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 許莉萍 陳平華等
摘 要 以單子葉植物常見外源轉(zhuǎn)基因元件Ubiquitin啟動子、NOS啟動子、NOS終止子、Bar基因和Bt基因序列設計多重PCR引物,通過對PCR擴增體系中退火溫度、Premix TaqTM濃度、引物濃度的優(yōu)化,建立一種快速檢測轉(zhuǎn)基因甘蔗成分的多重PCR方法。結果表明:建立的體系一次能有效檢測5個參數(shù),其檢測的最低DNA質(zhì)量百分比可達1.0%,并在多個轉(zhuǎn)基因甘蔗品種檢測中得到驗證。
關鍵詞 多重PCR;甘蔗;轉(zhuǎn)基因檢測
中圖分類號 S566.1 文獻標識碼 A
自20世紀80年代獲得第一例轉(zhuǎn)基因植株以來,轉(zhuǎn)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據(jù)國際農(nóng)業(yè)生物技術推廣與應用協(xié)會(ISAAA)統(tǒng)計,2012年全球28個國家的1 730萬農(nóng)民種植轉(zhuǎn)基因作物1.7億hm2,其中中國種植面積達400萬hm2,全球排名第六[1]。甘蔗(Saccharum Complex)是最主要的糖料作物, 蔗糖占世界食糖總產(chǎn)量的76%,占中國食糖總產(chǎn)量的90%以上[2-3]。目前轉(zhuǎn)基因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甘蔗的遺傳育種,2011年高世武等[4]通過PPT篩選得到了轉(zhuǎn)Bt基因(抗螟蟲)和Bar基因(抗除草劑)的雙抗轉(zhuǎn)基因甘蔗。2012年董麗莎等[5]根據(jù)甘蔗黃葉病毒CP基因構建RNAi載體,并成功轉(zhuǎn)化甘蔗。然而,隨著《農(nóng)業(yè)轉(zhuǎn)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的出臺[6],轉(zhuǎn)基因檢測的方法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
對于轉(zhuǎn)基因生物的檢測,目前國內(nèi)外實驗室和檢測部門應用最廣泛的還是核酸PCR技術。對于具有多種外源基因元件序列的轉(zhuǎn)基因生物,通常采用對每個元件進行一次PCR檢測的方式,這樣不僅耗時,而且也大幅度增加了檢測的成本[7]。同時,為了避免多價轉(zhuǎn)基因作物的多個外源基因之間產(chǎn)生“反式失活”[8],人們在轉(zhuǎn)基因作物育種中,一般采用避免使用相同啟動子的做法[9],這樣又進一步增加了多抗轉(zhuǎn)基因作物檢測的靶序列。近年來,多重 PCR 技術在食品微生物和動物病原檢測上已有相關報道[10-11],同時在植物轉(zhuǎn)基因檢測方面也獲得了一定的進展。2005年徐景升等[12]建立了檢測轉(zhuǎn)基因大豆的多重PCR體系,同年Forte等[13]用多重PCR技術檢測大豆和玉米的外源基因;2008年高玉龍等[14]利用多重 PCR 技術成功檢測到轉(zhuǎn)基因煙草中的外源基因;2011年陳貞等[15]通過優(yōu)化的多重PCR體系,成功檢測出轉(zhuǎn)基因菜籽粕中的外源基因;2013年徐方嬌等[16]建立了檢測轉(zhuǎn)基因棉花的多重PCR體系;2013年邱良焱等[17]建立了檢測轉(zhuǎn)Bar、Bt基因雙抗稻米的多重PCR體系。本實驗室創(chuàng)制了轉(zhuǎn)Bar基因和Bt基因雙價轉(zhuǎn)基因甘蔗[4],在一個轉(zhuǎn)化體中,同時含有Ubiquitin啟動子、NOS啟動子、NOS終止子、Bar基因和Bt基因序列,然而,一次同時檢測這5個參數(shù)的多重PCR技術研究尚未見報道。為了提高PCR效率,市場上出現(xiàn)了用高保真Taq酶、PCR buffer和染料混合配制的2倍PCR反應液Premix TaqTM,PCR檢測過程無需配制反應液和添加染料等步驟,節(jié)省了時間。如使用Premix TaqTM建立多重PCR技術,則可大幅度提高PCR檢測的效率,但目前未見有相關研究報道。甘蔗屬異源多倍體植物,由于染色體數(shù)目多且遺傳機制十分復雜,轉(zhuǎn)基因甘蔗的檢測仍存在一定的難度,多重PCR技術在轉(zhuǎn)基因甘蔗檢測方面還未見報道。鑒于此,本實驗以多價轉(zhuǎn)基因甘蔗為材料,通過對影響多重PCR主要因素的優(yōu)化,建立一種快速、高效的轉(zhuǎn)基因甘蔗檢測方法,以提高轉(zhuǎn)基因甘蔗的檢測效率,為轉(zhuǎn)基因甘蔗的分子育種和檢測提供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DNA提取 參照Biospin植物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柱洗脫產(chǎn)物轉(zhuǎn)移至新的1.5 mL 離心管中,于-20 ℃保存?zhèn)溆谩?/p>
1.2.2 DNA提取物質(zhì)量的測定 用TU-1810PC型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測提取的DNA模板的濃度和純度,A260 nm/A280 nm比值在1.7~2.0范圍內(nèi)的樣品用于PCR檢測模板,并將模板濃度調(diào)整到50 ng/μL[18]。
備用。
對照。
PCR反應體系:Premix TaqTM 15 μL, 上、 下游引物各0.6 μL, 模板3 μL(50 ng/μL),用ddH2O將終體積調(diào)整到30 μL。
PCR反應條件:95 ℃預變性5 min;94 ℃變性40 s,60 ℃退火35 s,72 ℃延伸35 s,36個循環(huán);72 ℃延伸10 min。取10 μL PCR擴增產(chǎn)物,用2.0%的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
1.2.5 多重PCR體系的優(yōu)化 多重PCR反應體系參考Henegariu的方法[21],PCR反應總體積為30 μL,模板為3 μL(50 ng/μL),以表2中各引物對按1 ∶ 1配比混合[22]。
不同Premix TaqTM含量與退火溫度對多重PCR的影響:多重PCR反應中多種引物共用同一套模板,有多條擴增條帶,Taq酶的用量較多;加上不同PCR引物的理論Tm值不同,因此Taq酶含量與退火溫度是影響多重PCR反應的2個關鍵因素。為了確定合適的Premix TaqTM用量和多重PCR最適退火溫度,本實驗設計了40%、50%和60%共3種Premix TaqTM添加體積,并分別設立了60、58、56、55 ℃共4種退火溫度,其余反應條件及電泳檢測方法與1.2.4中相同。
不同Premix TaqTM含量與引物濃度對多重PCR的影響:多重PCR反應中不同引物共存于同一個反應體系中,共用同一套模板,Taq酶的用量與引物濃度也是影響多重PCR反應的2個重要因素。為探究不同Premix TaqTM含量和引物濃度對多重PCR的影響,本實驗對40%、50%和60% 3種Premix TaqTM添加體積分別設立了0.1、0.2、0.3、0.4、0.5 μmol/L共5種引物濃度,其余反應條件及電泳檢測方法與1.2.4中相同。
1.2.6 DNA模板含量對多重PCR體系的影響 多重PCR擴增的目的條帶多,在優(yōu)化后的多重PCR反應體系中,如果DNA模板含量過低,依然有可能影響檢測結果。為確定多重PCR能檢測的合適DNA量,將相同濃度的轉(zhuǎn)基因株系FNSC15229與非轉(zhuǎn)基因供體FN15的基因組DNA按不同體積比混合,使樣品中轉(zhuǎn)基因DNA質(zhì)量百分比分別為3.0%、2.0%、1.0%、0.5%,以FNSC15229的基因組DNA為對照,進行多重PCR檢測,根據(jù)目的條帶的擴增情況判定合適DNA量。
1.2.7 多重PCR體系驗證 為了驗證所建立的多重PCR反應體系的可靠性,用已知外源目的基因元件的轉(zhuǎn)基因甘蔗福農(nóng)95-1702和桂糖94-119[4]及FNSC15229、FNSC22229和FNSC30229為材料,進行多重PCR檢測,根據(jù)目的條帶的擴增情況,判定建立的多重PCR反應體系的可靠性。
2 結果與分析
2.1 目的基因和調(diào)控因子單重PCR檢測
利用表2中的PCR引物,以轉(zhuǎn)基因甘蔗FNSC15229的DNA為模板,以非轉(zhuǎn)基因甘蔗FN15為陰性對照,ddH2O為空白對照,分別進行Ubiquitin啟動子、NOS啟動子、NOS終止子、Bar基因和Bt基因PCR檢測,結果各轉(zhuǎn)基因元件均呈陽性,與已知的FNSC15229轉(zhuǎn)基因成分一致。由圖1可以看出,PCR產(chǎn)物特異性強,無可見的非特異條帶,擴增效率高;與表1和表2對比可以看出,PCR檢出的元件和產(chǎn)物大小都與預期的一致,這表明所設計的各引物均具有較好的特異性,可用于轉(zhuǎn)基因的檢測。同時將PCR擴增產(chǎn)物經(jīng)測序和BLAST對比,擴增產(chǎn)物堿基序列與已知序列一致,證實PCR擴增產(chǎn)物確為目的擴增片段。
2.2 不同Premix TaqTM含量與退火溫度對多重PCR的影響
2.3 不同Premix TaqTM含量與引物濃度對多重PCR的影響
2.4 DNA模板含量對多重PCR體系的影響
2.5 多重PCR體系驗證
3 討論與結論
本實驗通過PCR反應組分優(yōu)化,建立了可同時檢測轉(zhuǎn)基因甘蔗外源Bar基因、Bt基因、Ubiquitin啟動子、NOS啟動子和NOS終止子的5重PCR反應體系,確定了60%的Premix TaqTM添加體積比、0.3 μmol/L的各引物濃度、56 ℃的退火溫度為5重PCR反應體系的最適條件。通過改變作為模板的轉(zhuǎn)基因甘蔗基因組DNA的含量并利用已知轉(zhuǎn)基因甘蔗為模板,對所建立的5重PCR反應體系進行驗證,結果證明該PCR反應體系也適用于其它轉(zhuǎn)基因甘蔗品系。上述5種轉(zhuǎn)基因成分檢測中,轉(zhuǎn)基因樣品DNA質(zhì)量百分比要求達到1.0%以上。
本實驗對轉(zhuǎn)基因研究中常見的外源調(diào)控因子Ubiquitin啟動子、NOS啟動子、NOS終止子及外源基因Bar和Bt建立了5重PCR體系,尤其是Ubiquitin啟動子在單子葉植物轉(zhuǎn)基因研究中經(jīng)常使用,因此本方法在單子葉植物轉(zhuǎn)基因檢測中更有優(yōu)勢;雖然目前有見含Ubiquitin啟動子的多重PCR方法,但需要進行2次多重PCR方法才能完成[17],本體系只需1次PCR反應就能完成5種常見轉(zhuǎn)基因元件的檢測,有更高的實用價值。
多重PCR是在同一反應體系中加入多對引物,獲得多個片段的特異性擴增。因此,引物組合設計時,應盡量控制各引物間的Tm值,以便更好設計PCR的退火溫度。本實驗使用的檢測引物中,Bar基因檢測引物參照進出口檢驗檢疫行業(yè)標準[20],Ubiquitin啟動子參照本實驗室的研究結果[19],而NOS啟動子參照農(nóng)業(yè)部頒布的轉(zhuǎn)基因檢測國家標準[23],但為了PCR擴增片段相互分開,引物序列有調(diào)整。其余引物均由本實驗自行設計。
在建立多重PCR反應體系過程中,即使使用同樣的DNA模板,并在優(yōu)化的條件下,各目的條帶擴增效果仍然達不到進行單對引物PCR反應時各目的條帶擴增的均一性,說明多重PCR反應中各對引物之間存在復雜的競爭關系。
參考文獻
[1] Clive J. Global Status of Commercialized Biotech/GM Crops[M]. ISAAA,2012.
[2] Andr L V, Felipe R S, Edson L K, et al.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annotation of an expressed sequence tag collection for tropical crop sugarcane[J]. Genome Res, 2003, 13: 2 725-2 735.
[3] 胡 巍, 張積森, 葉冰瑩. 甘蔗蔗糖磷酸合成酶磷酸化位點的突變及相應表達載體的構建[J]. 亞熱帶農(nóng)業(yè)研究, 2010, 6(4): 280-283.
[4] 高世武, 郭晉隆, 許莉萍,等. 基因槍法獲得轉(zhuǎn)cry1Ac基因甘蔗的研究[J]. 熱帶農(nóng)業(yè)科學, 2011, 31(2): 142-148.
[5] 董麗莎. 甘蔗黃葉病毒CP基因RNAi載體的構建及轉(zhuǎn)化甘蔗研究[J]. ??冢?海南大學, 2012: 5.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04號. 農(nóng)業(yè)轉(zhuǎn)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EB/OL].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1/content_60893.htm.
[7] Gachet E, Martin G G, Vigneau F, et al. Dete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GMOs)by PCR: a brief review of methodologies available[J]. Trends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1999, 9(2): 380-388.
[8] Vaucheret H. Identification of a general silencer for 19S and 35S promoters in a transgenic tobacco plant: 90 bp homology in a promoter-sequence is sufficient for trans-inactivation[J]. Comptes rendus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 Série 3, Sciences de la vie, 1993, 316(12): 1 471-1 484.
[9] 馬炳田. 基因工程改良雜交秈稻的抗蟲性[D]. 雅安: 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 2001.
[10] 陳 諾, 唐善虎, 岑璐伽,等. 多重PCR技術在食品微生物檢測中的應用進展[J]. 生物技術, 2010, 37(10): 72-75.
[11] 黃溢泓, 韋正吉, 李志源,等. 多重PCR技術在動物病原檢測中的應用[J]. 廣西農(nóng)業(yè)科學, 2009, 40(4): 423-425.
[12] 徐景升, 余愛麗, 姚 偉, 等. 利用MPCR技術快速檢測進口大豆轉(zhuǎn)基因背景[J]. 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05, 40(4): 423-425.
[13] Forte V T, Pinto A D, Martino C, et al. A general multiplex-PCR assay for the general dete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a and maize[J]. Food Control, 2005, 16(6): 535-539.
[14] 高玉龍, 焦芳嬋, 徐照麗,等. 多重PCR在煙草轉(zhuǎn)基因檢測中的應用[J]. 生物技術通報, 2008(2): 140-142.
[15] 陳 貞, 蘆春斌, 楊夢婕,等. 多重PCR檢測轉(zhuǎn)基因菜籽粕中的轉(zhuǎn)基因成分[J]. 植物檢疫, 2011, 25(3): 35-38.
[16] 徐方嬌, 馮俊麗, 梁 穎,等. 轉(zhuǎn)基因棉花中棉41多重PCR體系的建立[J]. 科技通報, 2013, 29(3): 51-57.
[17] 邱良焱, 肖有玉, 劉 佳, 等. 多重PCR法檢測轉(zhuǎn)Bar、 Bt基因雙抗稻米[J]. 食品科學, 2013, 34(6): 139-142.
[18] Keeratipibul S, Luangsakul N, Lertsatchayarn T. The effect of Thai glutinous rice cultivars,grain length and cultivating locations on the quality of rice cracker(arare)[J].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41(10): 1 934-1 943.
[19] 高世武. Cry1AC基因遺傳轉(zhuǎn)化甘蔗研究[D]. 畢業(yè)論文, 2008:16-17.
[20] 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檢驗檢疫行業(yè)標準. 油菜籽中轉(zhuǎn)基因成分定性PCR檢測方法[S]. SN/T1197-2003, 2003: 4
[21] Henegariu O, Heerema N A, Dlouhy S R, et al. Multiplex PCR:critical parameters and step-by-step protocol[J]. Biology Techniques, 1997, 3(23): 504-511.
[22] 魏 霜, 陳 貞, 蘆春斌,等. 多重PCR檢測轉(zhuǎn)基因水稻的轉(zhuǎn)基因成分[J]. 食品科學, 2012, 33(12): 159-162.
[2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轉(zhuǎn)基因植物及其產(chǎn)品成分檢測調(diào)控原件CaMV 35S啟動子, FMV 35S啟動子、 NOS啟動子、 NOS終止子和CaMV 35S終止子定性PCR方法[S]. 農(nóng)業(yè)部1782號公告-3-2012, 2012: 7.
責任編輯:黃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