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芬
【摘要】近年來,老年人的精神贍養(yǎng)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鞍偕菩橄取?,大部分作為兒女的都希望為父母盡孝,然而面對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許多外出務工的子女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壯族地區(qū),雖然多數(shù)老人也希望子女?;丶铱纯矗撬齻円采钪优谕馄床钠D辛,理解她們的不容易。因此,自己常常借助山歌表達情感、結識朋友、實現(xiàn)自我價值,從而實現(xiàn)自我精神養(yǎng)老。
【關鍵詞】壯族 山歌 精神養(yǎng)老 作用
2013年7月1日起,一批新的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范性文件開始實施,其中,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guī)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jīng)??赐蛘邌柡蚶夏耆恕?/p>
修改后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7月1日實施以來,老年人的精神贍養(yǎng)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鞍偕菩橄取?,大部分作為兒女的都希望為父母盡孝,然而面對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許多外出務工的子女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壯族地區(qū),雖然多數(shù)老人也希望子女?;丶铱纯?,但是她們也深知子女在外拼搏的艱辛,理解她們的不容易。因此,自己常常借助山歌表達情感、結識朋友、實現(xiàn)自我價值,從而實現(xiàn)自我精神養(yǎng)老。
千百年來,壯民族在與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人們通過山歌的形式表達心中的情感,因而,出口成歌成為壯民族一個明顯的特征。壯族山歌種類多樣,時而敘事,時而抒情,時而議論,情緣事發(fā),歌由情生,歌評善惡劣美丑。
壯民族通過山歌來互相鼓勵、艱苦奮斗,還通過山歌來交流感情及生產(chǎn)、生活經(jīng)驗。同時,也是人們用來表達愛情、互述衷腸的一種有利方式。“壯族人民把詩歌應用于生活的各個領域,以表達思想感情,敘事傳后,喜慶祝福,交朋結友,酬唱擇配,他們往往遇事即歌,逢場必唱,有‘以歌代言的習尚。
“壯族山歌是壯族人民在生產(chǎn)生活中創(chuàng)造的光輝燦爛的文化精華,承載著壯族的歷史和情感,是壯族記憶、傳承和表述的主要方式。它具有教育、娛樂等重要的功能?!彪S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在娛樂活動多種多樣,但是壯族山歌仍然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深受老人的喜愛。寧可三日無電視,也不可一日無山歌。這是很多壯族老人的心聲。山歌成為他們重要的精神食糧,盡管兒女不在身邊,但是只要有山歌陪伴,他們依然可以愉快地度過每一天。因此,壯族山歌在實現(xiàn)自我精神養(yǎng)老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通過山歌,可以消除勞動時的煩悶
由于多數(shù)壯族居住在邊遠的山區(qū),居住環(huán)境比較封閉,人們在勞動過程中,枯燥而且乏味。近年來,大量的年輕人外出務工,家里的田地只能由老人來耕種。本應該是在家享福的年紀,由于兒女不在身邊而親自操勞,在勞動的過程中由于老年人體力的下降,容易產(chǎn)生疲勞,不免引起對外出務工的兒女的思念,增加幾分憂傷。因此,老人在勞動時就唱起歌,或者相互之間對歌,來緩解疲勞以及減少對兒女的思念,心情也倍感舒暢。例如打茶油果歌
茶油果樹結果多,我來收果放兜蘿
打果切莫分心打,分心打果果不落
打果要真心實意,果落地上要愛惜
用心來收拾落果,千萬別隨便拋棄
果把兜蘿裝滿滿,我把兜蘿背回去。
壯族地區(qū)地處亞熱帶,生產(chǎn)各種果類,這首打果歌實反映了打果時的注意事項和對果實的珍惜。在持續(xù)時間較長的重復性勞動中,有了山歌的陪伴,老人就會使人感到輕松,減少寂寞感、孤獨感和枯燥感。
二、通過山歌來表達情感,訴說心中的苦悶和哀愁
人到老年,最傷心和悲痛的事情,莫過于配偶的去世。無論與自己的配偶感情多么深厚,多么戀戀不舍,無法改變的是許多老人要面對自己愛侶先離去,留下孤獨的自己。有些老人雖然已經(jīng)有所心理準備,可一旦老伴先去世,心理卻像掏空似的,無法接受一個人孤寂的生活,尤其是那些生前感情深厚,而且對配偶依賴性較強的老人,更是無法承受喪偶的打擊,他們常常沉浸在悲痛當中。如果這種悲痛的情緒得不到及時的緩解,久而久之則容易患上抑郁癥。而在壯族地區(qū),人們通過唱歌的形式來訴說心中的苦悶的哀愁,表達對愛侶的思念之情,慢慢渡過難關。
例如,巴馬歌師60多歲的黃某,由于子女早年夭折,前些年老伴去世了,這給他沉重的打擊,他通過山歌來排解憂愁,最后獲得人們的同情,收獲了黃昏戀,終于走出陰影,后來慢慢練成歌師。他唱到:
妻子勤勞又賢惠,
農(nóng)活家務樣樣會,
可惜你一去不回,
每天思念都流淚。
他通過歌聲來表達自己對愛妻深深地思念,也表達了自己一人孤寂生活的痛苦,后來獲得同村一位同樣喪偶的女子的同情,獲得愛情。該女子唱到:
看到哥哥妹心疼,
生老病死不由人,
若哥不嫌妹妹笨,
愿與哥哥共余生。
他們通過對歌的形式互相勉勵,最后走出陰影,并成為能編能唱的歌師。山歌能充當心理撫慰劑,平靜并疏導老年人的情緒,減少、緩和生活的挫折和打擊給他們帶來的痛苦,從山歌中獲得了一種安慰和滿足。因此,山歌是壯族老年重要的精神食糧。
三、通過山歌可以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
悲觀的心境常會引起各種疾病,而樂觀的心境有助于身體健康,《壽親養(yǎng)老新書》中有一首詩:“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還將心自醫(yī),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表明心理健康對身體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到老年,身體機能在衰退,再加上社會角色和地位的下降,以及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例如,居住條件差、子女不孝、與子女有矛盾、與配偶感情不和、生活十分窘迫等原因。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他們會產(chǎn)生孤獨、失落感,甚至出現(xiàn)怨世的情緒,重則產(chǎn)生輕生的念頭。所以,及時疏導消極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是十分重要的。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發(fā)人的活力和潛力,從而解決矛盾,克服困難,逾越逆境。endprint
例如,
身處逆境莫沉淪,
枯草逢春會轉青;
寒冬過后東風暖,
黑夜盡頭是黎明。
這是一首鼓勵人們在逆境中,戰(zhàn)勝困難,在逆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看到光明未來的一首壯族山歌。
壯族老人大多生活在石山地區(qū),生存條件比較惡劣,人們通過山歌的形式互相鼓勵,自強不息,槊造了壯族老人樂觀向上的性格和良好地品質。
操心多多人快老,慪氣多多腦不好。
心情不要總是壞,每天保持心態(tài)好。
這首山歌就是勸人不要過于操心慪氣,要正確對待周圍的人與事,也教老人不要因一些小事做不好就垂頭喪氣,要充滿自信,不斷進取。還有體現(xiàn)壯族人樂于助人、寬厚平和的山歌。如:
莫管其他煩心事
開開心心過日子
身體健康能做事
幸福生活才明智
體現(xiàn)了壯族人積極樂觀的性格品質。常言道.“樂者長壽?!比碎g百事,何處不樂,樂觀是健康的源泉,只有保持樂觀,才能消除煩惱,才能過個幸福的晚年。
壯族山歌文化中蘊涵著許多積極的心理品質,如和諧的情感、持之以恒的毅力、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寬以厚待人的為人處事方式等。壯族老人通過長期地唱山歌,從而形成的熱愛生活、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的良好品質。
四、通過山歌可以追憶美好的青春年華
愛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人到老年喜歡追憶過去。老人尤其喜歡回憶過去美好的愛情而獲得愉悅感。
依歌擇偶是壯族山歌重要的功能。劉錫蕃在《嶺表記蠻》一書中講到:“壯鄉(xiāng)無論男女,皆認歌唱為其人生觀之主要問題,人之不能唱歌,在社會上即枯寂寡歡,即缺乏戀愛求偶之可能性,即不能通今博古,而為一蠢然如豕之頑民 ?!庇纱丝梢娚礁柙趬炎迦嗣裥哪恐械某绺叩匚弧I瞥枵?,能贏得人們的尊重,能俘獲女性芳心,收獲美好的愛情。壯族老年人大多經(jīng)歷依歌擇偶的年代。例如:巴馬縣的壯族李大爺和李大媽都生活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那時年輕帥氣的李大爺看上了李大媽。李大媽就提出我們兩個來對歌,如果你贏了我就嫁給你。這個也是考驗對方智力的一種方式。于是李大爺和李大媽通過七天七夜的對歌,李大爺贏了。通過對歌他們兩互相了解,增加感情,最后終成眷屬?,F(xiàn)在他們回憶起來幸福仍然掛在臉上。
壯族情歌浩如煙海,多種多樣,老人們或獨自在家聽歌碟,或者幾個聚在一起邊聊天邊欣賞,回憶自己的青春年華和美好瞬間。壯族情歌或含蓄、或直接、或溫婉或奔放。例如,小伙子問姑娘可否與自己交朋友:“朵朵荷花水中開,又粉又白招人愛。多想伸手摘一朵,水中深深難去采。”對歌的姑娘見小伙子不錯,心中已生愛意,她這樣唱道:“朵朵荷花水中開,哥若想摘摘得來。假如哥有這心意,撐船劃排水中采?!?/p>
在壯族地區(qū),如果雙方同意交往,那么鞋子和頭巾是最好的定情物。若女方同意交往,則親手制作并贈送一雙布鞋給男方,以顯示姑娘的心靈手巧。而男方也有心意,則到市場上買一條花頭巾給女方,以示真誠。
女方:“妹我做雙鞋相送,鞋面用好棉,鞋底納得密又緊,針針納進妹的情,絲絲連妹意情密密,意緊緊,莫忘妹的心來妹的情?!?/p>
男方:“哥我買條巾相送,巾頭用好線,巾面繡得真又切,針針繡進哥的心,絲絲連哥意,心真真,意切切,莫忘哥的心來哥的意?!?/p>
老人們通過山歌,既能感受山歌藝術美的同時,又可以追憶過去美好的青春年華和純真的愛情,仿佛又回到青春的年代,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心中充滿甜蜜,忘記煩惱和憂愁,精神上得到極大地滿足。
五、通過山歌可以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
老年人最為擔心的是老無所用,步入老年,人的身體機能在衰退,許多老人感覺體力、智力不如前,因此,便產(chǎn)生老了不中用了的想法,久而久之產(chǎn)生自卑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兒女的成家,大多數(shù)老人不再是一家之長。在這種情況下,部分老人難免會有失落感和自我價值貶低感。原本是一家之長,家里的頂梁柱,角色的轉變,忽然感到自己不僅是社會的累贅,也成為家庭的負擔,于是老人們在心理上就更容易加劇老無所用的想法,并且隨著這種想法的加深,部分老年人會想脫離社會,心理上遠離家人,內心更加消極更加孤獨。這種失落感和孤獨感增強,就會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壓力,而心理壓力過重又會導致心理失去平衡,進而誘發(fā)各種疾病。
而在壯族地區(qū),部分老年人通過編寫歌曲,錄制歌碟到市場上銷售,獲得不菲的收入,實現(xiàn)了自身的價值。有的地充當歌師,自覺地擔當教育青年一代歌手的職責。也有一些老人為別人的喜事唱山歌,為政府宣傳政策方針編寫、唱山歌而獲得不小的收入,從而實現(xiàn)了自我價值,這有助于老人樹立信心,保持良好地心態(tài)。例如,在宣傳種植甘蔗時唱到:
種植甘蔗好甜蜜
只要一個月護理
其余時間做生意
年末收成見效益
這首歌反映了種植甘蔗的好處,通俗易懂,寓教于樂,不但使人耳目一新,并且使廣大農(nóng)村群眾易于接受。在壯族地區(qū),由于大部分壯族老人是文盲或者是半文盲,以山歌的形式,來宣傳政府的方針政策達到很好的效果,而老年人從中也實現(xiàn)了自身的價值。
六、通過山歌可以結識更多的朋友
常言道:朋友多了路好走,有了朋友可以互相傾訴內心的苦悶,分享生活中的喜悅。然而,有些老年人由于性格內向、孤僻或者生活不如意等原因,常常不習慣結識新的朋友,與老朋友也漸漸疏遠,社交范圍在逐步縮小。尤其是聽到老朋友去世的消息,令人失落痛苦、感慨傷心。如若不及時排除消極情緒的影響,老年人很容易患上憂郁癥。
而在壯族地區(qū),人們通過山歌的方式來結識更多的朋友,可以排解心中的苦悶和憂愁。壯族山歌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山歌交往的對象沒有陌生人或熟人之分,無論是否認識,只要會唱歌,就可以成為交往的對象。endprint
熱情開朗的壯家老人常常主動與陌生人對歌。如,某人在趕集的路上或是在野外勞動,偶爾遇見陌生人,即使不相識,只要想與對方對歌,就可以隨時起歌,如果對方愿意對唱,兩人的對歌,于是便開始相識。過去的歌圩是年輕人依歌擇偶,談情說愛的盛會,而如今的歌圩則是老年人結識朋友的盛會。每年三月三,壯族各地都舉行歌會,或是政府組織,或者是民間組織,許多老人從各個村寨集中趕來參加歌會,在歌會上,認識或者不認識的都可以互相對歌,因此,許多老人在歌會上通過對歌的形式結識新的歌友,或者不會對歌的,因為對山歌的共同愛好而成為朋友。
七、通過山歌可以防止老年癡呆
由于壯民族出口成歌,而且講求押韻,因此,在人們對歌時要不斷地開動腦筋。
步入老年,身體的各項功能在逐漸衰退,甚至出現(xiàn)功能上的障礙,很多老年人對此感到焦慮和恐慌。有些老人體力逐步下降,日常行動困難。有的視力、聽力下降,與人溝通存在障礙,出現(xiàn)老年癡呆。
更讓人擔憂的是莫過于心理功能的衰退。比如感知能力下降,記憶功能衰退,一時無法回憶起自己家的電話號碼,甚至想不起自己和孩子的生曰;情緒不穩(wěn)定,像個小孩子喜怒無常等等,這常常讓人十分著急也會令人感到不安。
功能的逐漸衰退,一方面會給老年人的現(xiàn)實生活帶來不便,不容易應付日常生活;另一方商會給老年人造成心理壓力,使他們覺得自己已經(jīng)日漸衰老,距離死亡更近了。
而在壯族地區(qū),老人們通過對歌的方式,不斷地動腦、用腦,防止老年癡呆癥的發(fā)生。
壯族是一個崇尚智慧的民族,這源自于人們生產(chǎn)生活的需要?!皦炎寮捌湎让袷枪爬系牡咀髅褡?,千百年來,他們據(jù)‘那(水田)而作,依‘那(田地)而居,以‘那(稻作)為本,緣此,他們?yōu)闈M足實際的生產(chǎn)需要和生活需要,尤其注重于對稻作生產(chǎn)知識的探求,從勞動實踐中逐步了解和掌握稻作生產(chǎn)規(guī)律,創(chuàng)造了稻作文明?!币虼耍趬炎宓貐^(qū),有知識有智慧的人受人尊重,于是人們把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智慧老人布洛陀視為神來崇拜。壯族對歌正是一個人智慧的體現(xiàn)。
壯族對歌的主要方式是問與答,在對歌過程中,問的巧,答的妙,是對歌的理想境界。 如果把對方問倒,對方無法回答提出的問題,就意味著失敗,所以要在對歌中取勝,必須要有豐富的知識。例如,對方問:“什么拍翅往水跳? / 什么拍翅就鳴啼? /什么上岸來下蛋? /什么撒蛋在水里? /什么長來沒有嘴? /什么有嘴沒有鼻? / 什么臉面永朝陽? /什么屁股朝紅日?”要正確快速地問答這些謎題,既要有豐富的知識,又要能敏捷快速地反應。這是考驗人們智慧的一種方式,也是歌手展示才智的機會。
因此,壯族老人通過對歌的方式,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博古通今,而且經(jīng)常鍛煉自己的思維。因此,即便到了80、90歲,人們的神智還是很清醒。
八、通過山歌可以實現(xiàn)益壽延年
壯族山歌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活動,對壯族老人來說,山歌是他們借以表達情感、寄托社會理想的符號,具有心理調適的功能。他們通過山歌表達情感、結識朋友、實現(xiàn)自我價值、磨練意志、鍛煉智力,老人們通過山歌唱出心中的苦悶,通過聽山歌回憶過去的美好,從而保持一顆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這些有助于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在巴馬壯族地區(qū),許多長壽老年人把山歌視為重要的精神糧食。正如他們所唱的那樣
長壽之鄉(xiāng)巴馬人,
常有百年老壽星,
山歌作伴是秘訣,
不是天天吃人參。
結語
壯族山歌已成為壯族老年人生活的一部分,是他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正如歌中所唱的“露珠養(yǎng)葉水養(yǎng)根,肥泥養(yǎng)花山養(yǎng)林;五谷雜糧養(yǎng)人身,千年山歌養(yǎng)人心?!庇辛松礁璧呐惆椋词箖号辉谏磉?,他們也找到一種精神依靠與寄托,做到獨而不孤。人到老年,哪個不希望兒孫繞膝,兒女在身邊問寒問暖呢?然而,如今,許多年輕人為了生活,不得不外出務工,留下年邁的父母。國家把“?;丶铱纯础奔{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實屬無奈,作為兒女,哪個不希望留在父母身邊盡一份孝心呢?即使不在身邊,遠在他鄉(xiāng)的年輕人,也有一顆盡孝的心,也希望?;丶铱纯葱羷谝簧母改?。但是,由于工作、生活或者經(jīng)濟的壓力等等原因,不能?;丶铱纯矗麄冇M孝,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年是否可以找到一種自娛自樂的方式,或寄情于歌、或寄情于舞,或寄情于畫、或寄情于物等等,來填補內心的空白,實現(xiàn)自我的精神贍養(yǎng),做到“獨而不孤”呢?
參考文獻:
[1]潘其旭.壯族“歌圩”的起源及其發(fā)展問題的探討[J].民族研究.1981(01).
[2]廖華力.從傳播內容的角度探尋壯族山歌文化的傳播——以廣西憑樣市山歌文化的傳播現(xiàn)狀為例[D].蘭州大學新聞傳播學系.2012.
[3]潘其旭.壯族歌圩研究[ M].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