制蛟龍。”又《端午日次郁林州》:“豈知角黍縈絲日,卻墮蠻煙瘴雨中?!彼螐堥啊赌钆珛伞罚骸绊毿徘Ч畔媪?,彩絲纏黍,端為英雄設?!彼未挶拘≌f《菩薩蠻》載無名氏詞:“包中角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由“彩絲那得制蛟龍”、“彩絲纏黍,端為英雄設”可知,當時的人認為這一習俗的出發(fā)點是以絲裹粽,使蛟龍食粽而保全屈原遺體。
五色絲系臂和五色絲裹粽的習俗,明代俗稱“百鎖”。明代陳士元所撰俗語辭書《俚言解》卷一“端午百鎖”條:“端午以彩絨為索,又結為鎖形,系嬰兒項臂,俗謂之百鎖。按《續(xù)漢書》:‘五月五日,朱索五色為門戶飾,以禳除惡氣?!侗阕印分^之長命縷,李肇《翰林志》謂之壽索?!短屏洹罚骸逶挛迦者M百索。俗言百鎖,其百索之訛邪?”他懷疑“百鎖”是“百索”之訛。
按《后漢書·禮儀志中》:“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薄端囄念惥邸肪硭囊凉h應劭《風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溫?!庇帧短接[》卷八一四引《風俗通》:“五月五日賜五色續(xù)命絲,俗說益人命?!蹦铣鹤阢痢肚G楚歲時記》:“(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日辟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續(xù)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名擬甚多?!碧祈n鄂《歲華紀麗·端午》:“百索繞臂,五彩纏筒。”原注:“以五彩縷造百索系臂,一名長命縷?!彼胃叱小妒挛锛o原·歲時風俗·百索》:“今有百索,即朱索之遺事也,蓋始于漢,本以飾門戶,而今人以約臂,相承之誤也?!薄端问贰ざY志十五》:“(降圣節(jié))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金涂銀結續(xù)命縷、緋彩羅延壽帶、彩絲續(xù)命縷分賜百官,節(jié)日戴以入?!敝T記載均說明端午系五色絲風俗源遠流長。
可見,端午以五色絲系臂的習俗,漢代已然,近代猶存。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鴨蛋》:“家鄉(xiāng)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p>
那么,五色絲又如何具有避邪功能呢?我們認為,所謂五色絲應當是由菖蒲、艾葉等演化而來。民間有“艾虎避群邪”的傳說。至今民間有端午日將菖蒲艾葉等懸于門口或屋內,或將其剪成虎的形狀佩于胸前之俗。這一做法是有道理的,現(xiàn)代科學證明,菖蒲艾葉所含成份有殺菌消毒的作用。端午節(jié)在春夏之交,雨水較多,氣溫升高,病毒容易繁殖,此時佩帶菖蒲艾葉等可以避災延壽。后因菖蒲艾葉佩帶不便,且人們對其功用不明,故演化為五色絲(或“朱索”)。五色絲系臂和五色絲裹粽的習俗,其出發(fā)點均應在此。五色絲后來進一步演化為“百索”?!顿笛越狻贰八籽园冁i,其百索之訛邪”的疑問,應可以予以肯定的回答。
百索大概明代始“結為鎖形”,并“系嬰兒項臂”。因“鎖”給人以“鎖定”、“牢固”之聯(lián)想,后遂有“長命鎖”,以系于項?!都t樓夢》第八回:“一面看寶玉……系著五色蝴蝶鸞絳,項上掛著長命鎖,記名符,另外有一塊落草時銜下來的寶玉?!彼渍Z呼為“百鎖”,這是流俗詞源對文字的影響。今不少旅游景點、寺廟附近往往出售祈福帶、許愿帶之類,上書“平安”等字樣,供游人“請”去并拋擲于樹枝;或在某處設置懸掛祈福鎖的鏈條,游人所“請”之祈福鎖重重疊疊,不知其數(shù),均當為“索”之流風。
(作者:廣東省廣州市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副教授,郵編5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