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童年喪母,10歲時在淮安親手安葬嗣母陳氏;1942年7月中旬在重慶,周恩來痛哭亡父,為其樹冢立碑;1939年3月29日,周恩來回祖籍地紹興祭祖掃墳。解放后,他又堅決平掉淮安、重慶、紹興的3處祖墳。從周恩來敬祖與平墳的矛盾沖突中,人們看到的是總理對親人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心懷國家、情系人民的徹底唯物主義孝道觀。
1952年底,周恩來讓警衛(wèi)干事王雨波將八嬸母楊氏護送回淮安。王雨波向周總理寫了報告,關于祖墳地的內容有:“把老太太送到家后,第二天(元月一日)上午見了縣長趙榮洲秘書長張文高,向他們傳達了總理的指示……家里的墳地如果能種,而群眾要求要分,可讓群眾分去耕種。 ”這是有文字考證的周恩來第一次向淮安縣委表示要平墳還耕。
1958年6月29日,周恩來寫信給當時的淮安縣副縣長王汝祥轉淮安縣委,有關祖墳的內容是:“還有,我家有一點墳地,落在何方,我已經記不得了。如淮安提倡平墳,有人認出,請即采用深葬法了之,不必再征求我的意見。我先函告為證。 ”
1965年,周恩來在中南海西花廳同弟弟周恩壽商議平墳一事。因為擔心鄉(xiāng)親們想不通不肯平墳,于是決定派一位親屬前去做工作并督辦此事。周恩壽自告奮勇,極愿前往。但是周恩來沒有同意,他說:“你的身份不同,是周恩來的弟弟……你回去后,省里、縣里都要接待你,既影響人家工作,又造成浪費?!币姷艿軟]有異議,周恩來便說:“還是等在西安的爾萃回去辦吧,他母親在淮安,是探家,不會驚動地方領導。 ”1965年春節(jié)前,周爾萃回鄉(xiāng)探親,周恩來將這個任務鄭重地交給他,并明確交代:棺木要就地下沉一米以下,做到不影響機耕。
周爾萃回到淮安后,首先將周恩來的意見轉告給了哥哥周爾輝和嫂嫂孫桂云,然后又向淮安縣委作了匯報。農歷除夕,周爾萃、孫桂云以及30多位當?shù)厣a隊的農民來到周恩來祖塋地,平掉了墳頭,深埋了棺木。周恩來后來得知后非常滿意,從工資中拿出70元錢給生產隊寄去,匯款人一欄里端端正正地寫上“周恩來”3個字,在附言一欄內還有幾行清晰的小字:“此款支付生產隊平墳工資和賠償青苗損失費?!?/p>
此后,全國上下掀起了大規(guī)模的“平墳還田”運動。摘自《周口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