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現(xiàn)在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在努力和別人相處的時候,你做好了和自己相處了嗎?當負能量和壞情緒來臨時,你是恰當?shù)嘏沤猓€是束手無策等著時間去沖淡?
在遇到心理問題的時候,有人不習慣找心理專業(yè)人員求助,面對問題和傷痛,常常選擇一個人孤單地面對。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一種DIY處理負向情緒的方法—書寫式心理位移法。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書寫來平復自己的內心。如果你平時就喜歡以文言志,那么這個方法就更適合你了。
具體做法
當你遭遇一個重大創(chuàng)傷或者面臨頑固的壞情緒時,可以像寫日記一樣,以第一人稱“我”把這件事記述下來。寫完了以后,把這一頁翻過去,用第二人稱“你”把這件事情描述一遍。然后再翻一頁,用第三人稱“他”,再把事情記敘一遍。連續(xù)書寫幾次,情緒就能夠得到紓解。需注意的是,書寫時第三人稱“他”也可以換作“她”,兩者沒有本質差別,主要看參與者本身的性別而定。
例:今天,在從南通回南京的路上,途經(jīng)泰州時,我目睹了一場重大車禍。我看到一輛紅色的小車與一輛大客車相撞,還看到了小車司機的腦袋被削了三分之二。當時我立刻覺得腹內翻江倒海,手心上全是汗。
今天,在從南通回南京的路上,途經(jīng)泰州時,你目睹了一場重大車禍。你看到一輛紅色的小車與一輛大客車相撞,還看到了小車司機的腦袋被削了三分之二。當時你立刻覺得腹內翻江倒海,手心上全是汗。
今天,在從南通回南京的路上,途經(jīng)泰州時,他目睹了一場重大車禍。他看到一輛紅色的小車與一輛大客車相撞,還看到了小車司機的腦袋被削了三分之二。當時他立刻覺得腹內翻江倒海,手心上全是汗。
三種位格的不同效應
根據(jù)相關的心理學研究,“我,你,他”人稱位格造成的效應如下:
在“我”位格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是“情緒起伏,視野狹小”,“我”處于強烈的情緒起伏當中,內心被負面情緒包圍和淹沒,很容易迷失自己。
在“你”位格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的特質是“同理包容,照顧關愛”,像是有一個充滿同理與關愛的朋友在和參與者對話。
“他”位格的特性是“理性客觀,縱觀全局”,雖然像個缺乏熱情的旁觀者,但是卻能夠幫助參與者更客觀地看待整個全局,能夠覺察到自己的“盲區(qū)”,比較理性、客觀。
在整個書寫都完成以后,參與者能夠更全面和客觀地看待負性事件和情緒,跳出漩渦,有更深刻的自我察覺,也能讓情緒得到宣泄,回歸到安靜舒適的狀態(tài)。
把問題“外化”
你一定會好奇,為什么用不同的人稱分別記述一件情緒性的事件就會產(chǎn)生平復內心的效果?這其實是敘事療法里的一個小技巧。
敘事療法提倡把人的主體和心理問題的客體分離,實現(xiàn)問題的“外化”。原來我們會說:“我是個抑郁的人,我活得很痛苦。”按照敘事療法,這句話可以換成“我現(xiàn)在活得很痛苦,因為有個名字叫‘抑郁的問題發(fā)生在我身上?!?/p>
如果我們把“我”和問題結合在一起說,那么“我”和問題就成為了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任何治療都容易傷到自身。但是,如果把“我”和問題剝離開,“我”和問題在心理上拉開了距離(比如“我”遇到了一個問題,它的名字叫“抑郁”),那么我們需要做的是一起團結起來戰(zhàn)勝它。這時,“我”不是要戰(zhàn)勝“我自己”,而是戰(zhàn)勝一個第三人稱的“他”。
旁觀者清,當事者迷。居于“我”這一隅,若不能看清事情的全貌,不妨跳脫出“我”,站在“你”和“他”的角度看問題,就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知識小鏈接
書寫式心理位移,植根于敘事療法、完形療法、合作取向治療等許多流派,它和著名的“空椅子”技術有異曲同工之妙??找巫蛹夹g就是把一張椅子放在來訪者的面前,假定某人坐在這張椅子上。來訪者把自己想要對他說卻沒來得及說的話表達出來,讓來訪者內心恢復平和。二者都是把問題外化,把我們面臨的問題和自己拉開距離,從不同的視角重新審視,很多時候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