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萍,彭碧文
(1.武漢大學 基礎醫(yī)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2.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yī)院,湖北 十堰 442000)
?
參芎注射液對COPD合并肺動脈高壓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D-二聚體影響觀察
桂 萍1,2,彭碧文2
(1.武漢大學 基礎醫(yī)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2.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yī)院,湖北 十堰 442000)
目的:觀察參芎注射液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動脈高壓患者治療前后超敏C反應蛋白、D-二聚體水平的影響。方法:將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動脈高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兩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予以吸氧、化痰平喘、抗感染、強心利尿等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患者除常規(guī)治療外加用參芎注射液20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療程為14天。觀察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并檢測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外周血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血漿D-二聚體水平。結果:治療后兩組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D-二聚體水平均有所下降,且治療組患者上述指標較對照組下降更為顯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參芎注射液可降低COPD合并肺動脈高壓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D-二聚體水平,改善患者肺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COPD合并肺動脈高壓;超敏C反應蛋白;D-二聚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內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其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大多數患者病情進行性加重,臨床治療療效欠佳。肺動脈高壓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進行性發(fā)展的主要病理改變,因此降低肺動脈高壓對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重要意義[1]。近年研究表明,COPD患者體內多處于高凝狀態(tài),且合并系統(tǒng)性炎癥反應,而高凝狀態(tài)和炎癥正是加重肺動脈高壓的重要因素[2-3]。血清C反應蛋白 (creacting protein,CRP)和血漿D-二聚體(D-Dimer)分別是反映炎癥和血液高凝狀態(tài)的重要指標,研究表明CRP和D-二聚體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肺動脈壓水平[4]。臨床檢驗中,超敏C反應蛋白具有更高的準確性和靈敏度,因而能更準確反映臨床檢查結果。
本研究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參芎注射液治療COPD合并肺動脈高壓,觀察治療前后的超敏C反應蛋白、 D-二聚體水平變化,探討參芎注射液在COPD合并肺動脈高壓治療中的作用機制。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科2012年6月-2013年6月入院治療的80例COPD合并肺動脈高壓患者, 均符合肺動脈高壓的診斷標準:靜息時右心導管檢查肺動脈平均壓>25mmHg,有或沒有其他肺動脈高壓癥狀,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2002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標準[5]。按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54~86歲,平均年齡62.4歲。對照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齡56~85歲,平均年齡61.6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比例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吸氧、抗感染、化痰止咳或強心利尿等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參芎注射液20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用14天。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癥狀體征變化以及超敏C反應蛋白、D-二聚體水平變化情況,分別于入院第2天及治療后14天檢測兩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和血漿D-二聚體水平。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咳嗽、喘息、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緩解,肺部啰音明顯減少,心功能改善達Ⅱ級以上,血氧飽和度達95%以上;有效:患者上述癥狀、體征部分減輕,心功能改善達Ⅲ級以上,血氧飽和度升高,達90%以上;無效:患者癥狀、體征無變化,心功能無改善,血氧飽和度無明顯提高。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經過治療,治療組40例患者中顯效28例,有效7例,總有效率為87.5%,對照組40例患者中顯效22例,有效5例,總有效率為67.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顯著(P<0.01),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01。
2.2 兩組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D-二聚體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超敏C反應蛋白、D-二聚體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組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D-二聚體水平降低程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超敏C反應蛋白
及D-二聚體水平變化
組別例數(n)時間超敏C反應蛋白D-二聚體對照組40治療前23.5±1.61.21±0.61治療后12.5±1.01.03±0.53治療組40治療前25.5±1.71.23±0.49治療后8.3±1.60.48±0.57*#
注:*表示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表示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治療過程中全部患者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有2例患者用藥后曾有輕度惡心或嘔吐癥狀,有1例患者出現輕微皮疹,對癥治療后緩解。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動脈高壓的病機包括缺氧性肺血管收縮與重塑、炎癥反應、血小板功能紊亂及肺動脈血栓形成、肺血管床被破壞等。其中,炎癥反應參與肺血管重塑,也可誘發(fā)微血栓形成,微血栓進一步加重炎癥反應,二者相互作用進一步加重肺動脈高壓。因此,積極控制炎癥反應,抑制肺小血管內微血栓形成是減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動脈高壓進展的關鍵。
C反應蛋白是由肝臟合成的急性時相蛋白,在組織損傷、炎癥及腫癌浸潤時含量迅速升高,作用是激活補體系統(tǒng),參與炎癥反應,是反應系統(tǒng)炎癥的有效標志物之一。超敏C反應蛋白是指臨床實驗室采用超敏感檢測技術,準確檢測出的低濃度C反應蛋白,是區(qū)分低水平炎癥狀態(tài)的靈敏指標。超敏C反應蛋白已被證實是慢性炎癥引發(fā)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上將其作為檢測心血管疾病進展及預后的重要指標。有資料顯示,COPD 患者血中C反應蛋白水平高于正常人群[6],C反應蛋白濃度的增高程度與肺功能損害程度有關[7]。最新研究表明,繼發(fā)肺動脈高壓COPD患者體內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8],筆者觀察的檢驗結果也證實這一結論。
炎癥刺激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血小板活化與聚集、凝血-纖溶系統(tǒng)失衡,最終引發(fā)肺動脈血栓。肺血管血栓的形成增加了肺循環(huán)阻力,高凝狀態(tài)和血栓相互促進,導致或加重肺動脈高壓[9]。因此不少學者認為,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時應在改善患者氣道病理狀態(tài)的同時,通過抗凝治療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減緩或避免肺動脈壓形成,可明顯提高臨床療效,對改善預后意義重大[10-11]。D-二聚體是纖溶酶作用于交聯纖維蛋白的特異性產物,常作為體內高凝狀態(tài)和纖溶亢進的分子標志物,其含量升高提示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及血管內血栓形成的可能,對其檢測可以了解患者體內凝血狀態(tài)。
參芎注射液是由川芎嗪與丹參素組成的復方制劑。川芎嗪別名為四甲基吡嗪,可擴張小動脈,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動脈血栓形成、增進微循環(huán)等作用。王利梅等[7]研究發(fā)現川芎嗪可抑制由野百合堿引起的肺細小動脈內皮損傷、中膜平滑肌增生以及膠原纖維堆積,減輕炎癥反應,還具有抑制大鼠肺血管結構重建的作用。丹參素是從丹參中提取的一種酚性芳香酸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抑制血小板積聚及抗凝、抑制炎癥反應、抗血栓形成等多種藥理作用,用于治療肝損傷、缺血性腦損傷、腫瘤等。研究發(fā)現,丹參素可明顯改善慢阻肺合并肺動脈高壓患者的肺動脈壓以及肺功能[12]。
本研究發(fā)現采用參芎注射液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發(fā)的肺動脈高壓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且無嚴重不良反應,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抑制炎癥反應及阻止微血栓形成有關。
綜上所述,參芎注射液可降低COPD合并肺動脈高壓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D-二聚體水平,改善患者肺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楊生岳,馮恩志,沈君禮,等.川芎嗪治療高海拔地區(qū)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動脈高壓的作用及其機制[J] .中國臨床醫(yī)學,2009,16(5):717.
[2] EMIEL FM, KARIN HG, MIEKE AD, et al. Systemic inflamma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Proc Am ThoracSoc,2007(4): 626-634.
[3] 謝敏,王曾禮.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血栓前狀態(tài)[J].中華內科雜志,1998,37(9):616- 618.
[4] 白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C反應蛋白、D-二聚體與肺動脈高壓關系探討[J].中國現代醫(yī)學雜志,2009,19(8)2009:4.
[5]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453-460.
[6] EID AA, IONESCU AA, NIXON LS, et al.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body composi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 Am J RespirCrit Care Med,2001(164):122-126.
[7] 吳尚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C 反應蛋白水平及其與肺功能變化的相關性 [J].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5,30(4):444-446.
[8] 黨穎徐,齊紅雙,李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繼發(fā)肺動脈高壓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和內皮素-1及一氧化氮的聯合檢測意義[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21(4): 93-94.
[9] 李立宇,王辰龐,寶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凝血-纖溶功能異常[J].國際呼吸病雜志,2007,27(14):1081-1084.
[10] 薛鴻解,衛(wèi)平,王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關肺動脈高壓診療策略進展[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12,11(8):587-589.
[11] 孟貞,陳朝.抗凝治療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應用[J].中原醫(yī)刊,2005,11(8):587-589.
[12] 范雪亮.丹參多酚酸鹽藥理及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藥,2012,7(10):1343-1344.
(責任編輯:尹晨茹)
2014-07-16
桂萍(1982-),女,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yī)院呼吸科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呼吸重癥的治療。
R285.6;R563.5
A
1673-2197(2014)18-0097-02