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東
摘 要:中國古代詩歌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句型整齊,平仄對仗,語言凝練,寓意深刻,于方寸之間見天地巍然。然而,小學生在學習古詩時,由于年代久遠,語言習慣不同,更沒有切身感受。因此,對古詩中精煉、含蓄的語言及其反映出的形象、情感、韻味便會產(chǎn)生“距離感”,學習時難免因困惑不解而索然無味,最后難免流于死記硬背、一知半解,變成了典型的“復制黏貼”式的學習。課文中的插圖具有形象、生動、鮮明的特點,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產(chǎn)生良好的學習情緒,引領學生曲徑通幽,從而使學習順利進行。在古詩教學過程中,如果用好插圖,便能積極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情緒,降低理解難度,提高審美能力,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古詩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關鍵詞:古詩教學; 插圖;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3-098-002
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的一大特色就是插圖。不管是清新淡雅的水墨畫,還是五彩繽紛的水彩畫,都以生動多變的線條,形象直觀的畫面,給學生提供了思考、想象的天地。在教學中合理運用插圖,吸引學生走進古詩天地,幫助學生解開文字密碼,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意境,訓練學生說話寫話能力,涵養(yǎng)學生悲天憫人情懷。
一、運用插圖,吸引學生走進古詩天地
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nèi)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這話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學生對形象直觀、色彩鮮明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因此,盡管古詩對小學生來說含義艱深,但如果能恰當?shù)剡\用與古詩相關的插圖,誘導他們身臨詩情畫意的天地,就可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例如在教學《池上》這首詩時,出示圖片,一個光著上身、頭戴荷葉的胖娃娃,一雙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大家一看都忍不住笑了,我問同學們:“這個娃娃給你什么感覺?”“真是太可愛了!”“很調(diào)皮的樣子!”“很機靈的樣子!”“就像我家那天真的小弟弟!”顯然,這幅生動的畫面引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個娃娃做了什么事情?作者又是想表達什么樣的情感呢?由此,教師再進入學詩的過程。圖片引領他們進入古詩的全新境界,學生不再是由教師牽引進入古詩,而是自主地走進古詩,這樣的學習更主動,更富有探究意識。
二、運用插圖,幫助學生解開文字密碼
古代詩詞是文人墨客千錘百煉的結(jié)晶。有些字詞本來就凝練概括,再加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古詩中有些字詞意思發(fā)生了改變,小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字意就成了整個詩意理解乃至詩境體會的障礙了。即使教師說出了詞義,學生也不能將整首詩意聯(lián)系起來,在心中形成畫面。此時,若適當運用圖片,讓學生借助圖來理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學習《草》這首詩時,對詩句“一歲一枯榮”中的“枯”、“榮”,學生難以理解。教學時,運用兩幅插圖:一幅是春夏季節(jié)生長茂盛的芳草圖;一幅是秋冬季節(jié)已經(jīng)枯萎、凋零的衰草圖。學生看著這兩幅圖再聯(lián)系詩句,很快就能領悟“枯”、“榮”二字在古詩中的意思了。這比老師枯燥無味的講解更鮮明、直觀,學生理解了這兩個字,掃除了學習障礙,這時再去理解全詩的意思就容易得多。
三、運用插圖,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意境
古詩講究押韻、對仗,大量運用修辭手法,從簡單的字面上,學生也許可以理解詩意,但是詩中所蘊涵的深厚情感,學生卻不一定能體會的到。如何才能透過二十幾個字,觸及到詩人的內(nèi)心,讓我們與幾百幾千年前的遷客騷人產(chǎn)生共鳴呢?教師在教學古詩時,出示與古詩內(nèi)容相關的插圖,學生一邊學習詩,一邊對照圖,一邊想象,通過圖畫的鋪設,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當時的情景,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鍛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能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例如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出示那幅江邊送別圖,只見詩人孤單的一人佇立在江邊,凝視遠方,目送孤帆遠去,遠去……終于消失在碧水長波之中,而作者依然在久久地凝望著。此時真的有一種淡淡的離愁在學生的心中彌漫。教師圖文結(jié)合,讓學生想象:此時李白佇立在江邊,看著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奔向遠方,他會想些什么呢?學生說:“或許他想起了以往與友人相處的美好時光”;“或許他在為朋友默默祝?!?;“或許他想到了人有悲歡離合”……是??!明白了這份深情厚誼,學生就能感受到作者依依惜別的心情。在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的驅(qū)動下,詩境是豐富復雜的,深長雋永的,鮮活有生命的。學生陶醉于古詩中,在語言上、情感上與之交流、對話、碰撞,入詩境,悟詩情,逐步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
四、運用插圖,訓練學生說話寫話能力
在詩歌教學中,插圖不僅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理解詩歌內(nèi)容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更是學生進行說話、寫話訓練的直觀手段。
比如在學習《峨眉山月歌》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我出示插圖,讓學生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了什么。這時,他會怎么想,心情怎樣,表情又是怎樣的。這樣以畫講詩,學生在捉摸詩人的感情脈搏,體會詩人的感情波濤的同時,更進行了有效的想象說話訓練。
再如大詩人杜甫的《絕句》,以輕快的筆調(diào)描繪了浣花溪風物景色與幽雅的環(huán)境,表現(xiàn)了詩人重回故里的喜悅心情。全詩一句一景如一套四扇屏一樣,連在一起則組成一幅動靜結(jié)合、錯落有致、色彩鮮明的畫卷。教材中就根據(jù)這首詩所描繪的景物,繪制了四個鏡頭的插圖:翠柳藏鸝、碧天橫鷺、雪嶺起伏、船兒待發(fā)。在學習這首詩時,我首先指導學生借助插圖理解了詩文的意思,然后安排了根據(jù)詩意改寫古詩的訓練。要求學生結(jié)合詩意,觀察課文插圖,用自己的話,把古詩的意思寫出來。學生通過對古詩的閱讀、理解,再賦以課文插圖生動的畫面,寫話就容易多了。運用插圖進行說話寫話訓練,學生深化了理解,發(fā)展了想象,訓練了表達。
五、運用插圖,培養(yǎng)學生悲天憫人情懷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闭Z文課的任務除了對學生進行語文文字的訓練,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作為“一切藝術中最崇高、最審美的藝術形式”的詩歌,同樣也承擔著對學生進行思想熏陶的任務,詩意的理解與詩境的體味,就能讓學生受到感染與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學生大體把握詩意的基礎上,如果通過古詩插圖來作鋪墊,引導學生看圖,引導他們?nèi)ジ形蛟娋?,激發(fā)他們的真情實感,陶冶學生的情操就容易得多。
例如在教學《示兒》這首詩時,出示圖畫,病榻上是兩鬢斑白、奄奄一息的老者,親人們跪在床前,掩面而泣;老者的頭腦中出現(xiàn)的畫面卻是鐵馬金戈,揮師北上,收復中原,直搗黃龍??梢?,臨死前陸游念念不忘的不是妻兒,不是家事,而是國家的統(tǒng)一。讓同學們看一看,說一說,再讀一讀,一個“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詩人形象就躍然圖上,深入學生的內(nèi)心。課堂上就避免了老師機械的說教,學生機械的接受。將寥寥數(shù)字化為生動的畫面,深情的語言,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力度,對學生的心靈也是極為有效的沖擊與凈化。
總之,在古詩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圖畫的作用,圖文結(jié)合,生動形象,掃除理解的障礙,創(chuàng)設出詩畫一體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訓練說文解字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的自主能力,提高審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與悲天憫人的情懷便能得到提高與培養(yǎng)。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插圖看起來雖然“直接”地表現(xiàn)了古詩詞大意,但古詩詞乃是用古代漢語言文字寫成的,具有留白多、跳躍大、句式活等特點,往往“只可意會”而“難以言傳”。其字面意思看似能一一落實,而其內(nèi)涵卻往往又是靈動飄逸、蘊藉深遠的。即便用最“全面”的圖片,也很難將古詩詞的意蘊表達完整。因此,我們在教學時一定要合理運用,不能框定學生的思維,這樣的教學才能靈動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