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曉蘭
玉米瘤黑粉病是主米重要病害之一,分布很廣,北方比南方發(fā)生較普遍而嚴重:
幼苗發(fā)病常會引起枯死—成株感染后減產多少與感病的時期和菌癭形成的部位、數(shù)量及大小有關。據某些品種的測定,果穗以下莖部感染,平均減產20%;果穗以上莖部感染,減產約40%;果穗上、下部莖部都感染,減產約60%;果穗感染減產約80%。一般發(fā)病田的病株率在5%-10%,嚴重發(fā)病田可達70%-80%。據大面積平均估計,減產率約為病株率的1/3。
一、癥狀
玉米瘤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近地面的莖基部產生小瘤狀物。苗長到約0.3m高時,癥狀更為明顯:受害嚴重的幼苗,很早枯死。在以后生育期間,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幼嫩組織如氣生根、葉片、莖稈、雄穗、雌穗等都可以被侵染發(fā)病。在拔節(jié)前后,葉片或葉鞘上可出現(xiàn)菌癭。葉片上的菌癭較小,多如豆?;蚧ㄉ状笮。娜~片基部向上成串密生,內部很少黑粉。在莖或氣生根上的菌癭大小不等,雄花主梗上產生菌癭后,主梗向菌癭的相反方向曲折,而雄花大部分或個別小花形成長圓形的角狀菌癭。雌穗被侵染后多在果穗上半部或個別籽粒上形成菌癭,嚴重的全穗形成大的畸形菌癭。菌癭是被侵染的組織,因病菌代謝產物的刺激而腫大形成的菌癭外包有由寄主表皮組織所形成的薄膜,初為白色或淡紫紅色,漸變成灰色,后期變黑灰色。菌癭成熟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的黑粉(即冬孢子)。
二、病原
病原菌為玉米瘤黑粉菌,屬擔子菌亞門。
1.形態(tài)
冬孢子為球形至卵形,暗褐色或淺橄欖色,厚壁,表面有細刺狀突起。冬孢子萌發(fā)時,產生有隔的擔子(先菌絲)。擔子頂端或分隔處側生梭形的擔孢子。擔孢子萌發(fā)形成侵入絲或以芽殖方式生出次生擔孢子,在人工培養(yǎng)基上能形成菌落,次生擔孢子也能萌發(fā)形成侵入絲。
2.生理冬孢子沒有休眠期,干燥后能存活較長時間,保存在室內經四年仍有24%萌發(fā)率。冬孢子萌發(fā)適溫為 26-30℃,最高為35-38℃,最低為5—10℃。在自然條件下,分散的冬孢子不易長期存活,但集結成塊的冬孢子,無論在地表或土內存活期都較長。
三、發(fā)生特點
玉米收獲后,病菌以冬孢子在田間土壤中、地表和病殘株上,以及混在糞肥中越冬:這些帶菌的土壤和病殘體等均可成為初侵染源。種子表面帶菌,對病害的遠距離傳播有一定作用。越冬的冬孢子于適宜條件下萌發(fā)產生擔孢子和次生擔孢子。擔孢子和次生擔孢子經風雨傳播至玉米的幼嫩組織上或心葉葉旋內,又可隨葉旋內的水滲入到葉片和葉鞘的基部縫隙中,侵染葉片、莖稈、節(jié)部、腋芽和雌雄穗等幼嫩分生組織。擔孢子在有水滴的情況下很快萌發(fā),侵染絲穿透寄主表皮侵入,或從傷口侵入,但不能侵入無分生能力的老組織。菌絲在寄主組織中生長發(fā)育,并產生一種類似生長素的物質,刺激寄主局部組織的細胞旺盛分裂,逐漸腫大成菌癭,并在菌癭中產生大量的萎孢子。菌癭成熟后破裂,冬孢子散出隨風傳播,進行再侵染。在抽穗期前后一個月內為玉米黑粉病的盛發(fā)期。
玉米瘤黑粉病發(fā)生程度,常受品種抗病性、菌源數(shù)量及環(huán)境條件等因素的影響。
1.品種抗病性
不同品種的抗病性不同,而自交系間的差異更為顯著。一般雜交種比其親本自交系或一般品種較為抗病。果穗的苞葉厚而緊密的品種比苞葉覆蓋不緊的品種較為抗病,不耐旱的品種抗病力弱。而耐旱品種抗病力較強。
2.菌源數(shù)量
連作地和距村莊近的地塊由于有較大量的菌源,故病害發(fā)生較重:在較干旱少雨的地區(qū),在缺乏有機質的沙性土壤中,殘留在田間的冬孢子易于保存其生活力,來年,的初侵染菌源量大,所以病害發(fā)生常較重;相反,在多雨地區(qū)或灌溉地區(qū),在潮濕而富含有機質的土壤中,冬孢子易萌發(fā)或易受其他微生物作用而死亡,所以玉米發(fā)病常較輕。因而北方玉米區(qū)比南方玉米區(qū)發(fā)病重。
3.環(huán)境條件
除了雨水多和濕度大有利于發(fā)病外,少雨干旱的年份此病也常發(fā)生較重,因為微雨、夜露就可以滿足黑粉病菌孢子萌發(fā)和侵染的需要。過度密植或灌溉的間隔時間過長造成水分時缺時足,以及偏施過量氮肥,都會削弱植株抗病力而使病害發(fā)生較重。此外,螟害、冰雹、暴風雨以及人工去雄作業(yè)等造成傷口,也利于病害發(fā)生。
四、防治
防治此病應采用以減少菌源,選用抗病良種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
1.減少菌源徹底清除田間病殘株;進行秋翻地,可減少初侵染菌源。病害嚴重的地塊可實行輪作。病害發(fā)生后,及早割除菌癭對減少當年再侵染源和當年產量損失以及降低來年的初侵染源都有重要作用。割除菌癭必須在菌癭初見時進行,以防止菌癭成熟后冬孢子飛散傳播,同時要做到連續(xù)割、徹底割和大面積全面割。割下的菌癭要攜出田外處理。
2.選用抗病品種各地應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增產的品種或雜交種種植,或利用抗病自,交系配制雜交種用于生產。同時應加強品種抗病性鑒定工作,積極選育抗病良種。
3.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避免偏施過施氮肥,灌溉要及時,特別在抽雄前后易感病階段必須保證水分供應充足,以及徹底防治玉米螟等,均可減輕發(fā)病。
(作者單位:166544 黑龍江省肇源縣三站鎮(zhèn)政府農業(y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