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宇
摘要:本文具體闡述了群眾文化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明確指出群眾文化建設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意義;并提出群眾文化建設在發(fā)掘中華民族精神、滿足人民精神需求、凝聚構建和諧社會精神動力等方面加以推進,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支撐。
關鍵詞: 文化建設 構建和諧社會 地位 作用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2-00037-01
前言
群眾文化是群眾精神深層次需求的集中體現,它承載著群眾的美好生活理想。只有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才有社會的真正和諧,而人的和諧需要和諧文化的滋養(yǎng)。群眾文化這種面向社會大眾的、由群眾廣泛參與實踐的社會主義文化,是實現大眾身心健康和綜合素質全面提高、促進社會、文明、和諧與進步的保障。
一、群眾文化建設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地位
(一)群眾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群眾文化是人們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fā)的社會性文化。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有廣泛的覆蓋性。群眾文化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影響人們的生活追求和轉變人們處理問題的方式,能將不愿意與社會接觸的人群帶入到社會主義大家庭中來。
(二)群眾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群眾文化是以人民群眾自身為活動主體,以娛樂方式為主要內容,以滿足自身精神為需求的文化。群眾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主流,以其最活躍、最生動、最具吸引力、最易于為人所接受的方式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廣泛地調動人民群眾建設和諧社會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吸引更多的人民群眾共享共建和諧社會。
(三)群眾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群眾文化建設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群眾性強、參與面廣的特點,而且關系到群眾文明素質的培育與社會和諧程度的提高。加強群眾文化建設,有利于引導人們樹立和諧理念、弘揚和諧精神,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從而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積極推進群眾文化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水平,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努力使廣大群眾充分享受和諧文化建設的成果。
二、群眾文化建設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一)群眾文化的本質是對社會和諧的追求?!昂汀笔俏覈鴱墓诺浇竦奈幕非?,和諧的精神貫穿了我國文化發(fā)展的全過程。縱觀古今,從民間戲曲、民間歌舞等群眾文化中都凸顯著豐富的和諧、融合、和睦、平和的思想和審美觀,雖然其地域特色紛繁多樣,但其核心思想就是“和諧”。因為人們對生活的追求最終目標就是平靜和諧的意境,所以人們最基本的追求自然也融入了群眾文化。
(二)群眾文化滿足人們求知的欲望。群眾文化當中的知識和信息是一種對生活和社會經驗的積累,使人們獲得知識和信息的一種途徑。其形式的多樣化和娛樂化使群眾文化的形式輕松愉快,其文化內涵也在不知不覺中深入人心。
(三)繼承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推動著社會和諧發(fā)展。人類是以民族的劃分而存在的,民族、國家依靠自己獨特的文化而得以生存、發(fā)展。獨特的民族文化最具有民族凝聚力,群眾文化造就了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追求崇尚和諧,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家和萬事興”的和諧倫理,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概念。正是這樣一種和諧文化、和諧思想,一直影響到我們民族的成長,推動著中國社會的進步,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保障、推動、促進作用。
(四)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思想和精神資源。和諧是一個社會穩(wěn)定、成熟的表現,它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和理想追求,也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而先進的文化具備了弘揚正氣、凝聚人心、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增長知識、提高素質等多種功能,對人際社會的和諧共存發(fā)揮這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發(fā)展先進文化有利于樹立科學發(fā)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發(fā)展,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形成。有利于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發(fā)掘新的精神元素,提煉新的思想精華,進而培育新的和諧理念及和諧精神。
(五)繁榮群眾文化有助于確立和諧的道德體系以及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繁榮群眾文化,讓代表先進性的文化走進基層,貼近百姓,融入生活,有助于確立和諧道德體系,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梢允谷鐣淞⒑椭C的社會觀,逐步形成以和為真、以和為善、以和為美、以和為貴的共識,從而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道德相吻合的道德體系。讓群眾文化貼近百姓,融入生活,使尊重、理解、文明成為社會氛圍的基調,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心理基礎和社會氛圍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群眾文化鼓勵人們積極向上、正面的爭取自身的利益,讓人們知道勞動是致富的唯一手段,勤勞是生存的一種技能。引導人們情緒的宣泄和調劑緩解壓力,構建人們陽光的心態(tài)。群眾文化可以將和諧氣氛傳播到社會的每個角落。
結論
豐富的群眾文化給國民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潛移默化的。需要我們有發(fā)展的長遠眼光去關心、重視群眾文化的投入與建設。文化作為一個社會重要的精神支柱,具有自身獨特的力量,它既能豐富人民的社會生活,也能創(chuàng)造不同于科技、經濟等的新的發(fā)展動力。要使群眾文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還需大力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增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讓全體公民共享和諧社會建設的文明成果。使建設群眾文化的過程成為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劉秀英:《社區(qū)文化建設“四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05)。
2、劉慶龍、馮杰:《論社區(qū)文化及其在社區(qū)建設中的作用》,《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J],2002(1)。
3、張禮建、李佳家:《論社區(qū)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關系》,《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