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 要】很多人認為瑜伽是一種瘦身、保健作用的柔軟體操,實際上,這只是瑜伽的初級層次。瑜伽的精華包含更深層次的內容,它是一門綜合的哲學體系。瑜伽之所以能夠歷經若干個世紀,在東西方繁衍生息、廣泛傳播,是因為它有著豐厚的歷史沉淀,有龐大的文化底蘊。本文從對瑜伽的溯源開始,以美學的角度重新認識瑜伽,尋找瑜伽之美所在。
【關鍵詞】瑜伽;和諧;天人合一
近幾十年來,古老的印度瑜伽已經超越了苦心修行的境界,成為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風靡全球?!案鶕绹惰べて诳氛{查估計,全世界現(xiàn)有一億多人練習瑜伽,多達數(shù)億人在了解瑜伽”。[1]瑜伽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行,與人們追求健康、追求美密不可分。“所謂身體的美學化,是指當代生活中人們對自己身體外觀形態(tài)的專注,強調身體符合當代時尚標準的過程,其中關鍵詞是健康與美。當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溫飽問題解決后,形體外觀的美化和健康便提上了議事日程?!?[2]
一、對瑜伽的追溯
(一)起源。瑜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印度河文明時期。在印度河文明遺址發(fā)掘出最早關于瑜伽的記載是一位有三個面孔的神袛,從姿態(tài)上看,他正在進行瑜伽修持。在印度大史詩與往世書中,婆羅門被稱為大瑜伽者,瑜伽者之主。濕婆的三面相中間顯示瑜伽禪定;右邊顯示恐怖,表示破壞;左邊顯示溫柔,表示創(chuàng)造。把瑜伽禪定相放在中間,象征著濕婆正在通過瑜伽修持獲得生殖與毀滅,創(chuàng)造與破壞的超自然能力。婆羅門教認為濕婆的恐怖與溫柔相僅僅代表了宇宙不同變化形態(tài)的某一側面,而只有正面的寧謐的修持瑜伽相才透露出內心徹悟的寧靜和精神超脫的淡泊。
(二)定義?!拌べぁ币辉~作為修行方法最早出現(xiàn)于《鷓鴣氏奧義》中,在一個人的修持中,“信仰為其頭,法律為右翼,真理為左翼,瑜伽為軀干,原素為其尾”。[3] “靜坐的姿勢要雄、頸、頭保持一致,挺直身體,坐姿對稱,使意通過各種器官進入人心;呼吸的調整要求氣息長而細,從鼻孔出入;控制意念要像制服野馬一樣?!?[4] 《瑜伽經》將瑜伽定義為“對心的變化的抑制”。“如果你能約束心靈不起漣漪,你就可以體驗瑜伽了”,瑜伽的修煉是去掉我執(zhí)(即小我),與大我(宇宙、大自然)合而為一。《瑜伽經》里告訴我們,約束自己心靈的變化就是瑜伽。瑜伽就是身心的結合,束縛或解脫都來自與自己的內心。將妄念紛飛的雜亂心,透過修行,回歸到原來真實純潔的本質,那就是真實的我。
二、美學視野下的瑜伽美
(一)體位的形式之美。最早的瑜伽修行者通過觀察自然萬象,創(chuàng)造出瑜伽體位法,這些體式幫助鍛煉人體骨骼、肌肉和內臟器官,雕塑體型,充分展示人體本身的藝術美。這點與西方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shù)的理論“數(shù)的和諧”有異曲同工之妙。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美學觀點認為事物只有是數(shù)字的和諧統(tǒng)一時才具有美感。和諧的意思是各部分的配合和組合均衡統(tǒng)一。瑜伽體式中對身體的角度有精確要求,使練習能達到不損害骨骼關節(jié)。以瑜伽中的經典體式“三角式伸展”為例,從身體右側開始練習,右腳向外打開90度,左腳向右內旋60度,右腳跟與左腳足弓中心點在一條直線上,雙手臂抬高與地面平行,上半身向右側延伸到極限,呼氣時向下,右手指尖輕觸地面,雙手臂上下垂直成一條直線,整個身體的背面從側面看要處在一個平面上。在這樣精確角度的引導下,身體以一個和諧數(shù)的組成靜止,呈現(xiàn)出和諧的藝術美感,展現(xiàn)出優(yōu)美的靜態(tài)畫面。
(二)冥想的內在之美。帕坦加利的《瑜伽經》對靜坐冥想是這樣描述的:“凝神是將意識放在一物之上,入定是周流不斷的知覺,三摩地是只有冥想的對象存在,對自身的知覺消失。此三者形成靜坐冥想”。歌德曾說:“古人的最高原則是意蘊,而成功的藝術處理的最高成就是美?!本褪钦f藝術美在于內容與形式的藝術處理,美寓于藝術處理中。我們的身體相當于形式,心靈相當于內容,而瑜伽的冥想相當于兩者之間的橋梁,溝通了身體與心靈的內在美。經過冥想的藝術處理使身體得到舒展,心靈得到平靜,覺知停在當下。
(三)瑜伽的三摩地境界
三摩地又稱三昧、禪定、靜慮,出自梵語:Samadhi。意為心專一、不動、無煩惱、安寧的狀態(tài)。此為瑜伽的最高境界。早在古希臘時期,哲學家伊壁鳩魯把人的幸福界定為“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瑜伽是讓身體、認知、心靈三者和諧統(tǒng)一。人類的行為源于三處:頭腦、心靈、本能。頭腦屬于理性,?;钤谶^去和未來。心靈是感性的,是情、愛,感受和感覺。所以人有三幅面孔:頭腦公開,心靈半露,本能隱藏。很多困惑來源于欲望,這些欲望源于頭腦。我們習慣靠大腦去認知事物,讓大腦引領行為。但單靠頭腦的理性認知是局限的,勢必會造成身心的不和諧,不和諧便會產生矛盾的思考。矛盾的產生僅靠頭腦無法解決,唯有傾聽身體內在的聲音,讓認知和身體契合,才能得以真正的放松。
中國古代哲學強調“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的相通。按《道德經》的觀點,宇宙沒形成前,是混沌的“一”的狀態(tài),“一”是陰陽的有機結合。陰與陽的協(xié)調,就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也是人與自身的和諧。這種樸素的“天人合一”的觀點,代表人與自然的和諧。而“天人合一”中的“大化”境界。就是要做到忘我,忘記外部世界,讓小我和自己的靈魂對話,實現(xiàn)本真的我。我的本真存在,是沒有受到任何干擾的自由靈魂,修行到一定的境界,假我便消失,達到忘我的境界,與宇宙合二為一,進入“大化”的境界,也就促成了本我和大我(宇宙核心)的實現(xiàn)。
三、瑜伽美在當代的意義
3.1對心靈的凈化?,F(xiàn)代文明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靈魂迷失。工作的快節(jié)奏、遠離大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人際關系的冷漠,使我們忘了愛、忘了健康、忘了快樂、也忘了死亡。瑜伽哲學對人類物質和精神生活中矛盾的存在有重要的啟示。瑜伽的三摩地境界就是對精神、心靈的追求。它喚醒了我們對心靈的關愛,讓我們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不被外在枷鎖束縛,能夠真正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做自己靈魂的主人。
3.2對審美感知的提升。身處競爭時代,人們對美的直覺和感悟日漸麻木,人類的感性生活受到了壓抑。瑜伽首先要求進入自己,關注自己。不僅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更能感知自己的生理、心理的所有感受。走出“小我”的空間,掙脫身心的利欲束縛,有寬闊的胸懷、開闊的視野。心的空間大了,眼界心界就更寬廣了,便能感受到遼闊的外在世界,發(fā)現(xiàn)生活中更多的美好,感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3.3與自然和諧共處。工業(yè)革命后,人類對自然界肆無忌憚對索取,造成森林濫伐、土地污染、霧霾加重、物種滅絕。瑜伽“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類的存在和發(fā)展,一刻也離不開自然。對自然的毀滅就是對人類自身的摧毀。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必然導致人與自然的不和諧。人類通過生產勞動和自然進行物質、能量交換,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存,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要接受社會規(guī)律和自然規(guī)律的支配,推動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只有人類正確認識自然規(guī)律,把握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原則,善待自然,才能促進自然內部的平衡、人類社會的平衡、人與自然關系的平衡。
【參考文獻】
[1]王致誠.體驗全球瑜伽養(yǎng)生新風潮[J].現(xiàn)代養(yǎng)生,2004(4).
[2]金元浦. 消費美麗:我們時代的一個文化癥候[A].王光明,胡越.我們時代的文化癥候[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52.
[3]鷓鴣氏奧義[A].徐梵澄,譯.五十奧義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4]白騾奧義[A].徐梵澄.譯/五十奧義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