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鑫
“賣甘蔗!賣甘蔗!一人高的甘蔗,才賣3塊錢!”
小販大聲地叫賣著。
小明跑了過去。
“給我拿根一人高的甘蔗!”小明遞給小販3塊錢。
小販對著小明比畫了一下。
“咔——”
小販砍下半截甘蔗,遞給了小明。
“不是說一人高嗎,怎么才這么點?”小明急了。
“這不就是按照你身高量的嗎,恰好就是一人高!”小販得意地說。
“唉,我要是姚明就好了!”小明拿著甘蔗,不情愿地走了。
可不是,要是小明變成姚明,那這次買甘蔗可就賺了:姚明身高兩米二六。這么長的甘蔗,得吃多少天呀!
我們平時也會說什么東西“幾人高”,比如學校的墻有“兩人高”,超市里的貨物堆得有一人高……如果我們須要準確描述學校的墻有多高,用“兩人高”這樣的詞語就不行了,我們就會說墻高二點幾米。
米、分米、厘米、毫米……在這些長度單位的幫助下,我們就能精確表達一個物體的長度,但是這些長度單位可不是生來就有的,它們都是在漫長的歷史中被發(fā)明的。為了發(fā)明它們,有些人還要冒著巨大的生命危險呢!
在一些長度單位里,你還能知道很多好玩的東西:比如埃及法老胳膊肘到中指指尖有多長,英國老國王鼻尖到大拇指有多遠……嘿嘿,快來看看吧!
腕尺——建金字塔的好幫手
知道埃及的金字塔嗎?
在埃及境內,一共有110多座金字塔。
其中的胡夫金字塔最為引人注目:它是埃及境內現(xiàn)存最大最古老的金字塔,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首”。
它高超的建筑技術,一直令世人驚嘆不已。
可是,有一個問題曾深深地困擾著人們——這樣一座宏偉的建筑,究竟是靠什么進行精確測量的?
答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它竟然是靠一位法老的胳膊!
在4 000多年前,埃及雖然沒有“米、分米、厘米”這些概念,但卻有著他們自己的長度單位——腕尺。
它是一位法老定下的,在定義這個長度單位時,這位法老辦得相當省事:一腕尺就是他自己胳膊肘到中指指尖的長度。
工匠們依據(jù)這個標準,進行施工,這才有了“胡夫大金字塔”這樣偉大的建筑。
用腕尺去量胡夫金字塔,它高280腕尺,底邊長440腕尺。
如果你去埃及旅游,看到了胡夫金字塔,金字塔底邊長的四百四十分之一,就是幾千年前那位埃及法老胳膊肘到中指指尖的距離。
一怒之下的規(guī)定
隨著時間飛逝,我們來到了1 000多年前的英國,威嚴的宮殿里,國王亨利一世高高在上。
“各位大臣,我們的國家一直沒有一個固定的長度單位,所以國家現(xiàn)在很混亂。我決定規(guī)定一個長度單位,這個長度單位叫做‘碼。大家想想,一碼應該多長呢?”亨利一世問。
“我認為應該把兩只手伸直的長度規(guī)定為一碼?!币晃淮蟪颊f。
“不行不行,我覺得應該把國王寶座的高度定為一碼,這樣能夠提高國王在人民心中的威信?!币宦牼褪邱R屁精。
“我們應該以民為本,把麥地里最長的麥子作為一碼?!庇腥苏f。
“那怎么行,誰知道哪根麥子是最長的?我認為……”
宮殿里,大臣們你一句我一句爭論了大半天,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亨利一世的眉頭也像這場爭論一樣,越來越緊。
“真是一群飯桶,這么長時間也討論不出來一個結果!”
亨利一世生氣地一拍大腿,站了起來。
所有人立刻安靜了下來。
亨利一世伸出一只手,豎起大拇指:“從我鼻尖到我大拇指的距離,就是一碼!”
長度單位“碼”,就這樣在亨利一世的一怒之下誕生了。
一碼有多長呢?91.44厘米。
所以,從碼這個單位,我們可以知道,1 000多年前,亨利一世發(fā)火的時候,他的鼻尖距離大拇指91.44厘米。
誰的腳才是正宗一英尺?
一碼相當于91.44厘米,要是測量短一點的東西,用“碼”就不行了。
于是,英國又把一個成年男子的腳長規(guī)定為一英尺。
所以,在英語中,“英尺(foot)”這個詞還有一個意思,那就是“腳”。
這樣一規(guī)定,麻煩事來啦——
年輕的迪克跟著美妙的香味走到一家面包房。
“歡迎光臨!”店主熱情地招手。
“你們店里的面包可真香??!”迪克說。
“是啊,這些都是用上等奶油制作的長條面包。您要來根多長的呢?”
“給我來根一英尺的?!?/p>
店主脫下鞋,把面包遞到腳邊一量,然后拿刀一切。
“給,一英尺長的面包?!?/p>
迪克拿著面包,越看越覺得不對勁。
于是“蹭蹭”把鞋脫了下來,把面包放到腳邊一量。
5根腳趾頭孤零零地多了出來。
“你看,沒我腳長,不夠一英尺啊!”迪克把面包還給店主。
“不可能,”店主把面包拿回來又放在自己腳邊,“看,剛好嘛!”
三番五次之后,這“美味”的面包還能吃嗎?
不光這家面包店亂了套,全國上下都被這小小的一英尺搞得暈頭轉向,都覺著自己的腳才是正宗的一英尺。
到了16世紀,德國人用一種很簡單的辦法就解決了這個麻煩。
在一個教堂外,德國人讓16個人站成一排,然后把這16個人左腳的長度相加再除以16。這就是正宗的一英尺!
直到現(xiàn)在,人們使用的英尺還是這16個人的平均腳長。
永世長存的“米”
就這樣,我們的長度單位和胳膊、腳做著伴一路走了過來。
擺脫胳膊和腳的糾纏,還得感謝法國天文學家德朗布爾和梅尚。
1790年,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委員會提議,以北極到赤道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定為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叫做“米”。
當時人們還無法到達北極,可是,如果去不了北極,又如何知道北極到赤道的距離呢?
天無絕人之路,歐洲有兩個城市,一個是法國的敦刻爾克,另一個是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這兩個城市的距離恰好是北極到赤道距離的十分之一。換算下來,敦刻爾克到巴塞羅那距離的一百萬分之一就是一米啦!
不過,別高興得太早,這兩個城市的距離也不是那么好測的:這么長的距離,肯定不能用尺子一步一步地量,而是要用復雜的天文儀器,測量人也必須要有豐富的天文知識和數(shù)學知識。
兩位偉大的天文學家:德朗布爾和梅尚接受了這個艱巨的任務。
他們從巴黎出發(fā),德朗布爾去敦刻爾克,梅尚去巴塞羅那。
當時的歐洲非?;靵y,戰(zhàn)火紛飛。
整整7年的時間里,這兩位天文學家在路上艱辛地奔波著:生命隨時都會受到威脅,被不明事理的軍隊抓捕過,也曾經(jīng)當過海盜的階下囚。
而且,他們的測量過程非常復雜,須要不停地使用天文儀器。一點失誤,都會讓整個測量前功盡棄。
7年后,憑借堅韌的毅力,兩人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米”誕生了!
人們像迎接英雄一樣迎接他們,法國的統(tǒng)治者拿破侖也被震驚了:
“勝利就像過眼煙云,但這項成就將會永存于世?!?/p>
我們今天所使用的“米”,借助了高科技,比德朗布爾和梅尚所測量的還要準確一些。
但是,德朗布爾和梅尚所取得的偉大成就,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為人類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