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森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xiāng)。對于我而言,故鄉(xiāng)值得我回憶的地方很多,不必說村外的一口井,原野上的一個土丘,也不必說蔥綠的樹林,遠處的一座高山,單是那故鄉(xiāng)的特產(chǎn)——蘆花鞋,就讓我難以忘記。
在我的記憶里,其他地方的特產(chǎn)似乎與吃分不開,因為媽媽每次外出回家總要帶回一些特產(chǎn),而那些特產(chǎn)總與吃有關。也許你要問,我們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為什么是蘆花鞋呢?這要從我們家鄉(xiāng)的一種蘆葦草說起。
小時候。
家鄉(xiāng)的村外有一條河,這條河不僅養(yǎng)育了家鄉(xiāng)人,還養(yǎng)育了一種蘆葦草。這種水草,在其他地方也非常多見。到了秋天,當水中的蘆葦和河岸邊的一些河草變得有些微黃的時候,我和爺爺就會背著筐,一前一后,一大一小,走進那片長滿蘆葦草的地方。
長大些。
我再次來到故鄉(xiāng),站在那片熟悉的葦塘旁。那挺拔的葦桿,就像一排排守衛(wèi)家鄉(xiāng)的哨兵。秋風拂過,我感到一分嚴肅。搖曳在蘆葦頂端的潔白的蘆葦花,看起來非常熱情。蘆葦花好像我多日不見的老朋友,搖曳著,歡笑著,向我打著招呼。
而現(xiàn)在。
我在秋風漫卷的季節(jié)來到了家鄉(xiāng),和爺爺一前一后,此刻不再是一大一小了,我的個子要高出爺爺半頭。他的眼睛有些不好使了,但是多年養(yǎng)成的編蘆花鞋的習慣,讓他在每個蘆花泛白的日子,總要來到村外的蘆葦塘采摘蘆花。他一邊摘著,一邊在嘴里念叨著:“今年的蘆花開得旺,編在鞋子里一定很暖和?!笨粗鵂敔斦倚χ?,爺爺看我摘著,也笑了。到了該回家的時候了,我們的筐里摘滿了白色的葦花,輕飄飄的,似乎沒有什么重量,又似乎很重。
夕陽的身影就要消失了,村外的小路上,我們長長的影子也被傍晚的霧靄淹沒了。
到了家,天已經(jīng)黑了。吃過了晚飯,我看著奶奶搓繩,她搓的繩在家鄉(xiāng)可是出了名的。這些都是爺爺告訴我的。說是繩子,實際上是用木錘反復用力把稻草敲軟——反復敲打過的稻草會變得結(jié)實起來,奶奶在柔軟的稻草里裹進潔白的蘆葦花,這樣就變成了既結(jié)實又柔軟的繩子。爺爺再用這樣的繩子編成鞋子,到了冬天穿上,就可以防凍。
到了夜晚,爺爺和奶奶就這樣忙碌著,爺爺編男鞋,奶奶編女鞋。看著他們忙碌的雙手,我的記憶又被拉回到童年。那時爺爺和奶奶會讓我把鞋子送給鄰居,有的家中還要送幾雙,因為他們家中男孩子多,穿鞋子比別人壞得快。
最難忘記,每到這個季節(jié)里,他們給我編的蘆花鞋是最費時間的,一個晚上要停下來好多次,跟我的腳比來比去,生怕我的腳受委屈似的。他們?yōu)槲揖幍男偸亲詈竦?,最結(jié)實的。我想他們編進去那里面的不僅僅是蘆花吧。
(指導老師:馮淑娟)
(本文獲第十二屆“新作文杯”放膽作文大賽初中組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