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超
一夜之間,北京城變了,那個綠茵茵的北京城不見了。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色彩的世界。紅的、黃的、藍的、綠的,好像老天爺不小心將他的調(diào)色板打翻了一樣,北京城變成了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我心想,這才是北京城該有的秋天。
老舍先生曾經(jīng)說過,“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北平的秋天沒有一樣不令你滿意的”。秋日的北京才算得上是極具天時地利的皇城,艷陽高照,卻恰到好處,映襯著純藍色的天空,所有景致的氣色都變得異常的鮮艷圓潤,就如老舍所言,沒有一樣不讓你滿意的。
釣魚臺銀杏大道的黃葉,妙峰山的紅葉,良鄉(xiāng)肥大的栗子,豐臺的秋菊,與俊美的學生共同組成了這一組唯美的京城秋景。
京城的秋景就好像是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姑娘,不斷地用陽光和風聲在你的耳邊竊竊私語,就好像是在跟你講述秋日的故事一樣,抓著你,拉著你,粘著你,要讓你去感受這獨特的京味兒。
貼秋膘
每年立秋之時便是夏日的終結(jié),也是秋日的伊始。隨著立秋的到來,京城人士總是有一個不能忽略的活動,那就是貼秋膘。每到臨近貼秋膘的日子,天福號的醬肘子,東來順的涮羊肉,砂鍋居的燉肉,都會走上尋常百姓的餐桌。
從唐宋時起,貼秋膘這個風俗就已經(jīng)流行開了,當時的人們在立秋時用秋水服食赤小豆,取7至14粒赤小豆以井水吞服,服時定要面朝西側(cè),據(jù)古籍記載,這樣服食的效果可以防止秋季鬧痢疾。到了清朝,民間流行在立秋當天懸秤稱人,講體重與立夏時作對比,如果體重減輕便稱之為“苦夏”。瘦了自然就要補,彌補的辦法自然也就剩下貼秋膘這一項了。
在老舍先生的小說《四世同堂》中曾有這樣的描寫:“‘大酒缸門外,雪白的蔥白正拌炒著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兩肉,有兩三毛錢就可以混個醉飽。高粱紅的河蟹,用席簍裝著,沿街叫賣,而會享受的人們會到正陽樓去用小小的木錘,輕輕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腳。 ”
當然,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 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鼻鍟r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除此之外,立秋也是農(nóng)家很重視的節(jié)氣。在農(nóng)民們的眼中,有這樣一句話“立秋開頭坐一坐,來年春天要挨餓”的諺語。這也是提醒人們加緊農(nóng)耕,盡快奪取豐收。當然還有很多不同的話語,也都在說立秋這個節(jié)氣。也有一句俗話說,“夏天過后無病三分虛”,按照中醫(yī)的理論,這個秋膘之所以要貼也是因為其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道理。這也是人們最適合調(diào)節(jié)身體各臟器機能的最佳時機。
無論是用什么樣的東西貼秋膘,炙子烤肉也好,涮鍋子也罷,哪怕是街邊的啤酒烤串,時光總是在不停的地流逝??粗h處西山中的色彩,看著傍晚北京城披上的霞披,聽著這城中的故事,看著街頭巷尾的車水馬龍,這秋膘貼的,值!
妙峰紅葉
除了在立秋的時候貼秋膘是京城一大風景之外,妙峰山的紅葉也是京城秋季采風的一景。世人只知香山紅葉,卻不知妙峰紅葉勝卻香山百倍千倍。
妙峰山位于門頭溝境內(nèi),是太行山脈的一支,妙峰山主峰海拔可達1291米,可以說是據(jù)京城最近的第一峰。山上不乏奇峰異石,不乏各種各樣的植被,一到秋天山上的樹木就好像被打翻了調(diào)色板一樣,層林盡染,紅的綠的,黃的藍的都在山上一覽無余。
行走在山間總能感受到一股來自內(nèi)心的安靜,享受著這份來之不易的風景。秋天,隨著晝夜溫差的增大,使得妙峰山上的風景變得五彩賓利,碧空下的樹葉層林盡染,楓葉當紅,翠柏當綠的時節(jié)。在山下舀一壺泉水,泡一杯香茶,讀一段美文,豈不快哉。
想當初陶淵明層作下“采菊東籬下,悠然現(xiàn)南山?!钡慕?jīng)典詩句,今日的妙峰雖說不上采菊東籬下,卻也說得上“伊山盡染楓葉紅,層巒迭翠品香茶?!敝鴮嵤且粋€賞秋景的好地方。
秋季賞紅葉是北京的傳統(tǒng),早在元朝便出現(xiàn)大批市民在秋季成群結(jié)隊的去西山觀賞紅葉的狀況。當然,在陽光的照耀下,一株株的楓樹、黃櫨、紅果樹等如火如荼,千姿百態(tài)的古松柏卻依然保持著墨綠色的樹冠,數(shù)不清的山果點綴在層林之間,好似一顆顆瑪瑙墜在林間,好不耀眼。
這便是北京的秋,與南方的秋不同,濃墨重彩,層林盡染,碩果累累都可以說是這個秋日的風情,當我們行走在山間,嗅著山間清新的空氣,聽著山林間鳥兒的鳴叫,我們的生活才剛剛開始,不是么?
試駕手記
這不是我第一次接觸雷克薩斯CT200h這臺車了,上一次我觸碰到它已經(jīng)是一年前了,這一次它可是帶給我不少的驚喜。
全新雷克薩斯CT200h從以往的設(shè)計中脫穎而出,前臉設(shè)計與上一代相比變化非常大。與上一代CT200h略顯圓潤的前臉相比,這一代CT200h用“長得有些兇狠”來說一點也不為過,不過在兇狠之間卻偷著一股帥氣和清秀。由兩個倒梯形組成的前臉從視覺上拉低了車身,并且讓車子有了一股利落的感覺。進氣格柵上的鍍鉻元素應(yīng)用得恰到好處,并沒有因為鍍鉻元素的使用讓車輛的前臉有一種擁擠和局促的感覺。車身的線條與上一代有了一些變化,并且戰(zhàn)斗的氣息更加濃厚。看到這個外觀,如果不是知道它采用了混合動力總成,它還真不能聯(lián)想到它跟環(huán)保扯上關(guān)系。
拉開車門,依然是那個猶如超現(xiàn)實主義設(shè)計的操作臺,唯一不同的是之前的“鼠標”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圓形的操作按鈕。操作系統(tǒng)也與上一代略有不同,視覺上的美化做得更好了。值得一提的是,在車輛行駛起來的時候?qū)Ш较到y(tǒng)便停止使用,直到駕駛員停車后才可以繼續(xù)使用。當然,方向盤握感一如既往的優(yōu)秀,抓住方向盤的同時,打量一下車內(nèi)的設(shè)計,還是以前的味道。類似高爾夫球桿的換擋桿著實讓人舒服,車內(nèi)的細節(jié)時時刻刻都在透露著一股豪華的味道。
悄無聲息的它帶著我行走在妙峰山的山路上,時速50km/h以下車輛時刻保持著電動模式,一旦你的油門踩得深了或者時速超過50km/h的速度,那么發(fā)動機就開始介入了。在發(fā)動機介入的一瞬間,車輛并沒有頓挫感而是很平順地完成了過渡。當然,當你需要動力的時候,你就放心的踩下油門,動力雖然不能說是澎湃,但是卻依然是夠用的。
伴著秋日的私語,我們行走在妙峰山的山路上,享受著這份少有的寧靜,分享著這份北京城的秋景。看著層林盡染的山林,看著陽光下的北京城,看著那個車水馬龍的城市,開著它不帶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