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坤
海河是天津的血脈,是天津的母親河,是天津的主要象征。人們通常所說的海河,是指海河水系諸河流匯聚入海的干流,全長72千米。它的上游有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運河五大河流與300多條支流。這些河流像一把巨型的扇子斜鋪在華北大地上,組成了海河水系。
海河出現(xiàn)在距今約4000年前。在此之前,地球氣溫奇高,冰川融化,雨量增多,從而引發(fā)了全世界大海浸,鼎盛時海面高度超過現(xiàn)代海面三至五米,今海河平原只是渤海的一部分,根本無河道可言。距今5000年前高海面開始回落。4000年時,今張貴莊、巨葛莊一線開始露出海面,于是就有了最早的海河平原。發(fā)源于太行山、燕山的一些河流穿越平原入海,也就有了相當于今天的海河上游段的河道。
一、天津的搖籃――三岔河口
海河孕育了天津城市的成長。海河尾間的三岔河口為天津帶來了最早的城市聚落直沽寨?!短旖蛐l(wèi)志》載:“三岔河在津城東北,潞、衛(wèi)二水會流。潞水清,衛(wèi)水濁,匯流東注于海?!泵鞔_記述了舊三岔河口位于天津城東東北隅(今獅子林橋附近),為海河、南運河(潞)、北運河(衛(wèi))的三河交匯處。這里曾是天津最早的居民點、最早的水旱碼頭、最早的商品集散地,故有“天津搖籃”的美稱。
公元608年,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永濟渠時,三岔河口就已經(jīng)成為航運要道,并逐漸有了以捕魚、曬鹽為生的人家。1153年,金遷都中都(今北京),于1214年設立直沽寨(又稱泥沽寨)。不久,大直沽、小直沽和三汊沽等聚落相繼出現(xiàn)。1404年,燕王朱棣掃北,賜名“天津”,并在直沽(今北大關(guān))立牌坊一座,橫額為“龍飛渡蹕”。因天津得名在三岔河口之后,故史有“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城”的說法。清代,隨著京杭大運河的進一步暢通,直沽的漕運達到了古代的鼎盛,三岔河口也發(fā)展為天津最早的商品集散地,天津也成為中國北方水運交通樞紐。南運河兩岸新建的碼頭、貨棧、商店、客棧如雨后春筍。竹竿巷、大胡同、北大關(guān)、鍋店街、針市街、侯家后等地逐漸店鋪林立,尤其是侯家后一帶,更成為天津商業(yè)、娛樂業(yè)的繁華中心。海河6次裁彎取直中的1918年第三次的“天主堂裁彎”工程就是針對三岔河口進行的。經(jīng)過這次裁彎取直,三水匯合之處向北推移,就成了大家今天見到的新三岔河口。
二、海河工程局與6次裁彎取直
19世紀80年代前,雖然海河河道曲折迂回,但可直通海船。后因泥沙增多,河道淤塞,水位下降,造成吃水在11尺以上的海輪不能直接駛?cè)胩旖蜃现窳执a頭,只得在塘沽停泊后借駁船轉(zhuǎn)運貨物。光緒二十三年(1897)初,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鑒于海河連年災害及給兩岸居民造成的損失,聘請水利工程師、英國人林德為顧問,與外國駐津領(lǐng)事團團長、法國總領(lǐng)事杜士蘭,英國領(lǐng)事寶士徒,天津洋商會主席、英國人克森士,津海關(guān)稅務司、德國人德璀琳等會商,協(xié)議成立了海河工程局。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lián)軍侵占天津,海河工程局被各國租界當局接管?!缎脸髼l約》簽訂不久,直隸總督袁世凱與英駐津領(lǐng)事郝伯金商定,對海河工程局進行改組。改組后的海河工程局設秘書長以及總工程師、副總工程師,都由英國人擔任。下設總務部、工廠部、挖河部、船塢部、海口部,亦均由外國人任職。該局名義上是中國官署,實際上已成了由英國人操縱為英國租界利益服務的工具。所以有人將其歸納為:中國衙署――英國掌權(quán)――華人出力――洋人受益。該局先后承辦了裁彎取直、閉塞支渠、截沙放淤、吹泥墊地、拓寬河道、疏浚港池、冬季破冰等一系列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別是從1901年到1923年進行了6次裁彎取直,使得海河河道縮短26.34公里。從金鋼橋到大沽出海口全長72公里的海河干流,航行時間縮短了1小時。不僅河道調(diào)直縮短,而且河床刷深拓寬,增大了納潮量,3000噸級輪船可直駛市區(qū)碼頭泊岸。從1927年到1939年,海河工程局承辦了以上游截沙為主的放淤工程。結(jié)合河道經(jīng)常的疏通,以便保持航道水深。至20世紀30年代,海河兩岸可供輪船靠岸的碼頭多達150余處,1936年進出輪船達3730艘,標志著天津?qū)ν赓Q(mào)易的興旺,從而也奠定了天津作為北方重要貿(mào)易口岸的優(yōu)勢地位。
三、獨特的海河文化
海河賦予了天津特有的文化張力,也標志著天津的文化走向與魅力,具備了深沉的歷史底蘊與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幾百年來,海河賦予了天津河海交匯、南北并存的傳統(tǒng)地域文化。由于海河是一條河海通津的河流,所以作為海洋文化標志的媽祖文化六七百年來在天津綿延不斷,天津的天后宮完好保存至今,而且是世界大城市所鮮見。天津人那種不畏艱險的品質(zhì),拔山扛鼎的氣概,顯然是受到了媽祖文化的影響。
天津是個“五方雜處”的城市,生活在海河兩岸的天津人絕大部分都是外地人,多姿多彩的江淮文化、運河文化先后在天津落戶。天津因受到海洋與海河的影響,在中國北方得風氣之先,近代先進文化率先在天津登陸,郵政、鐵路、電報、有軌電車、海洋化工等近代中國的多項第一都在天津起源。因此,就有了“百年中國看天津”之說。
海河賦予了天津中西兼容、開放發(fā)展的近代先進文化。在海河兩岸佇立著九國租界和城市中心繁華區(qū)。從一定意義上說,世界各國的風貌建筑就是從海河進入天津的。在海河市區(qū)段兩岸,點綴著形形色色的小洋樓。天津被稱為“萬國建筑博覽會”,即緣此而得。這里,有曾是華北最大綜合性商場的勸業(yè)場,有聞名遐邇的商業(yè)區(qū)小白樓和居住區(qū)“五大道”。這里,名人名居觸目皆是,近代遺跡無處不存。
如今,隨著近幾年來天津市政府對海河兩岸的綜合開發(fā)治理,海河以更嶄新的姿態(tài)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天津這座現(xiàn)代化國際大都市和港口城市必將快步進入世界名城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