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秀蘭
一、人才素質構成德的要素
今天的人才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素質、能夠在外部條件的支持下通過不斷地取得創(chuàng)造性勞動成果,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了較大影響的人。人才包含德、識、才、學、體五位一體的素質系統(tǒng),作為識、才、學、體的統(tǒng)帥,足以看出德的重要性。那么何以為德呢?德既包括正確的思想政治品德,也包括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正確的思想政治品德包括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中心內容的思想素質:持有正確的政治方向、立場、原則、路線,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包括體現(xiàn)我們時代特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和新科技革命的以自尊、自愛、自強、自律為主要內容的心理品質。這兩個層次不僅在內容上有交叉,而且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人們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一般要經(jīng)過知、情、意、行的心理過程,由心理品格逐漸上升到思想觀念,再轉化為行為,最后形成一個包含心理、思想和行為習慣的綜合結構,二者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
二、德在當代大學生成才中的作用
(1)正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質的培養(yǎng)對大學生成才的導向作用。人才的德,既要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又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既要具有理論水平,堅決執(zhí)行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又要有獻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豪情,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思維去正確分析和面對現(xiàn)實中的一切現(xiàn)象和問題。
①正確的思想政治品德使大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是指一個人在社會政治生活、經(jīng)濟生活和思想文化里對待重大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態(tài)度。正確的政治方向包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對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堅信黨完全有能力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祖國的偉大復興。正確的政治方向猶如彼岸的燈塔,它指引著人們朝著正確的方向航行。只有堅定了正確的政治方向,大學生才能在各個階段的學習、 實踐中培養(yǎng)起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的本領才干;才能把自己學得的知識同祖國的建設結合起來,成為新時代所需要的人才。反之,如果動搖了這個正確的政治方向,甚至背離了這個政治方向,那樣即使你滿腹經(jīng)綸,你的才干不是用來推動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的,而是背離了人民的,那只能導致盲目的、錯誤的行動,甚至會走上與人民為敵的道路。這種情況下,才能越大,對社會的危害性也就越大,這種例子從古到今比比皆是。希特勒、墨索里尼不可謂沒有才,但他們沒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而是逆潮流而動與人民為敵,最終沒有成為推動歷史前進的人才,而是被滾滾向前的歷史潮流所淹沒。
②正確的思想政治品德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而遠大的理想信念目標。作為時代精英的大學生,看到祖國蒸蒸日上的氣息,哪個不滿懷豪情壯志,哪個不渴望著成為時代所需要的人才?正確的思想政治品德會促使人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目標。大學生只有把自身的成才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成功聯(lián)系起來,胸懷大局,奮斗才有了方向。大學生一旦認識到自己要投身到祖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去,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為了這一目標不遺余力地奮斗。大學生只有樹立起遠大的理想信念,才會在成才的道路上克服一切艱難險阻,不斷朝著自己的學習目標奮斗;大學生只有樹立起遠大的理想信念,才會為自己的成才之路找準方向,才會在成才的道路上對各種知識進行優(yōu)化選擇,按照時代的要求建構我們合理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素質以便更好地投身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
③正確的思想政治品德使大學生樹立為人民服務思想和良好的倫理道德。引導大學生樹立起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是關系到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大問題。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本質提出的道德要求,是社會主義道德區(qū)別和優(yōu)于其他社會形態(tài)道德的顯著標志。為人民服務凝聚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歷史觀和人生觀的精神實質和價值取向,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也是我國憲法中對國家工作人員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應是全社會范圍內良好的道德風尚的表現(xiàn)。大學生在成才的道路上只有牢固地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才會融入到集體中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機會,全面促進自己才能的發(fā)展。
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 個人、集體、 國家三者之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這為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開辟了廣闊天地。自我價值只有與他人、 集體、社會發(fā)展的關系中才能得到充分體現(xiàn),否則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這些認識正是成才者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品德修養(yǎng)的過程中逐漸認識、接納和內化的。同時,具有正確思想政治品德的大學生在成才的過程中會接受和認同社會所提倡的倫理道德,會自覺地遵守社會所提倡的道德規(guī)范,提高自己的社會公德意識,加強自我道德教育,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從而促進正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
(2)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在大學生成才中的基礎作用。隨著就業(yè)、競爭壓力的加大,給傳統(tǒng)心理重新定位,培養(yǎng)起自尊、自愛、自強、自律為主要內容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適應社會激烈變革的需要,是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人才的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使大學生對自身的成長規(guī)律及個性特點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大學生要認識自己的不足,肯定自身存在的優(yōu)勢,克服自卑傾向。尤其是一些來自貧困地區(qū)的大學生,看到別人在社團活動中表現(xiàn)出卓越的才能時,沒有認識到是自己的工作投入不夠、熱情不足所導致的結果不理想,而是陷入自責與自卑的心理怪圈。這種心理品質長期壓抑積淀在心中,對大學生的成才是非常有害的。
所以,大學生在成才的過程中要勇于迎接社會變革帶來的挑戰(zhàn),正確認識自身情況和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社團活動,走出自我封閉,積極參與人際交往,以情感作為紐帶,進行相互溝通。大學生要在逆境中奮起,把逆境中的不利因素化為對自己行為的考驗、對自己心智成熟的磨礪,在順境中不迷失自己,不驕傲自滿,不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同時,大學生要在常境中不沉淪,不喪失生活的斗志,勇于進取,勇于開創(chuàng)事業(yè)的一個個新局面,促使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三、新時期下優(yōu)化構成德的要素,促進大學生成長為高素質的人才
(1)加強正面灌輸?shù)目茖W性和時代性。正面灌輸歷來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品德素質培養(yǎng)的主渠道,就在今天這種理論也不過時,關鍵是要結合時代特點,融入時代精神,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根本,深入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切實開展好高校公共理論課的教學,系統(tǒng)地向學生傳輸先進的政治理論和理念,引導他們正確地理解共產主義的理想,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有的當代大學生缺乏“五四”時期青年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過分關注自我利益,政治意識淡薄。有的受一些錯誤思潮的影響,使得原有的正確的政治方向發(fā)生偏移。大學生渴望成為祖國需要的人才,渴望在未來的生存狀態(tài)中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這時的公共理論課教學就要緊扣大學生關注的重點、難點問題展開正面的思想道德教育,針對大學生思維敏銳、渴求表達自我的特點,利用多媒體和網(wǎng)絡技術開展案例分析,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讓他們在討論的過程中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并且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評析。同時,讓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的黑暗面,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堅定對黨的信任,相信我們黨完全有能力處理自身存在的問題,完全有能力領導各族人民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挖掘本地資源,用健康昂揚的校園文化熏陶。校園文化的教育作用在于營造一種文化氛圍,去感染、陶冶生活在校園之中的大學生,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并內化為風格、習慣,使自身的精神風貌帶上某種校園文化的烙印。校園文化通過營造一種精神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來陶冶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正確的價值取向。所以,我們要善于挖掘本地、本校的道德教育資源,用健康昂揚的校園文化營造的精神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延伸課內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使之成為課內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補充。組織學生參觀本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革命歷史博物館等,引導學生了解歷史;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在各個學院建立學生辯論論壇,抓住時下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熱點問題,請專家作點評,通過學生自主辯論來促使學生找尋答案,強化自我意識中對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M瑫r,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給大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培養(yǎng)大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精神,鍛煉大學生的人際溝通和交往的能力,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有助于大學生成長為新時代要求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3)注重用適度有效的社會實踐來培養(yǎng)大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社會的現(xiàn)代化首先是人的現(xiàn)代化,而人的現(xiàn)代化首先是思想觀念的現(xiàn)代化,所以,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更新陳舊的觀念是大學生適應激烈競爭社會的需要。樹立自主、平等、競爭、開放的思想觀念是新時代對大學生提出的要求。因而,發(fā)揮大學生自我教育的獨特作用,注重用適度有效的社會實踐來培養(yǎng)大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是社會的要求。高校在這方面要加大投入,提供條件,加強引導,組織好寒暑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充分接觸社會,讓他們在實踐中認識國情和自身,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在社會實踐中培養(yǎng)自己開放、競爭,積極進取的心理品質,增強心理承受力和耐受力,為將來走向工作崗位,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學校還要抓好日常的社會實踐活動,創(chuàng)新載體,拓展渠道,給大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創(chuàng)造條件,重視對大學生的吃苦教育和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使他們在對這些精神的領悟中內化為自己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心理素質。這樣,能讓大學生在投身社會的實踐中凈化靈魂,拓寬視野,增長才干,培養(yǎng)起自主創(chuàng)新的意識。同時,能增強大學生時代的使命感,強化社會的責任感,從而努力成長為一個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的人才。
(西南大學)
(選自中國知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