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寅,字頌為,1964年生于江蘇海安,研修于中央美術院中國畫系。
中國國禮書畫家;《當代美術》主編;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文化部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花鳥畫藝委會副秘書長;中國新水墨書畫研究會會長;清華美院、文化部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創(chuàng)作基地新水墨花鳥畫高研班導師;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家;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理事。首創(chuàng)中國新水墨沖染法。
作為一代傳奇女性,宋美齡的名字大家耳熟能詳。她能力出眾,智慧超群,是中國歷史上風華絕代的名流;作為女性,她溫婉柔媚,精通詩書琴畫,講究生活品質,是中國女性中的佼佼者。
宋美齡如此豐富多彩,堪稱風華絕代,要創(chuàng)作出她的形象,難度可想而知。就我而言,她的照片看過很多張,人物傳記也翻過好幾種版本,對她有了一定的認識,但畢竟沒見過她本人,要在一張畫作里傳達出她的神韻,并非易事。
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是必須更深入地了解宋美齡,為作品能達形神兼?zhèn)涞木辰绲於ɑA。我精心挑選了一百多張照片資料,將《宋美齡畫傳》《宋美齡傳》《美麗與哀愁——真實的宋美齡》《桃花映面宋美齡》《百年美齡》等書與照片一起對照著看,越看越迷茫,越看越覺得無從著筆。
老實講,像宋美齡這樣光彩奪目的女性人物,各個年齡階段均可入畫,且都有跡可循。我原想畫她在臺上演講時的身姿,但怕會落入情節(jié)性的俗套,一不小心處理成不食人間煙火的女神或偉人形象,凸顯了高大上,便失去親切感。我又想畫成仕女肖像,然而當草圖出來后,發(fā)現缺少了內涵。人說她一言難盡,我覺得對她是一畫難盡,這種創(chuàng)作初期的無所適從和反復斟酌,豈一個“苦”字了得!
一周下來,在對她的生平有了充分了解,對她各個時期的照片進行多次比較后,選定了1943年她在美國演講爭取美援抗日這個時期的形象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此刻的宋美齡政治上最活躍,整個人神采奕奕中不乏平和端莊,渾身上下散發(fā)出東方女性的獨有魅力。
我決定以肖像畫的形式表現,重點要傳達出其相貌特征和精神內涵。
開始造型時,我安排其端坐于西洋椅之上,眼睛平視前方,可畫完后并不滿意,畫太像那張照片了,刻板單調而無生活情趣。于是,我在二次創(chuàng)作中將她的面部結構及表情稍作調整,讓她目光轉過來注視著觀眾,反復揣摩著眼神的刻畫。顧愷之畫人物最重傳神,他提出“傳神寫照,盡在阿堵”。修改后大家都說宋美齡和看畫人有了交流的感覺。她表情淡定,面帶微笑,優(yōu)雅之中透著親和。
在用筆用墨上也頗費周折。宋美齡身世復雜,雖是中國畫,但不宜簡單勾線,單簿的線條襯不出其厚重的人生積淀。我試圖用豐富的筆法墨法表現其個性特征:比如面部、手、腕、臂的線條淡柔而不軟弱,皮膚的色彩和明暗變化細描慢畫,展現出柔美大方的女性特點;衣紋則采用傳統(tǒng)國畫的粗鐵線描加西洋畫體塊光影結構組成的方法,施以濃破淡、淡破濃及墨色多次復勾復勒的筆法,再以褚石色復勒復提,用視覺上的厚度彰顯出剛強大度的特殊性格。
在用色上,則采取了勾填法及墨破色,色蓋墨、積色法、潑彩法,以石綠色為主調設置畫面色彩。由于是民國時期的題材,既不宜有清人以前的古意,又不宜像當代作品一樣時尚,特別是她的旗袍,我在水墨底子上勾填了黃花綠底,再積色潑彩,使得畫面在近似暗舊的基礎上能夠再現民國時期綢緞質地的華光灼灼。
在構圖上,充分利用了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元素,虛實相間,濃淡相宜。整個畫面以傳統(tǒng)的“C”字型呈現,用多種植物的線面結合環(huán)繞在三角型主體人物左右及右上部并適當虛化處理,以使人物更加突出。再施以金色、白粉、褚石和石綠疊加潑繪,使得整個背景在淡雅柔和之中又隱藏著流光溢彩,以襯托其高貴之氣。我還特意吸收沿用了民國時期上海月份牌的某些繪畫元素充實畫面,力圖使這位民國第一夫人形象更有年代感。
宋美齡離開這個世界十多年了,看她的照片,讀她的傳記,又創(chuàng)作著她的肖像畫,她的一切就像昨日重現,給了我太多感慨。于是,將作品題名為《昨日芳華》,如能憑借一支拙筆,將她的絕代風華描畫出一二,則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