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嬌
摘 要 本文運用學習動機相關理論,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外語動機進行認真分析,強調在外語學習中,教師如果能正確了解、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外語學習動機,充分發(fā)揮其潛在能力,就一定能在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方面有一個較大的飛躍,并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提出了明確學習目標、改善授課方法、重視情感教育、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合理運用競賽等有效方法。
關鍵詞 外語學習 學習動機 激發(fā) 培養(yǎng)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目前有相當一部分職業(yè)院校的學生,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并不好,在學習過程中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與其它學科相比,外語學習更加令人堪憂。部分學生片面地認為只要在校期間能學好相關專業(yè),掌握“一技之長”就足夠了,缺乏學習外語的興趣和動力,始終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突出表現(xiàn)為課前不預習、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課后不復習、作業(yè)馬虎應付等。實際上,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世界已經逐漸演變?yōu)橐粋€“地球村”,學好外語這一工具,不僅是擴大對外交往的客觀要求,也是提升繼續(xù)學習能力、實現(xiàn)終身學習目標的重要保證。通過幾年的探索,我覺得可以從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外語學習動機入手,以期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動機與學習動機的含義
古往今來,人們總是在試圖解釋自己或他人行為的原因,心理學家一般用動機(motive)一詞對此進行描述。所謂動機,是指引發(fā)并維持活動的傾向。而學習動機則是指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這種動力能夠有效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加拿大心理學家gardner教授曾經對外語學習中的動機下過這樣的定義:“動機是指學習某種語言的愿望及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對學習某種語言所持良好態(tài)度的綜合?!薄白鳛橐环N非智力因素,間接對學習起促進作用?!毕嚓P領域的研究也表明,采取適當?shù)姆绞接行Ъぐl(fā)、持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學習動機,對于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成績、培養(yǎng)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手段。
二、當前職業(yè)院校學生外語學習動機現(xiàn)狀
調查顯示,職業(yè)院校學生對學習外語不感興趣甚至表示厭惡的竟高達71.6%,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外語的動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還有部分學生根本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在座談交流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表示他們感到目前的外語水平和中學時期相比沒有什么進步,甚至與以前相比還有所退步;部分學生反映自己在學習過程中花費大量時間去背記單詞,卻總是記不住,于是感到自己不是學外語的“那塊料”,時間一長就放棄了努力。在外語學習時間上,絕大多數(shù)學生表示除了上課外,基本沒有安排固定的時間學習外語,在校期間平均每周自學外語的時間不超過5個小時,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通過課外學習渠道進行學習。這意味著目前學生僅僅是對課本進行粗略的學習,學習方式還是停留在高中階段。
通常,學生隨著受教育年齡的增加,內在學習動機有逐步減弱的傾向,表現(xiàn)為學習興趣越來越低,厭學情緒日漸增強,外部壓力(主要是考試)成為主要的學習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與學都圍繞著應試這個指揮棒進行,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外語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不注意激發(fā)與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動機,就會導致學習動力不足,甚至陷入惡性循環(huán),使職業(yè)院校的外語教學始終在低層次低水平徘徊,難以適應形勢和任務的需要。
三、激發(fā)與培養(yǎng)職業(yè)院校學生外語學習動機的策略
學習動機的確立,是指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tài)變?yōu)榧せ顮顟B(tài),形成學習的積極性。筆者認為,在職業(yè)院校外語教學中,應采取以下策略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外語學習的動機。
明確學習目標。目標是人們活動所追求的預期結果,是激發(fā)人的積極性,使之產生自覺行為的必要前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教學目標巧妙地轉化為學生的具體的學習目標,這樣學生才會為實現(xiàn)它而自覺努力。同時,還要注意學習目標的設立的科學性和層次性,絕對不能脫離實際,必須根據(jù)學習階段和學生的能力水平,設置一個由多個階段性目標構成的參照系,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如果一下子把目標定的過高就會“拔苗助長”,削弱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使其產生焦慮和恐懼心理,認為外語學習是一種痛苦的負擔;而如果目標過低,學生可以輕輕松松地做到,又會感到“不夠解渴”,認為外語學習不具挑戰(zhàn)性,枯燥乏味,難以體現(xiàn)個人價值。
改善授課方法。方法是學習的金鑰匙。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巧妙設計每堂外語課,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加語言活動的意識,使其體驗到學習外語的快樂,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逐步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心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引導學生去說外語;在選擇教學內容時,盡量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使其有話可說的話題;還可以針對青年學生正處于活潑追求時尚不甘落伍的時期和好奇心重、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強的特點,引導他們對當前國內國際新聞進行準備式討論,并適當引入新詞匯。教師還要注意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讓學生有新鮮感,使他們樂于學習。
重視情感教育。善學者不如樂學者。良好的情感能激發(fā)出濃厚的興趣,進而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和內驅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我堅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師不善于和學生交往。作為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外語教學過程不僅是知識的傳授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和學生智能發(fā)展的過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寓情于教,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要自覺地滲透積極的情感,鼓舞、感染學生。良好的課堂氣氛不僅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而且還會大大地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強化對所學知識的掌握。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問題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學習情境。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認為,當成就概率為50%時最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愿望。也就是說,在學生思維處于似懂非懂、似會非會時才會感到學習的迫切性。所以教師設置問題情境時要考慮新舊知識的生長點、銜接點,問題的設置要牢牢把握學生認知的最新發(fā)展。要重點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首先必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結構層次。這樣便于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在授課過程中不會偏離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其次應了解學生的認知狀態(tài),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與現(xiàn)有認知水平之間的情況,以及認知的跨度,避免情境設置過難或過易。如果過難,會影響學生學習的信心,過易則會助長學生驕傲自滿的情緒。
合理運用競賽。競賽具有激發(fā)學習動機的作用。在教學中,運用競賽的方式激勵學生進步,是教師最喜歡使用的教學方法,也是教學實踐證明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競賽活動運用合理,就會在學生群體內部形成“比學趕幫超”的濃厚氛圍,對于激發(fā)學習積極性效果十分明顯。在外語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結構,組織他們進行豐富多彩的競賽活動。比如在某個教學任務中進行背寫單詞競賽,或是朗讀課文競賽、聽力競賽,還可以是“智力闖關”等游戲類的競賽,這些都對教學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曉旻,張文忠.國內外英語學習動機研究現(xiàn)狀分析[J] . 外語界,2005(4).
[2]金國琴.英語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J].職教論壇, 1999(6).
[3]李燕平,郭德俊.激發(fā)課堂學習動機的教學模式—TARGET模式[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5).
(作者單位:湖南長沙南方職業(yè)學院航空服務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