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
平?jīng)鍪形挥诟拭C省東部,六盤山東麓,涇河上游,為陜甘寧三?。▍^(qū))交匯中心,是古“絲綢之路”必經(jīng)重鎮(zhèn),有“西出長安第一城”之稱。全市轄涇川、靈臺、崇信、華亭、莊浪、靜寧六個縣和崆峒區(qū)。平?jīng)鰵v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20-30萬年前,人類就活動在這片土地上。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涇河流域創(chuàng)造了先進的農耕文化。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堅在這里欲平定前涼,在高平鎮(zhèn)以平?jīng)鲋每ぃ經(jīng)鲇纱说妹?。境內有仰韶、齊家、商周等各個時期的古跡遺址兩千余處,館藏文物數(shù)萬件,現(xiàn)擇其部分珍品予以介紹。
■單耳雙聯(lián)罐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陶器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大多是素面的,有些罐類和三足器拍印籃紋和繩紋,也有少量彩陶,繪以菱形、網(wǎng)格、三角、水波和蝶形花紋,線條簡化而流暢。器物造型以平底器為主。典型器物有雙耳罐、盤、鬲、盆、鏤孔圈足豆等,其中以雙大耳罐和高領雙耳罐最富有特色。此罐高9.3厘米,通寬12.4厘米,口徑6.3厘米。泥質紅陶,喇叭形口,寬帶單耳,鼓腹下收,平底。兩只單耳罐呈反向并列相連,它可供兩人各自用右手持耳輪換對飲,構思巧妙,融美觀實用為一體,體現(xiàn)了制作者高超的制陶技藝和聰穎智慧。
■青玉四璜連璧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肅、青海本地的玉,還有新疆和田玉。玉璜是出現(xiàn)較早的一種玉佩飾。玉璜的形狀大體分為兩類,一類為半圓形片狀,圓心處略缺,形似半璧。另一類則為較窄的弧形,兩端打孔,穿上繩系,掛于胸前。而大多是視玉材而制璜,如可解二、三、四、六片璜后,可合對成一璧或環(huán):即兩合璧、三合璧、四合璧、六合璧。此璧組合直徑14.5厘米,好徑6.2厘米,肉寬4.1厘米,四璜連體,璜為扇形面,兩端單面鉆孔,制作規(guī)整,組合巧妙。
■“豨伯作”銅卣西周
卣為古代盛酒器??跈E圓形,足為圈形,有蓋和提梁,腹深,有圓形、橢圓形、方形、圓筒形等,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時期。此卣1972年冬出土于靈臺縣白草坡西周墓。高32厘米,口徑13厘米,有蓋,蓋面上隆,蓋頂有喇叭形捉手。子母口,卣呈桶形,提梁兩側各飾牛頭紋,蓋腹弦紋問飾對鳥紋,蓋內和腹內壁鑄有銘文“豨伯作寶尊彝”。
■龍虎雙鳳紋銅戈春秋
中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青銅戈,出土于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距今已3500年。青銅戈在商朝使用已很普遍。戰(zhàn)國晚期,隨著兵器和戰(zhàn)術的發(fā)展,戈逐漸被淘汰,到西漢以后已絕跡。這件戈1981年出土于莊浪縣韓店鄉(xiāng)西面塬。通長16.5厘米,弧長9.6厘米,內長6.6厘米,內寬4厘米。戈前端作弧形尖削狀,直援中部突起寬脊,兩邊凹下,刃部鋒利。在戈援本部上下兩穿之間飾奔跑狀獸紋,背面飾一爬伏狀獸紋,兩獸均飾錐剌紋,沿內邊緣部飾帶狀及鳳頭紋,鳳頭有花冠,環(huán)眼,曲頸,工藝精良,紋飾精美。
■鎏金銅鏤空飾件戰(zhàn)國
鎏金是中國一項傳統(tǒng)的金屬加工工藝,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這一技術的國家。目前普遍認為鎏金技術始于戰(zhàn)國,戰(zhàn)國時期鎏金器多見一些小件,有的則為局部裝飾。鎏金工藝往往與鑲嵌綠松石、鑲嵌玉器、鑲嵌金銀結合使用,達到了獨特的裝飾效果。這件銅飾件高14厘米,寬52厘米,厚4.2厘米,通體鎏金。中部鏤空對鳳,兩側向中鏤空兩組卷唇龍紋和鳳紋,邊沿排列六組鑲琉璃彩珠。造型華美,工藝精湛,是研究戰(zhàn)國工藝水平的珍貴實物資料。
■鼎形銅燈戰(zhàn)國
中國最早成型的燈具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從出土實物來看,戰(zhàn)國時期的燈具主要以青銅材質為主,多出自河南洛陽、三門峽,河北平山、易縣,四川成都、涪陵(今屬重慶市),山東臨淄,湖北江陵和北京等地的戰(zhàn)國中晚期貴族墓中,為貴族實用器。另有少量陶燈。這件鼎形燈出土于平?jīng)鲠轻紖^(qū)廟莊,全器由身、蓋鍵、耳、足幾部分組成,身呈鼎形,下有三蹄足,雙附耳,耳上有鍵槽,兩側穿孔。收合時為三足圓鼎,內可盛燃燈時所用油料,蓋兩側有二鴨首,其嘴可銜住雙鍵,鼎蓋即可扣住。使用時,先旋蓋使鴨首離開雙鍵,將雙鍵支起插入鼎蓋中心銎中,此時鼎蓋即成燈盞。該燈構思巧妙、設計科學。
■黃綠釉陶壺漢代
釉陶是漢代重要的陶器品種,這種釉陶器,胎體是陶,釉是以銅和鐵的氧化物作呈色劑、鉛的氧化物作助熔劑的釉。鉛釉陶燒成溫度低,大多為700℃,有黃、褐、綠等色,綠釉較為流行。釉層清澈透明,平整光滑,玻璃質較強。漢代鉛釉陶盛行,也開創(chuàng)了我國低溫釉陶大量生產之先河。由于漢代低溫色釉的發(fā)明和推廣,為后來各種不同色調低溫釉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極大地豐富了陶器裝飾手段,對我國漢以后陶器生產影響深遠。此壺高32.2厘米,口徑14.5厘米,腹圍71.0厘米,泥質紅陶。盤口,長束頸,圓鼓腹,高圈足,通體內外施桔黃釉,肩部飾一周綠釉山峰紋,上下弦紋之間飾綠釉夔龍紋,造型端莊,釉色鮮艷。
■谷紋青玉璧漢代
戰(zhàn)國至兩漢是玉璧的鼎盛時期,用玉選料極精,制作工藝極細,花紋形式多變,飾紋種類較為豐富,使用范圍和數(shù)量也大增。谷紋是谷物發(fā)芽葉的樣子,它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有關,它象征著萬物蘇醒、生機勃勃的景象和人們對農業(yè)豐收的盼望。谷紋最早出現(xiàn)在春秋時期的玉器中,漢代以后已不多見。此璧1982年征集于涇川縣。直徑17.厘米,好徑4.4厘米,玉質青綠色帶白斑紋,兩面均飾谷紋,邊緣處陰刻一道弦紋邊框。玉質潤澤,技藝精良。
■嵌螺鎏金臥鹿銅壓鎮(zhèn)漢代
鎮(zhèn)作為壓物之器,其歷史源遠流長,現(xiàn)在可以看到春秋戰(zhàn)國時的實物遺存,說明鎮(zhèn)當時已被人們廣泛使用,至西漢時鎮(zhèn)的使用及制作達到了鼎盛時期。古代鎮(zhèn)其造型大多為動物,質地除了銅、鐵、玉、石之外還有陶瓷、景泰藍、象牙、竹木等都可作成紙鎮(zhèn),提供文房清玩。在漢代,鎮(zhèn)除了實用功能以外還帶有辟邪祛惡的作用。此銅鎮(zhèn)1972年出土于靈臺縣梁原鄉(xiāng)。高5.2厘米,長9.8厘米,鎮(zhèn)體作臥鹿形。鹿挺頸昂首,腹部似橢圓盤,盤內鑲嵌一扁圓海螺,鹿身表面鎏金,造型精巧。
■銅虎符隋代
虎符為中國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發(fā)軍隊的信物。銅制、虎形、分左右兩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將領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調動軍隊,就需帶上右符,持符驗合,軍將才能聽命而動?;⒎钤绯霈F(xiàn)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盛行于戰(zhàn)國、秦、漢時期。這兩件虎符高4.7厘米,長6.9厘米,虎豎耳,怒目張口,尾上翹。頭部有圓穿孔,背面有十字扣。符身正面刻篆書“永安府”字樣,背面刻楷書“右翊衛(wèi)”字樣。另一件背面刻“右驍衛(wèi)”“蘭豐二”字樣,右翊衛(wèi),右驍衛(wèi),官署名,隋、唐為十六衛(wèi)中的兩衛(wèi)。隋初仍稱左右衛(wèi),隋煬帝改左右衛(wèi)為左右翊衛(wèi),所領軍士稱驍騎。這兩件虎符出土于甘肅莊浪,是隋政府在莊浪地區(qū)設置府兵駐防的歷史見證。
■磁州窯蘆雁圖虎枕金代
磁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著名的民間瓷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黑白對比強烈鮮明,圖案十分醒目,刻、劃、剔、填彩兼用,并且創(chuàng)造性地將中國繪畫的技法,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制在瓷器上,開創(chuàng)了我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蘆雁圖虎枕1972年出土于華亭縣,長33.8厘米,寬15.8厘米,高10厘米。瓷枕為臥虎狀,虎口緊閉,縮頸低頭,鎖眉鼓目,前肢墊于頜下,雙耳平貼兩側,目光警惕,神態(tài)逼真;瓷枕頂部弧形,上繪一只蘆雁,左腿直立,右腿前邁,挺胸曲頸,探頭側視,神情機警。磁枕頂部及虎耳、眼、尾巴局部施白釉,其余施褐釉。蘆雁圖虎枕構思巧妙,繪畫技藝高超,體現(xiàn)出創(chuàng)作者獨具的匠心和智慧。
■鎏金銅三面八臂觀音像明末清初
明清藏傳佛教在內地開始大行其道,藏傳佛造像也流行中原。明代金銅造像迅速發(fā)展,形成了永樂、宣德年問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銅造像”,此時的造像面相飽滿、造型優(yōu)美,藝術水平極高。清代造像則繼承了明代的風氣,做工精細,是藏傳金銅造像的高峰期。這件觀音造像1984年出土于平?jīng)鍪形鹘?。?1厘米,重9.9千克;觀音三面八臂,頭戴寶冠,冠正中有神仙葫蘆形裝飾,周有花形珠,發(fā)髻高束,雙耳長垂飾八瓣花形珠墜,頸帶項圈,另有一條黑色如意鏈搭于雙肩。其造型為三頭三面孔相連,面部除正常雙目外,各額頭正中均有一豎目。八臂大體上于肘部分置,或高或低,或伸或曲,參差取勢,掌與指亦各呈特定姿態(tài),且皆有寶珠鐲等飾品。雙腿盤曲而坐,肩背至蓮座佩云狀紋飄帶,臀部亦盤如意帶,末端纏于腳腕。佛像面部眼微啟,細眉善目,神態(tài)安詳。座為蓮臺,高6厘米,左右長25.5厘米,前后19.2厘米,是研究藏傳佛教的重要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