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景說理散文是議論散文中比較“特殊”的一種,“特殊”就特殊在一個“景”字,這種樣式關(guān)注的人比較少,寫出來很容易受到閱卷老師青睞。一般而言,跟“景”密切相關(guān)的散文有三種:寫景散文,借景抒情散文,因景說理散文。要寫好因景說理散文,就要先對這三種散文樣式的異同有個了解。
這三種散文樣式的共同之處都在于通過寫景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不同之處則主要在 “景”、“情”和“理”上,參照下表可以比較清晰地作出區(qū)別。
本類型以“感悟”為核心,分為四個構(gòu)思環(huán)節(jié):景——理——析——景。
(1)景。因景說理散文開頭就要呈現(xiàn)一個“景”,這個“景”可以是“風景”,也可以是“場景”,以前者為主。這個“景”是文章的“由頭”,“由頭”是引發(fā)思索感悟的一個“觸發(fā)點”。
(2)理。這是文章的關(guān)鍵部位,“理”由“景”來,這“景”“理”之間要有邏輯,文章轉(zhuǎn)接得要自然。要合乎這個要求,所因之“景”必須有“理”的承載力,所得之“理”必須有分析的可能性。
(3)析。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文章要對由“景”所悟得之“理”進行分析,分析的手法也是多樣的,常規(guī)論證方法如例證、引證、對比論證、假設(shè)論證都有用武之地。
(4)景。這是文章的最后部分,也是最能體現(xiàn)“散文”特點的一個部分,需要再借助一個“景”(風景、場景)來收束全篇。這個“景”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能“托住”上面的“理”,二是要能“照應(yīng)”開頭的“景”。
本類型成功運用的關(guān)鍵在三處:
(1)確立一個有闡述價值的“理”。因景說理散文姓“理”,“議論性”是其核心要素,是靈魂。所以,動筆之先首要任務(wù)是確定要一個“理”,這個“理”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限于一個領(lǐng)域、一個方向,不要面面俱到的空洞之理;二是合乎作者駕馭能力,有素材印證分析。
(2)合乎邏輯地分析“理”?!胺治觥笔亲h論文的最大特點,說理散文也要具備這個特點?!胺治觥币v邏輯,講條理,講方法,講分寸,這些,都是文章成功的關(guān)鍵。
(3)設(shè)計好收尾兩個有生活意蘊的“景”。之所以稱之為“散文”而不是“議論文”,最大的標志就在收尾的“景”上,之所以能得高分的“亮點”也在收尾的“景”上。這“景”也是在動筆之先要尋找好、設(shè)計好的。這個“景”也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生活意蘊;二是有滋生“理”、包容“理”的包孕能力。
林清玄
(1)二十多年前的鄉(xiāng)下沒有路燈,夜里穿過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時日,都是借著微明的天光,摸索著回家。
(2)如果是有月亮的時候,心就整個沉定下來,絲毫沒有了黑夜的恐懼。鄉(xiāng)下的月光是很難形容的,它不像太陽的投影是從外面來,它的光明猶如從草樹、從街路、從花葉,乃至從屋檐、墻垣內(nèi)部微微地滲出,有時會誤以為萬事萬物的本身有著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霧,到處都彌漫著清氣,當螢火蟲成群飛過,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來的精靈。
(3)在童年的歲月里,我們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種親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燈為我們引路一樣。我們在路上,月在路上;我們在山頂,月在山頂;我們在江邊,月在江中;我們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門前。
(4)直至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鄉(xiāng)村都還歷歷如繪。但對于月之隨人卻帶著一些迷思,月亮永遠跟隨我們,到底是錯覺還是真實的呢?可以說它既是錯覺,也是真實。由于我們知道月亮只有一個,人人卻都認為月亮跟隨自己,這是錯覺;但當月亮伴隨我們時,我們感覺到月是唯一的,只為我照耀,這是真實。
(5)長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實是,每一個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獨一無二、光明湛然的,當月亮照耀我們時,它反映著月光,感覺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罷了。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在最黑暗的時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覺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6)這是為什么禪宗把直指人心稱為“指月”,指著天上的月教人看,見了月就應(yīng)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顯現(xiàn)時就應(yīng)舍棄教化。無非是標明了人心之月與天邊之月是相應(yīng)的、含容的,所以才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即使江水千條,條條里都有一輪明月。從前讀過許多誦月的詩,有一些頗能說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陽明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7)確實,如果我們能把心眼放開到天一樣大,月不就在其中嗎?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來山就大于月亮了。
(8)還有一首是宋朝理學家邵雍寫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9)月到天心,風來水面,都有著清涼明凈的意味,只有微細的心情才能體會,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10)我們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沒有見到心靈之月,則月亮只是極短暫的偶遇,哪里談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11)童年讓自己光明一路的天心明月又輕輕地照著我腳下的路了!
分析:
本文是一篇成功運用本策略的作品。全文分為四個部分,緊緊圍繞“景——理——析——景”這個關(guān)鍵構(gòu)思邏輯設(shè)計?!熬啊笔翘煨闹?,“理”是“見到心靈之月才會體會到永恒之美”。
(1)“景”。第(1)-(4)節(jié)是寫景。先是敘述童年的生活背景,然后描寫童年晚上月下的情景,接著用兩段描述了個人的感受。
(2)“理”。第(5)節(jié)是說理。指出“每個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
(3)“析”。第(6)-(10)節(jié)是分析。先是分析為什么禪宗把直指人心稱為“指月”,進而借兩首詩來分析觀點,發(fā)出“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沒有見到心靈之月,則月亮只是極短暫的偶遇,哪里談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的感喟。
(4)“景”。最后一節(jié)是寫景。用虛擬之筆含蓄表達美好的期盼。
懷想天空
(1)我考試的地點在五樓,透過半開的窗可以看到天空,那蔚藍又寂寞著的天空。
(2)猶記得兒時的天空。我躺倒在葦蕩的懷抱中,仰望無盡的天空。天空中傳來寂寥而又歡樂的“啊——啊——”聲。接著,碩大的雁陣便出現(xiàn)在藍色的畫板上。幾十只大雁“人”字形向南方飛去,廣闊的蒼穹上上演一出絕世的舞蹈。
(3)那時,我并不知這里邊有一種民族文化哀愁。后來,我在古代名篇中,讀到了“雁陣驚寒”,頓時感到了一種徹骨的詩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尋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們越來越少,“雁陣驚寒”般的名篇也很少問世……
(4)是誰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5)又是誰,荒蕪了文化的天空,扼殺了我的詩意的哀愁?
(6)每每表現(xiàn)出如此憂傷時,我都會被人嗤之以鼻。他們以為我矯情作態(tài)。這些朋友,往往熱衷于網(wǎng)絡(luò)上炒作的美女以及傳貼的搞笑的動畫!他們永遠不會明白,自然的天空和文化的天空一旦寂寞,人們的心也會寂寞的。
(7)的確,對于如今的快餐式文化,我是落伍的。我不看武俠奇幻,不聽周杰倫或是搖滾,不愛上海灘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只愛麗江的石板路和周莊的烏篷船,只愛中國人心中的文化“雁陣”……
(8)你可以對我嗤之以鼻不屑一顧,可是,你知道,當我聽到伊能靜的《念奴嬌》時,心中是怎樣一種徹頭徹尾的悲傷?旋律低劣且置一邊,那一句“羽扇綸(lún)中”仿佛一把尖刀刺向我的耳膜!我趕緊躲開,塞上耳機,繼續(xù)聽我的“二泉映月”,我的“春江花月夜”。
(9)我并沒有拒絕現(xiàn)代文明。我家中也是家用電器應(yīng)有盡有。我也看炒作至熱的電影。但是,在現(xiàn)代商業(yè)文明的裂縫中,難道不能萌發(fā)一些永恒民族文化的新芽?
(10)那些缺失的情感,丟失的文化,我是多么想把它們的種子找回來,種到人們心中去??!
(11)我親愛的寂寞的天空,我該如何幫你找回“雁陣”的影子?
(12)前些日子,和七歲的小弟弟一同回鄉(xiāng)。走在兒時嬉戲過的河邊,心中又是一陣惆悵。天空中突然傳來寂寂寥寥的“啊——啊——”聲。我大喜,抬頭卻只見兩只大雁孤零零地飛過。
(13)弟弟搖著我的手問:“哥,那是什么鳥呀?”
(14)我吸了吸鼻子,說:“哥不知道。”我不想告訴他那是大雁呀,因為真正的大雁不是這個樣子的。它們本應(yīng)該三五十個一群,一會兒排成“一”字,一會兒排成“人”字,唱著大風之歌,歡快地向南方飛去。
(15)我只是愣在那里,懷想著那曾經(jīng)喧鬧過的天空。
分析:
本文是一篇成功運用本類型的高考滿分作文。全文分為四個部分,緊緊圍繞“景——理——析——景”這個關(guān)鍵構(gòu)思邏輯設(shè)計。“景”為大雁在天空飛翔,“理”是“文化的天空不能荒蕪”。
(1)景。第(1)——(2)節(jié)為開頭部分,呈現(xiàn)關(guān)于“天空”的兩幅“景”,引發(fā)下文的“理”。第(1)節(jié)從眼前寫起,突出“寂寞”。第(2)節(jié)寫記憶中的“景”,與第(1)節(jié)對比。
(2)理。第(3)節(jié)點出本文要說的“理”:“民族文化哀愁”。這個“理”是從“雁”這個富有文化內(nèi)涵的意象中提煉出來的,是第(1)(2)節(jié)的結(jié)論,更是下文的中心。
(3)析。(4)——(11)為主體分析部分。先用兩個獨立成段的短句強化觀點,進而用兩個對比論證、兩個例證,突出“我”對民族文化淪落的擔心。
(4)景。(12)——(15)為結(jié)尾部分,再次設(shè)計了一個場景來抒發(fā)對民族文化象征的大雁消逝的哀痛。其中,(12)——(14)節(jié)敘述“我”和弟弟的對話,第(15)節(jié)最后點題,表達對過去美好“天空”的“懷想”。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羅丹
要求: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
◆參考例文:
一花一世界
李覽青
最愛于寧靜的夜晚,聽著不遠處傳來的“鈴鈴”風的聲響,這是自然最本真的梵音。
放假前一夜,校園中的人已所剩無幾,一棟教學樓里亮著三五盞燈,紛囂已盡,只剩下微涼的夜意。我輕倚在天臺上,一邊是繁華的街景,一邊是寂寥的禪寺。風輕輕送來風鈴的歌唱,夜間的天寧寶塔有著特殊的意韻。
去過不少寺廟,都是在喧囂的白天,粉白的墻壁、金黃的殿身、精致的佛像,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藝術(shù)品,但總覺少了些什么。請來幾柱香,虔誠地點上香燭,火紅的燭淚不小心在手背上留下幾道淚痕,鼻間縈繞著檀香,閉眼,低頭、俯身,這樣的場景靜謐而美好。然而,當上百個人擠在同一個廣場中,這意境又變了味。佛門清靜之地,布滿塵世紛囂,多了那些功利虛華,與禪意大約是不符的。
佛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狈鸨驹谌诵?,大道融入萬物之中。所謂“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因而夜晚的禪寺,隱入漆黑的背景,一如人回歸漆黑的穹宇,此時的佛道才有被參悟的可能。在晚風中閉上雙眼,靜靜聆聽,一個黃袍僧人的身影漸漸浮現(xiàn)。他跪在暗紅的墊褥上,手中的木魚因常年的敲擊形成一個淺坑,他口中一直反復吟誦著那幾句尚未參透的經(jīng)語,身側(cè)的佛經(jīng)不知被翻了多少遍,內(nèi)頁隱隱有些泛黃,頁角微微卷起。木魚聲慢慢放輕了,最后銷聲匿跡,微弱燈光與香燭將盡的燭光靜靜映著他的臉龐,屋內(nèi)有一縷極淡的檀香。不遠處的風鈴仍在叮當作響。
人們燒香拜佛求平安,求富貴,求高升,求懺悔。佛,之所以為佛,由涅槃而來??逼?,放下,方能自在。倉央嘉措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人最難得的便是放下,所以與其求索,不如放下一些東西。如果“表哥”楊達才能放下那些不應(yīng)有的“表”,便也少了“微笑門”;如果唐俊放下那些虛榮的“出身”,也就沒有了“學歷門”;如果——可惜,人生沒有如果,人生而為了追求,所以我們不是佛,都只是凡人罷了。于是,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陷入“××門”?!霸谌诵匀ソ咏昝绤s發(fā)現(xiàn)永無終途的路上,才有神圣的朝拜”。我們不必強求放下,但可以學會舍棄,有舍才有得。若有人非要求佛,那么請愛萬物,愛生命。
佛融入萬物之中??匆欢浠ǖ氖㈤_、凋落,看柳枝抽芽到成為枯木,看一個人呱呱墜地到滿面皺紋,生命不過如此。幸福是什么?活著便是幸福。熱愛生命,把每一天都活出色彩,遠比祈求佛祖更能使你欣慰。
佛在人心,是一種信仰,一種精神依托,嘗試看一粒沙中世界,自然,能教會一個人更多。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分析:循著“鈴鈴”的風聲,跟隨作者流暢的筆觸步入她為讀者營造的心靈凈土,聆聽自然界最真實的梵音。作者由自己親身游歷寺廟的經(jīng)歷寫起,由人多而感受到塵世喧囂對佛門清凈的紛擾,從而提出自己對佛的參悟,真實自然,深刻動人,尤其是對晚風中黃袍僧人非常細致的刻畫,營造出一種強烈的畫面感,生動精彩。作者恰當引用了梵語,高深之處為文章增加了神秘感;同時也并不難明其意,細讀可觸發(fā)心靈的共鳴。后文作者又聯(lián)想到佛家“勘破、放下”的理念,結(jié)合身邊的事例解釋禪意,拉近了讀者與禪意的距離,增加了文章的現(xiàn)實意義。文末作者點出“佛是一種信仰”,是指導人生活的理念,熱愛生活才是關(guān)鍵。作者能從佛家玄機中悟出人生哲理著實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