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猶豫了很久,才決定教我媽使用微博和微信。
圖文與聲情并茂,評論和點贊齊飛,網絡風景獨好,教會父母上網、體驗新鮮事物,是為人子女應該做的。只是,網絡的兩面性在這件事上埋藏了一些隱患。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p>
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興起之后,大家的圈子關系就像卞之琳的這首詩。只是這樣一來,很多隱私也被旁人看去了,看風景的人看見的橋上的你,不一定白衣飄飄風情萬種,也可能正在撓癢癢挖鼻孔。有的事情,朋友看了無傷大雅,對于代溝對面的父母卻有那么點難以接受。
我們都是從家鄉(xiāng)來到北京工作的,以前靠電話和父母聯(lián)系,如果用上社交媒體,無疑會更方便。但已成年的子女和父母之間,是該像小時候那樣親密無間,還是需要保持適度的距離,這是個問題。擺脫父母的控制,是成長的任務之一。父母對孩子的關心是愛的表現(xiàn),有時卻也會變成束縛。如果我發(fā)一條加班熬夜的微博,母上大人看見了勢必會在電話里向我重申睡眠的重要性;如果我曬幾張年會上和同事狂歡胡鬧的照片,母上大人肯定會神傷現(xiàn)在的年輕人是不是太開放了點。
我費勁巴拉采訪了身邊一些朋友,想知道他們的父皇母后使用社交媒體的感受如何。
小葉子的媽媽和姑姑是那個年齡層中的上網高手,除了偷菜和網銀理財,最愛干的就是關注小葉子的微博微信。一天小葉子在朋友圈說:“我伙呆。”第二天,媽媽和姑姑專門打來電話和她探討“我伙呆”的意思,姑嫂二人經過討論,認為是“我活該”。媽媽的電話從來都是噓寒問暖,這次卻換了這么無厘頭的主題,小葉子覺得生活真荒誕。而當告訴他們“我伙呆”的正確解釋“我和小伙伴們都驚呆了”,曾是語文老師的姑姑大跌眼鏡,小葉子替大家承受了姑姑對“網上這些不好好說話的年輕人”的好一番批判。
小威是個好為人師的小伙伴,很樂于將微博的用法教給他的媽媽。沒想到他媽媽具有網蟲潛質,“一入微博深似海,從此電視是路人”。一次小威到云南旅游,一夜長途汽車后發(fā)了一條抱怨微博:“長途夜車上的整整八小時,一分鐘都沒有睡著?!眮碜詪寢尩脑u論立即跟了上來:“辛苦了?!笨赡菚r,剛剛清晨六點鐘!
然而小威說他有點后悔。有個太過喜歡上網的媽,他在網上的一舉一動都無所遁形。他發(fā)的幾乎每一條微博下面都有媽媽的留言,媽媽每天還會轉發(fā)很多美圖和雞湯文給他,不住追問他看了沒有,而他只看工作文件眼睛就已經快瞎掉了。他常常出差,媽媽一見他在微博上說又出差了,就會心疼和擔心到失眠的程度,搞得小威不敢再發(fā)任何關于忙碌的內容。漸漸地,他媽媽在微博上越來越活躍,和兒子的很多朋友都彼此關注了,小威卻淡出了微博。他說,絕對不再教媽媽用微信。
查查和小威的遭遇差不多,早上九點發(fā)了條上班路上被追尾的微博,十五分鐘后就接到老媽的電話質詢:“怎么這么不小心?”全家人包括媽媽爸爸姑父姑姑姨夫姨媽舅舅舅媽表姐表弟表妹都關注了他的微博微信朋友圈,于是他只能小心翼翼地當五好青年,發(fā)正能量內容,報喜不報憂,大呼累覺不愛。
一路訪來,前景不容樂觀,可是,亮子出現(xiàn)了,他的經歷成為我的轉折點。他有天在朋友圈嘆息生活不易,第二天老爸就給他賬戶打了一千塊零用錢!
好吧,我終于決定帶媽媽“入圈”。
到現(xiàn)在我媽已經是一個嫻熟的網民了。事情的結果和我的擔憂相去甚遠,她的興趣完全不在關注與被關注上,反而我發(fā)了什么好玩的消息還得一一提醒她:“媽,我昨天發(fā)的那組可愛的貓貓你看了嗎?上周轉的白巖松的文章你看到沒有?”她總是輕描淡寫地說下次看,我相信她掛了電話就會忘記。
事情的結果是,我媽微信游戲賬戶里的積分已經好幾十萬了。
責任編輯: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