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琉
繼2012年4月谷歌眼鏡發(fā)布以來,諸多大佬將目光投向智能設備領域—尤其是智能健康設備,只要新出來的健康設備都要冠以“智能”二字才顯得高大上。可這些智能健康設備,真的智能嗎?
無病呻吟的偽智能健康硬件
以智能水杯舉例—提醒你喝水,有燈顯示燙不燙,但是,估計是硬件的原因,拿起來半天才能通過燈光顯示溫度是否適宜。那么問題來了:“APP提醒喝水有用?燙不燙我不知道嘗嘗,非要等十秒鐘讓你來顯示?”
智能硬件事實上首先應該定義為一個終端,一個幫助人類更便捷、更即時地溝通未來的智能終端,其本質是服務于人的工具,或者時髦地講,是處理一些分支任務的“最強大腦”。然而現實中往往陷入這樣的誤區(qū):很多硬件不斷在設備本身上大做文章,眼花繚亂的“功能控思維”在不斷干擾用戶思維,卻忽略了背后可為用戶提供的服務。按照等價交換或“能量守恒”的原則,在大數據面前,一定首先要明確你能賦予用戶什么,你能提供的服務少,那么索取的也一定會少;你為用戶提供的是一堆垃圾、甚至干擾他們的設備,那就別想從用戶身上獲得大桶黃金。So,為了智能而智能的偽智能健康硬件是不能成功的,缺乏市場調查、拍腦袋想出來的玩意兒終登不了大雅之堂。
智能的進階:是顛覆,不是延伸
具備普遍應用意義的智能設備,其進階必須是顛覆,而不是延伸。所謂智能的進階也是如此。打個比方,從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的進化革命,你以為靠的僅僅是觸摸式人機交互或大屏幕?無論是 iPhone或是三星,其帶來的顛覆性在于其將傳統(tǒng)意義上手機用來“聽”的功能升級到“看”的功能。請注意到這個詞語—“看”。你也能在現實中驗證這點:每天上下班的地鐵上有多少人在講電話,又有多少人在用手機上下翻新聞、左右打飛機……
順著這樣的思路,用在智能健康硬件上,如果能以智能的名義真正顛覆設健康領域,那想必是極好的。而在此之前,很多硬件似乎還要擺脫對于智能手機的依賴。前段時間業(yè)界有人說“寧可做智能手機的鳳尾,也不當可穿戴設備的雞頭?!逼鋵嵰搽[含了目前可穿戴設備在同智能手機的對峙上缺乏底氣。所以,很多智能手環(huán)、手表,包括大牌GALAXY Gear,都逃不出同智能手機或PC端“同臺唱戲”的魔咒。
想要飛,先要沉下來
除上文所提出的幾個問題,智能硬件還需要培養(yǎng)哪些與健康契合的氣質?比如……
1.便捷性。未來,智能終端要更方便地采集數據、更方便地提供醫(yī)療服務。在將來,更多的測量儀器會向小型化、移動化發(fā)展,不僅僅是血壓、心率的測量,還會有其他功能的加入(如體脂測量)。
2.交互性。與眼球的交互、與鼻子、耳朵的交互……。當然,在健康醫(yī)療方面更高級的交互絕遠不止現在如此:比如同樣是“健康”類設備,既然能實現人體指標的西醫(yī)式檢測,為什么不能嘗試下“把脈問診”的中醫(yī)式看???
3.專業(yè)性和大數據支持。很多硬件更多地是在
玩可穿戴方面的科技元素和炫酷概念,在性能方面還存在缺口,缺乏健康醫(yī)療應具備的專業(yè)性和大數據平臺的支持。沒有它們,成不了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